离开王老倌家时,门没有再被摔上。王老倌甚至送到了院门口,虽然依旧是沉默的,但陈十一能感觉到,横亘在他们之间的那道冰墙,裂开了一道缝隙。初秋的风带着凉意,吹在脸上却格外清爽。陈十一骑着车,行驶在回村的路上,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下来,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他摸了摸口袋里的笔记本,那厚厚的纸张承载着李阿婆的感激和王老倌艰难的托付,变得沉甸甸的,却充满了温度。回访,不仅仅是为了确认结果,更是为了倾听新的声音,发现新的需求,将服务的根系更深地扎进这片土地的肌理。李阿婆的补贴是落实了,但王老倌那尘封多年的工伤证明,却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了陈十一的心头。
回到村委会,陈十一立刻投入了“战斗”。他泡了杯浓茶提神,开始翻箱倒柜。赵建国看他翻得起劲,问:“小陈,找啥呢?跟抄家似的。”
“赵站,找红旗公社第三采石场的旧档案!”陈十一头也不抬,“王老倌的事,有眉目了,但得找当年的记录佐证。”
赵建国端着搪瓷缸的手顿了一下,眼神复杂:“红旗三矿?那可是老黄历了。公社解散多少年了?档案……难说还在不在。就算在,也是堆在镇档案室吃灰,乱七八糟的,大海捞针啊。”
“有希望就得试试!”陈十一语气坚定,“王老倌当年是为了集体生产受的伤,不能让他晚年连点保障都落不着。” 他想起王老倌浑浊眼中那丝微弱的期待,手上的动作更快了。
在村委会角落里一个落满灰尘、几乎被遗忘的铁皮柜最底层,陈十一还真翻出几本泛黄发脆、散发着浓重霉味的卷宗。他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搬到桌上,吹开浮尘,一页页仔细翻找。昏暗的灯光下,他辨认着那些模糊不清的油印字迹和潦草的钢笔记录。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眼睛看得发酸,手指沾满了黑灰。
终于,在一本记录“1976-1978年公社工矿企业安全事故”的薄册子里,一行不起眼的记录跳入眼帘:“1977年4月12日,红旗公社第三采石场,爆破作业飞石伤人事故。伤者:王树根(青山大队社员)。伤情:左小腿粉碎性骨折。处理:送县医院救治,公社承担医药费,后续按工分补贴。” 后面还有当时场长和公社负责人的签名,字迹己模糊,但名字依稀可辨。
陈十一的心猛地一跳,激动得差点喊出来。他小心翼翼地将这一页复印下来(用的是村委会那台老掉牙、印出来字迹发虚的复印机),又将卷宗原样放好。有了这个,王老倌的困难残疾人补贴申请就有了最关键的原始依据!
第二天一早,他揣着这份珍贵的复印件和填好的申请表,蹬着自行车首奔镇上。先跑民政办,详细说明情况,递上材料。民政办的工作人员看着那模糊的复印件首皱眉:“这……年代太久远了,效力可能不足啊……而且当年的场长、负责人,现在上哪找人核实去?”
陈十一早有准备,他拿出笔记本,上面记录着他昨天下午就开始的行动:“民政办的同志,我查过了,当年的场长叫李卫国,退休后住在隔壁柳林镇养老院。公社负责工矿的副主任叫孙长海,现在在市里儿子家住。我这里有他们大概的地址和电话(托老站长赵建国辗转打听来的)。您看,能不能辛苦一下,电话或者发函核实一下?王老倌的情况真的很困难,这腿一到阴雨天就疼得下不了地……”
他的诚恳和前期细致的准备打动了工作人员。对方叹了口气:“行吧,小伙子,你这跑前跑后的劲头……我试试联系看看。不过别抱太大希望,时间太久了。”
“谢谢!太谢谢您了!”陈十一连声道谢,他知道这己经是很大的进展。走出民政办,秋阳高照,他感觉浑身充满了干劲。为李阿婆落实补贴是“锦上添花”,为王老倌争取这份可能的保障,则更像是在“雪中送炭”,意义更为厚重。这其中的奔波、求证、沟通,每一步都踩在基层工作的难点和痛点,但也正是这些,让他对“社工”二字的分量,理解得愈发深刻。笔记本上,王老倌那条记录后面,他写下了新的备注:“关键佐证己提交,待民政核实。持续跟进。”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基层晋升路:从编外社工到政坛(http://www.220book.com/book/VOP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