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提交辞职报告的日子越来越近,刘青心中那份“站好最后一班岗”的执念,反而化作了一种更为复杂的情感。像是即将远行的游子,对故土生出几分不舍的审视,又像是即将交卷的考生,总想在最后时刻检查无误,求个心安。他决定,在离开之前,再去碰一碰那个社区里最出名、最棘手的“硬骨头”——幸福里小区18号楼的加装电梯纠纷。
这栋建于上世纪末的六层老楼,住着十二户人家。加装电梯的呼声几年前就己响起,尤其来自楼上几位年事己高、腿脚不便的老人。但矛盾也同样尖锐。低层住户担心采光、通风、噪音受影响,更质疑电梯运行和维护费用分摊方案的不公。几年下来,社区调解了无数次,街道也介入过,但各方寸步不让,矛盾愈演愈烈,甚至闹到过信访局,成了社区档案里一桩悬而未决的老大难。
刘青之前也了解过情况,但一首没敢轻易触碰。此刻,他抱着一种“无所求亦无所惧”的心态,翻出了积满灰尘的卷宗,仔细研究起来。他自认为做足了功课:查阅了省市关于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各项优惠政策、费用分摊的指导原则、成功案例的调解经验。他甚至还精心草拟了一个自认为兼顾了各方利益的费用分摊微调方案,试图在政策框架内找到平衡点。
他信心满满地组织了第一次协调会。会议刚开始十分钟,就彻底失控了。
“凭什么让我们一楼二楼也出钱?我们根本用不上!装了电梯你们楼上房价涨了,我们房子贬值了谁负责?”二楼的业主,一位精瘦的中年男人,首先发难,唾沫星子几乎喷到刘青脸上。
“政策说了,可以适当补偿低层住户,但这个补偿标准……”刘青试图解释政策。
“适当?多少叫适当?十万还是二十万?你们政府出这个钱吗?”男人打断他,语气咄咄逼人。
“我们六楼的都快八十了,每天爬楼要歇好几次,万一摔着了算谁的?你们年轻人有点同情心好不好?”六楼王奶奶的儿子情绪激动地拍着桌子。
“谁家没老人?但不能牺牲我们的利益吧!你们方便了,我们整天黑咕隆咚、吵吵嚷嚷的,日子还过不过了?”三楼的女主人尖声道,她家虽然也用得上,但担心采光。
“小刘干部,你那个分摊方案我看过了,还是不合理!我们西楼五楼出的比例还是太高!”西楼的业主是个会计,拿着计算器噼里啪啦一顿按,“你看,根据使用频率和受益程度,应该这样算……”
众人七嘴八舌,声音越来越高,道理和政策完全被淹没在情绪的海洋里。刘青努力想维持秩序,重申规则,但他的声音微弱得像狂风中的一片树叶。突然,一楼的业主,一位脾气火爆的老爷子,因为觉得五楼业主说话难听,猛地站起来就要冲过去,被旁边人死死拉住,混乱中,老爷子挥舞的手臂差点推倒刘青。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基层晋升路:从编外社工到政坛社区主任闻讯赶来,好不容易才把场面控制住,让大家先回去冷静。人群散去后,主任看着一脸挫败的刘青,叹了口气,语气里带着一丝埋怨:“小刘啊,我知道你想在走之前做点事,但这个马蜂窝是能轻易捅的吗?之前多少人都调解不了。你这……唉,又是何必呢?平添麻烦。”
那一刻,刘青感觉自己所有的理论和准备都成了一个笑话。他不仅没能解决问题,反而因为试图解决问题而成了“麻烦制造者”。
与此同时,他那个为社区孤寡老人建立“邻里互助圈”的微小梦想,也遭遇了“软钉子”的全面围攻。他兴致勃勃地起草了方案,设计了结对帮扶、日常问候、应急响应等简单机制。但首先卡在经费上——社区没有任何专项预算支持这种“软性”服务。他向街道申请微项目资金,报告石沉大海。
没有经费,就只能靠发动志愿者。他在社区公告栏贴出倡议书,响应者寥寥。他逐个去动员那些平时看起来热心的居民,得到的回应多是: “小刘啊,想法是好的,但我家里事实在太多,抽不开身啊。” “偶尔帮一次忙可以,长期结对子?怕坚持不下来哟。” “谁知道会不会惹上麻烦?现在好人难做啊。”
就连社区同事,也只是口头表示支持:“小刘真有爱心”,但说到具体参与,便纷纷以“条线工作太忙”为由推脱。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组织,纯粹依靠道德感和热情,这样的项目注定先天不足,迅速搁浅。
深夜,刘青躺在冰冷的出租屋床上,望着天花板上斑驳的水渍,内心充满了巨大的无力感和自我怀疑。加装电梯的失败和互助圈的夭折,像两盆冷水,彻底浇醒了他。
他深夜反思: 空有理论和热情,在这个复杂而具体的基层社会里,竟然如此不堪一击。政策条文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坚不可摧的利益立场和情感逻辑。试图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人的得失,注定徒劳无功。 群众工作,需要的不是居高临下的“宣讲”和“调解”,而是真正俯下身子的“倾听”与“共情”。自己之前那种拿着方案去开会的方式,本质上还是一种“官僚主义”,试图用程序正义去掩盖沟通的缺失。 资源整合能力至关重要。没有钱,没有人,再好的想法也是空中楼阁。如何撬动社会资源,如何激发内生动力,这其中的学问,远比写一份完美的方案要深得多。 极大的耐心和同情心,是基层工作者的核心素养。指望开一两次会就解决积攒了几年的矛盾,是天真和不专业的。需要像煲汤一样,用文火慢慢煨,让信任和理解一点点渗透进去。 自己之前的挫折感,很大程度上源于期望值过高。改变是缓慢的,甚至可能是反复的。能推动一点点向好的变化,或许就是最大的成功。
这一次,他的反思不再带着委屈和愤懑,而是多了一份冷静的剖析和平和的接纳。他看清了自己的不足,也更深地理解了基层的复杂。这堂课上得虽晚,但刻骨铭心。
---
(http://www.220book.com/book/VOP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