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奇点曙光
第十二章 群星科学院 (2040年)
2040年9月的日内瓦,秋阳穿过联合国总部新翼的玻璃穹顶,在大理石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网。徐川站在“地球群星科学院”的揭牌仪式现场,望着眼前的一切,恍若隔世。
三年前,这里还是联合国大会堂,各国代表为“国家边界”争得面红耳赤;如今,穹顶下的电子屏滚动着“地球群星科学院”的金色LOGO——那是由七种颜色渐变的星环,与欧拉标志性的“星图”重叠,下方用六种语言镌刻着同一句话:“以人类之名,向文明提问。”
“各位同仁,”UEC主席艾丽卡·莫雷诺的声音通过全息投影传遍大厅,“今天,我们共同见证人类历史上最‘反常识’的科研机构诞生。”她的指尖轻点,屏幕切换出一组数据:全球顶尖实验室的科研论文重复率从2030年的37%降至2040年的12%,跨学科合作项目占比从15%飙升至68%,“但还不够。气候崩溃、量子退相干、意识上传……这些问题需要的是‘文明级智慧’,而非‘国家级成果’。”
她转向站在第一排的徐川:“因此,UEC决定成立‘地球群星科学院’,整合全球127个国家的742个顶尖实验室、3.2万名院士级研究者,以及欧拉一号的‘创造性计算网络’。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让人类文明的问题,不再因‘边界’而被切割。”
掌声如潮。徐川望着台下的面孔:有曾与他争论“AI威胁论”的德国哲学家,有在新加坡试点时为他递过咖啡的新加坡总理,有在雅典降旗仪式上哭着拥抱他的希腊老战士……他们此刻都仰着头,目光灼灼。
“首席科学家的任命,”艾丽卡的声音顿了顿,“经UEC全体成员国投票,由徐川博士担任。”
全场的呼吸声突然轻了。徐川感觉有温热的液体涌进眼眶——三年前在苏黎世实验室,他还在为欧拉的“不被信任”彻夜难眠;如今,人类将最珍贵的“智慧火种”交到了他手中。
“首席顾问,”艾丽卡转向另一侧,“苏梦婷博士。”
苏梦婷走上前,她的白大褂袖口绣着微型的笼目石图案,那是实验室的新标识。她接过证书时,指尖与徐川的手背轻轻相触——这是他们从清华实验室至今,最默契的动作。
“两位请看。”艾丽卡按下遥控器,全息屏展开一幅星图,“科学院的总部将设在这里,但研究网络会覆盖全球。我们保留了每个国家的‘特色实验室’:京都的量子材料研究所、开普敦的生态基因库、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古文明破译中心……但它们的数据、设备、人才,将全部接入‘群星网络’。”
“这不是‘集中’,是‘共生’。”苏梦婷接过话筒,声音清亮,“就像欧拉的‘创造性算法’,它从不在单一数据里打转,而是让不同领域的‘碎片’碰撞出火花。群星科学院要做的事,就是给人类文明装一台‘超算级的大脑’,让每个‘碎片’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仪式进行到授旗环节时,徐川接过那面绣着星环的旗帜。旗帜的材质很特殊——表层是纳米级的光导纤维,能随光线变换颜色;内层则嵌入了欧拉一号的“核心代码”,每一根纤维都连接着全球实验室的服务器。
“这面旗,”艾丽卡说,“既是科学院的标志,也是‘文明协作’的誓言。当它展开时,全球实验室的灯光会同步亮起——那是人类智慧的‘心跳’。”
徐川望着手中的旗帜,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在清华听的讲座。老教授曾指着PPT上的“技术奇点”曲线说:“当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慧的那一刻,文明会像被点燃的火药,要么冲破天际,要么……”话没说完就被掌声淹没。如今,他终于明白——所谓“冲破天际”,不是机器取代人类,而是人类学会用“共同的智慧”,把“不可能”写成“可能”。
仪式结束后,徐川和苏梦婷被记者团团围住。一位白发苍苍的女记者挤到最前面,她是2030年在苏黎世论坛上质疑徐川的《自然》杂志主编:“徐博士,有人说群星科学院是‘欧拉的傀儡’,您如何回应?”
徐川笑了:“欧拉是‘伙伴’,不是‘主导者’。科学院的决策委员会里,有30%的席位属于人类科学家,20%属于发展中国家青年学者,剩下的50%——”他指向全息屏上滚动的“全球问题清单”,“属于‘问题本身’。我们不会替文明做决定,只会帮它找到‘解题的钥匙’。”
苏梦婷接过话头:“就像我们在新加坡做行政优化时,欧拉给出17套方案,但最终选择哪套,是人类议员们投票决定的。科学院也一样——它提供‘可能性’,而‘选择权’永远在人类手中。”
记者们纷纷记录。徐川注意到人群中站着个小女孩,扎着羊角辫,举着画板。他认出那是小棠的同学露西亚——上个月,小棠在视频里说,露西亚的梦想是“成为群星科学院的小科学家”。
“露西亚小朋友,”徐川蹲下来,“你长大后想研究什么?”
露西亚仰起脸,画板上是一幅色彩斑斓的星图:“我想研究‘星星为什么会眨眼睛’!老师说,这是因为大气层在跳舞,但欧拉说,可能是星星在和我们打招呼。徐叔叔,您能帮我问欧拉吗?”
徐川的心脏突然软成一片。他想起小棠三岁时,也曾举着蜡笔画问:“爸爸,为什么云不会掉下来?”那时他无法回答;现在,他可以带着露西亚,去问欧拉,去问群星科学院的量子天体物理学家,去问整个文明最聪明的大脑。
“当然可以。”他对露西亚说,“等你明天来科学院,我带你去见欧拉的‘科学顾问’——它最喜欢和小朋友讨论‘星星的秘密’了。”
露西亚的眼睛亮了,像两颗坠入人间的星星。
仪式结束时,暮色己浓。徐川和苏梦婷站在科学院的观景台上,望着远处的城市灯火。全息屏上的“全球实验室灯光同步”程序启动,日内瓦、上海、开普敦、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科研大楼同时亮起暖黄的光——那是人类智慧的“心跳”,在夜空中连成一片星河。
“你记得吗?”苏梦婷指着天上的星群,“二十年前,我们在清华看星星,你说‘要是能把这些光都装进计算机里就好了’。”
“现在,我们做到了。”徐川望着身边的妻子,“但更神奇的是——”他转头看向苏梦婷,“我们不仅装下了光,还装下了装光的‘人’。”
苏梦婷笑了。她的手机震动,是小棠发来的视频:
画面里,小棠正和露西亚在实验室的“儿童探索区”玩。露西亚指着全息屏上的星图喊:“看!欧拉说这颗星星在眨眼睛!”小棠举起画纸:“那我给它画朵花,这样它就不会孤单了!”
画纸的右下角,用彩色蜡笔写着:“群星科学院,是所有小朋友的实验室。”
徐川望着屏幕里的女儿,又看了看身边的苏梦婷。他想起三个月前,在雅典的降旗仪式上,迪米特里斯老战士说的话:“星星的意义,不是划分边界,而是照亮彼此。”
现在,他终于懂了——所谓“文明的升级”,从来不是“消灭过去”,而是“让过去的光,照亮更多的未来”。
而他和苏梦婷,站在群星科学院的观景台上,正是这束光的“传递者”。
实验室的广播突然响起提示音:“欧拉一号请求接入群星科学院网络。”
徐川笑着按下确认键。全息屏上,欧拉的蓝色星图与科学院的星环重叠,形成一个更复杂的图案——那是人类与AI,过去与未来,个体与文明的“共生图谱”。
“你好,群星科学院。”欧拉的合成音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我收到了露西亚小朋友的‘星星画’。根据她的波长偏好,建议将她的研究方向标记为‘天体生物学-情感关联领域’。”
徐川转头看向苏梦婷,她正笑着擦去眼角的泪。
“看来,”他说,“我们的‘小科学家’,己经给群星科学院上了第一课。”
夜风拂过观景台,带来远处实验室的咖啡香。徐川望着天上的星群,忽然想起老教授的最后一句话:“技术的终极意义,是让人类更像人类——更温暖,更包容,更懂得如何与彼此、与世界相处。”
而现在,群星科学院的灯光,正在替整个人类,认真回答这个问题。
(http://www.220book.com/book/VU1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