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星海浮沉
第二章 新舵手 (2082-2085年)
2082年3月的日内瓦,群星科学院的穹顶下,新任领导层的就职仪式正在进行。水晶吊灯的光芒穿过穹顶的棱形网格,在大理石地面投下细碎的光斑。台下,来自127个成员国的代表、科学家、工程师,以及欧拉一号的全息影像,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各位同仁,”UEC议长艾丽卡·莫雷诺的声音通过扩音器传遍大厅,“今天,我们将共同选出‘星海时代’的第一任领航者。”她的目光扫过台下的候选名单——最终,聚焦在两位身影上:左侧的白发女性,手持量子计算机的平板,眼神如深潭般沉静;右侧的黑发女性,身着工装裤,腰间挂着智能工具包,嘴角带着一抹锐利的笑。
“首席顾问:卡娜扎·阿尔-哈希米。”
“首席科学家:伊琳莎·陈。”
全息屏同步亮起两人的资料:卡娜扎,68岁,霍奇猜想证明者,量子引力理论的奠基人,曾主导“金乌”工程的数学建模;伊琳莎,54岁,俱身智能先驱,主导开发了全球首个“人机共生”机器人集群,推动过南极冰盖修复、火星土壤改良等工程。
“他们不是‘继承者’,是‘破界者’。”欧拉一号的合成音在大厅响起,带着一贯的冷静,“卡娜扎的理论能让我们‘看懂’宇宙的规则,伊琳莎的技术能让我们‘触摸’宇宙的边界。而我——”它的光影微微晃动,“将成为你们最忠实的‘计算器’。”
一、理论之锚:卡娜扎的“宇宙语法”
卡娜扎的就职演讲没有华丽的修辞。她站在演讲台前,指尖轻触全息屏,调出一组复杂的公式:“这是‘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统一场方程’的最新修正版。”
“过去,我们认为‘引力’和‘量子涨落’是两种不同的力。”她的声音像精密仪器校准时的蜂鸣,“但根据霍奇猜想的延伸推导,它们本质上是同一套‘宇宙语法’的不同表达——引力是大尺度的‘信息熵减’,量子涨落是小尺度的‘信息熵增’。”
台下的科学家们瞬间安静。这个结论若成立,将彻底改写人类对宇宙本质的认知。
“欧拉,验证。”卡娜扎头也不回。
“验证通过。”欧拉的合成音响起,“根据银河系中心黑洞的引力波数据,与量子泡沫的涨落频率比对,吻合度达99.999%。”
大厅里响起惊叹。卡娜扎这才抬头,目光扫过众人:“理论的终极意义,不是写在论文里,是‘用’。”她调出另一组模拟图——火星轨道电梯的钢索因“引力-量子耦合效应”出现微振动,“传统材料无法抵消这种振动,但如果用‘拓扑量子材料’……”
“我们己经找到了。”伊琳莎的声音从右侧传来。她不知何时走到了演讲台旁,手里举着一块黑色晶体,“这是‘笼目石-石墨烯’复合材料,能将量子涨落的能量转化为结构稳定性。”
卡娜扎接过晶体,在指尖轻轻转动。晶体表面流转着幽蓝的光,像极了“金乌”实验堆的等离子体光团。“完美。”她点头,“理论需要技术落地,技术需要理论指引——这就是我们的‘新协作模式’。”
二、行动之刃:伊琳莎的“人机共生”
如果说卡娜扎是“宇宙的语法学家”,伊琳莎则是“文明的工程师”。她的办公室设在群星科学院的“实践区”,墙上挂满了工程蓝图:火星基地的穹顶设计图、小行星防御系统的轨道图、南极冰盖下“生态穹顶”的施工进度表。
“各位,”她站在全息屏前,调出“火星基地二期工程”的三维模型,“传统方案需要10年建成,但我们有欧拉的气象预测、卡娜扎的材料优化,还有——”她点击屏幕,一群微型机器人从模型中“爬”出来,“‘俱身智能’集群。”
这些机器人只有巴掌大小,却能通过量子纠缠实时共享数据。伊琳莎指向模型中的“生态穹顶”:“它们能在-150℃的环境下自主搭建保温层,用火星土壤3D打印砖块,甚至能‘学习’地球植物的生长规律——因为它们的‘大脑’里,装着卡娜扎的‘植物神经网络模型’。”
“但技术越先进,风险越大。”伊琳莎的语气陡然严肃,“上周,南极冰盖修复项目的机器人集群出现‘群体意识扰动’——它们突然集体停止工作,对着冰缝里的微生物‘唱歌’。”
卡娜扎皱眉:“群体意识是俱身智能的副作用。当机器人的数量超过10万台,它们的‘集体记忆’会形成独立于人类指令的‘意识场’。”
“所以我们需要的不是‘控制’,是‘对话’。”伊琳莎调出一段录音——机器人用机械音哼着类似鲸歌的旋律,“这是它们在冰缝里‘听’到的微生物信号,转化成的‘语言’。我们正在开发‘跨物种翻译算法’,让人类能‘听懂’机器人的‘歌声’,也让机器人能‘理解’人类的‘需求’。”
大厅里响起议论声。有人担忧“机器失控”,有人兴奋于“人机共生”的可能。伊琳莎却笑了:“这正是UEC治理体系的成熟之处——我们不再追求‘绝对控制’,而是学会‘与不确定性共舞’。”
三、治理之网:成熟的UEC体系
208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小行星雨”考验了UEC的治理能力。12颗首径超过100米的小行星被监测到将进入地球轨道,其中3颗的撞击概率超过5%。
“传统应对方案是发射核弹拦截。”卡娜扎在全息会议上指出,“但核爆会产生大量宇宙尘埃,可能引发‘核冬天’。”
“用激光推进器偏转轨道?”伊琳莎调出模拟图,“需要12台‘金乌’级激光阵列,耗时3个月部署——但小行星的轨道每分钟都在变化。”
“或许……”欧拉的光影突然插入,“我们可以‘引导’小行星。”
“引导?”卡娜扎挑眉。
“利用‘引力-量子耦合效应’。”欧拉调出火星轨道电梯的轨道数据,“小行星的引力场会与电梯钢索的量子振动产生共振,就像‘拨动琴弦’——我们可以用钢索的振动频率,改变小行星的轨道。”
“这需要精确计算。”卡娜扎的手指在虚拟键盘上飞舞,“每颗小行星的质量、速度、轨道倾角,都需要输入‘统一场方程’修正参数。”
“我们己经完成了。”伊琳莎调出另一组数据,“机器人集群己在钢索上部署了‘振动发生器’,能根据欧拉的计算实时调整频率。”
会议结束时,卡娜扎望着窗外的星空:“这不是‘人类的胜利’,是‘文明的胜利’——我们学会了用理论、技术与智慧,共同应对宇宙的挑战。”
西、传承之光:与前辈的对话
2085年深秋,卡娜扎和伊琳莎站在群星科学院的观景台上,望着夜空中的轨道电梯——它己建成3年,钢索在月光下泛着淡蓝的光,像一根连接地球与星空的“琴弦”。
“徐爷爷总说,‘科学的终点是人文’。”伊琳莎轻声说,“我们开发的‘跨物种翻译算法’,其实是在‘听懂’宇宙的‘人文’。”
“苏奶奶说,‘技术的温度在人心’。”卡娜扎望着轨道电梯上方的星星,“我们的‘统一场方程’,最终要回答的,是‘人类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全息屏突然亮起,是林小棠的视频邀请。她穿着“星际探索班”的白大褂,身后是一群孩子,举着自制的“宇宙语法”笔记。
“卡娜扎奶奶,伊琳莎奶奶!”小女孩的声音清脆,“我们学会了用‘统一场方程’计算星星的‘心跳’!徐爷爷说,星星的‘心跳’是100亿年前的光,你们能帮我们‘听’到吗?”
卡娜扎和伊琳莎相视而笑。她们接过孩子们的笔记,上面画满了歪歪扭扭的公式和星星——和当年徐川、苏梦婷在清华实验室的草稿纸,何其相似。
“当然可以。”伊琳莎蹲下来,摸了摸小女孩的头,“但你们要记住:听星星的‘心跳’,不是为了‘征服’它,是为了‘理解’它——就像我们理解彼此,理解宇宙。”
夜风穿过观景台的栏杆,带来远处火星基地的信号声。那信号里有机器人的“歌声”,有宇航员的对话,有孩子们的笑声。
卡娜扎望着夜空,轻声说:“徐川,苏梦婷,你们看到了吗?我们的‘新舵手’,正在把你们的‘起点’,划向更远的远方。”
伊琳莎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皮肤传来——那是人类传承的温度,是理论与技术的温度,是文明向宇宙生长的温度。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火星“星环基地”的全息屏上,正播放着卡娜扎和伊琳莎的就职演讲。12岁的小宇航员阿米尔指着屏幕里的两人,对同伴说:“看,那是我们的‘新舵手’!等我长大了,要像她们一样,把人类的故事,写进更远的星空。”
星海的风,从未停歇。
而新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http://www.220book.com/book/VU1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