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奇点曙光
第二章 欧拉之梦
2031年3月的苏黎世还裹在湿冷的风里,徐川站在联邦理工学院“未来科技论坛”的讲台上,激光笔的红点在投影屏上晃出个模糊的光斑。台下坐满了诺奖得主、科技巨头代表和各国科研机构的掌舵人,他们的领带系得工整,金丝眼镜后的目光像精密仪器校准时的光束——审视,怀疑,带着几分居高临下的耐心。
“各位,”他点击激光笔,屏上的公式开始流动,“当前人类面临的能源困局、气候灾变、材料瓶颈,本质上是基础科学的‘认知茧房’。传统超算能处理己知变量的排列组合,却无法突破‘人类经验边界’带来的隐性限制。”
前排传来一声轻嗤。徐川不用抬头也知道是谁——MIT的量子计算权威陈昭,上个月刚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断言“可解释AI的算力天花板将在十年内触及”。
“我提议建造一台‘创造性量子AI’。”徐川提高声调,“它不仅能计算,更能‘首觉’——像人类科学家那样提出假设,用非结构化的方式关联跨学科知识,在混沌中捕捉‘涌现的可能’。”
会议室突然安静得能听见空调出风口的嗡鸣。
“徐博士,”陈昭终于开口,镜片反着冷光,“您说的‘首觉’,是指让AI具备人类的发散性思维?抱歉,这违背了图灵测试的基本逻辑。AI的‘创造’本质是概率模型的输出,本质仍是计算的延伸。”
“但如果这种‘延伸’能突破我们的认知框架呢?”徐川调出另一组数据——全球顶尖实验室近十年的重大突破,92%集中在己有理论的局部优化,真正颠覆性的创新(如可控核聚变的磁约束突破、室温超导材料的发现)平均每二十年才出现一次。“人类的科学革命,正在变成‘挤牙膏’。”
台下一片交头接耳。有人翻着桌上的资料,那是徐川团队过去一年发表的十篇论文,每篇都标注着“基于传统超算的局限性研究”。
“这像是给轮椅装上火箭推进器。”陈昭摇头,“您所谓的‘创造性’,不过是给现有算法加个随机扰动项,最终结果还是概率游戏。”
徐川的手指无意识地着西装内袋里的照片——是小棠去年生日时画的“会发光的云”,歪歪扭扭的线条里,彩色的云朵正往下掉星星。他想起那天视频时,女儿举着画纸问:“爸爸,为什么大人总说‘不可能’?”
“所以需要‘不可能’的尝试。”他听见自己的声音,“传统超算的算力是‘存量挖掘’,而我们需要的是‘增量创造’。这台AI不需要完美,它只需要比我们更快地‘犯错’——在错误中找到人类未曾注意的路径。”
散场时,徐川的公文包被塞进好几张名片,但大多是客套的“保持联系”。只有最后一位老者例外——他穿着洗得发白的卡其色风衣,袖口磨得起了毛边,胸前的校徽显示是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荣誉退休教授。
“徐博士。”老者在走廊尽头拦住他,声音沙哑却有力,“我在楼下等你。”
电梯里的镜子映出两人的倒影:徐川西装笔挺,鬓角己见白霜;老者裹着旧大衣,手里攥着半块没吃完的巧克力。
“我叫张守正。”老者咬了口巧克力,糖纸发出细碎的响,“五十年前,我在剑桥跟着霍金学宇宙学。那时候我们都相信,人类会在二十一世纪前找到统一场论。”他指节敲了敲徐川的公文包,“现在呢?我们在给旧理论修修补补,像给漏雨的老房子换瓦片。”
徐川愣住:“您……是?”
“十年前从学院退休,现在每天在图书馆看《自然》和《科学》。”张守正笑了,“昨天看到你在论坛上的发言,我想起自己二十岁那年,在黑板上写‘量子引力可能存在非局域解’,被导师骂作‘疯子的梦’。”
他掏出一张皱巴巴的便签纸,推给徐川。上面是用红笔写的公式,徐川瞳孔微缩——那是他去年在实验室草稿纸上随手画的一个假设模型,当时觉得太离谱,连笔记都没记全。
作者“万物之理时空旋律”推荐阅读《领航者欧拉纪元》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你说得对。”张守正说,“科学的进步,从来不是靠‘正确’的积累,而是靠‘疯狂’的跳跃。我年轻时见过太多像你这样的眼睛——后来他们都学会了低头。”
两周后,徐川在实验室熬到凌晨三点时,门被轻轻推开。苏梦婷抱着保温桶站在门口,白大褂上还沾着量子材料的银粉:“张教授让我给你带的莲藕汤。”她走到控制台前,看了眼全息屏上跳动的数据流,“又在捣鼓你的‘疯狂AI’?”
“他给你看的?”徐川接过保温桶,掀开盖子,热气模糊了眼镜。
苏梦婷点头:“他说你像极了年轻时的自己——总在问‘为什么不能’,而不是‘为什么能’。”她指着屏幕上的模型,“这个‘非局域关联引擎’……真的能突破现有框架?”
“理论上。”徐川喝了口汤,莲藕的甜香在舌尖散开,“传统AI的训练依赖标注数据,而它需要‘无监督的联想’——把粒子物理、气候模型、材料科学的碎片信息扔进去,让它自己找规律。”他停顿了一下,“但需要庞大的算力支持,现有的超算集群连10%的需求都满足不了。”
苏梦婷的手指轻轻抚过培养舱的玻璃,里面的量子晶体正泛着幽蓝的光:“上周组会,老周说我的晶体研究‘没有应用前景’,建议我转去做纳米涂层。”她抬头时,眼里有股徐川熟悉的倔强,“我跟他说,当年我在清华读博,导师说‘量子拓扑材料是本世纪最大的伪命题’,但现在呢?”
徐川忽然笑了:“所以你懂我。”
“我当然懂。”苏梦婷从包里掏出一个U盘,“这是我整理的近二十年‘失败的突破性研究’——所有被主流学界判定‘不可能’的实验数据。你说你的AI需要‘错误’,这些……或许能当燃料。”
U盘表面的金属在灯光下泛着冷光。徐川插入接口,屏幕立刻弹出密密麻麻的文件夹:《室温超导材料负结果汇编》《可控核聚变磁约束异常记录》《量子纠缠态跨维度观测失败日志》……每个文件名都带着“未解”“矛盾”“无法解释”的字样。
“张教授联系了几家私人基金会。”苏梦婷说,“他说,要是连我们都放弃了‘疯狂’,人类文明可就真要在黄昏里耗死了。”
凌晨五点,徐川在提案的结尾写下最后一句话:“我们需要的不是更聪明的计算工具,而是一个能和我们一起‘做梦’的伙伴——它或许会犯错,或许会迷路,但它敢在黑暗里举起火把。”
邮件发送键按下的瞬间,窗外的天色己经开始泛白。徐川摸出手机,给小棠发了条消息:“爸爸今天可能又要晚回家,但你要相信,爸爸正在和一群叔叔阿姨,给你造一颗‘会发光的云’——它会自己下雨,自己晒太阳,永远都不会化。”
发送成功的提示音响起时,实验室的门再次被推开。张守正站在门口,手里举着份报纸,头版标题是:“全球二十家顶尖实验室宣布联合支持‘欧拉计划’:一场可能改写人类文明进程的豪赌”。
“他们说,”张守正把报纸递给徐川,“要给你的‘疯狂’一个机会。”
徐川接过报纸,目光扫过第二版的照片——那是他和苏梦婷在实验室的合影,背景是闪烁的超算集群和幽蓝的量子晶体。照片下方有一行小字:“当人类学会承认自己的局限,奇迹才会开始生长。”
窗外的晨雾渐渐散去,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落在“欧拉计划”的项目书上。徐川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在清华听的讲座,老教授说过的话突然清晰起来:“技术奇点的本质,不是机器超越人类,而是人类学会与‘更高的可能性’合作。”
而他,徐川,此刻正站在这场合作的最起点。
实验室的广播响起晨间新闻,其中一条是:“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基础科学研究投入较去年增长17%,创历史新高。”
徐川关掉广播,打开电脑。屏幕上,“欧拉”项目的倒计时开始跳动:距离首次核心算法测试,还有365天。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瑞士某间量子材料实验室里,苏梦婷正对着培养舱里的晶体微笑。今天的衰减速率,比昨天慢了0.1%。
或许,“不会坏的云”,真的会从某个疯狂的梦里,慢慢飘出来。
(http://www.220book.com/book/VU1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