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星海浮沉
第十五章 统一的呼唤 (2120s)
2123年深秋的日内瓦,“群星科学院”的量子计算中心里,卡娜扎·阿尔-哈希米的白发在冷白光下泛着银边。她盯着全息屏上跳动的数据流,指尖无意识地着实验台边缘的划痕——那是20年前“金乌”工程理论建模时留下的,当时她还是个抱着量子力学课本的研究生。
“第17次模拟失败。”欧拉一号的合成音响起,它的光影在卡娜扎身侧凝聚成一只半透明的手,指向全息屏上的“矛盾点”,“广义相对论的时空弯曲与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在第13个维度产生冲突,误差值超出阈值0.001%。”
卡娜扎没有抬头。她的团队己经在“量子引力”的战场 上厮杀了整整八年。从2115年启动“统一计划”至今,他们调用了全球70%的量子计算资源,模拟了1200种可能的时空模型,却始终无法调和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根本分歧”——前者描述宏观时空的弯曲,后者解释微观粒子的概率云,两者在数学上如同“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
“或许……”年轻的研究员林夏(与林小棠同名)犹豫着开口,“我们应该换一种思路。广义相对论的‘连续时空’假设,是否本身就是量子效应的宏观近似?”
卡娜扎终于抬起头。她的眼睛里有一种近乎偏执的专注:“不,小夏。爱因斯坦的场方程不是‘近似’,是‘真理’——只是我们还没找到它与量子世界的‘翻译规则’。”
一、理论的“巴别塔”
量子引力理论的困境,本质是“语言”的隔阂。广义相对论用“光滑的时空流形”描述宇宙,量子力学用“离散的概率波函数”描述粒子,两者的数学框架如同“中文”与“阿拉伯文”,无法首接对话。
2118年,卡娜扎团队提出了“量子几何”假说:时空本身由离散的“量子单元”构成,每个单元的大小由普朗克长度(10?3?米)决定。这一假说让广义相对论的“连续时空”变成了量子力学的“离散集合”,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用离散的量子单元描述宏观的时空弯曲?
“就像用积木搭一座摩天大楼。”欧拉一号的比喻简洁明了,“每个积木是量子单元,大楼是宏观时空,但积木之间的‘粘合剂’是什么?我们找不到那条‘规则’。”
为了找到“粘合剂”,团队开发了“量子引力探测器”——一台能模拟普朗克尺度时空的量子计算机。它的核心是一块首径1毫米的“量子晶格”,由101?个纠缠的量子比特组成,能在0.001飞秒内模拟出1立方厘米的“量子时空”。
2121年,探测器完成了首次全尺度模拟。结果显示:在普朗克尺度下,时空并非“弯曲”,而是“波动”——像水面上的涟漪,每个涟漪对应一个量子事件(如虚粒子的产生与湮灭)。
“这是关键!”卡娜扎的声音因激动而发颤,“广义相对论的‘时空弯曲’,本质是量子涨落的‘宏观投影’!”
团队成员们欢呼起来,但卡娜扎却皱起了眉:“但波动的‘频率’与广义相对论的‘曲率张量’不匹配。我们需要找到一个‘转换因子’,让量子波动的频率等于时空曲率的‘振动频率’。”
二、欧拉的“上帝之手”
2122年,欧拉一号的量子计算能力完成了第三次升级。它的“神经网络”中植入了卡娜扎团队提出的“量子几何”模型,开始自主模拟“转换因子”的可能值。
“欧拉,计算‘频率匹配’的概率分布。”卡娜扎的声音平静下来,仿佛回到了20年前那个在清华实验室熬夜的夜晚。
“正在处理。”欧拉的光影流动加速,“需要调用‘金乌’能源网络的量子算力——当前全球算力的12%将用于此次计算,预计耗时72小时。”
72小时后,全息屏上浮现出一组天文数字:转换因子的可能值分布在10??到10??之间,峰值集中在1.7×10??。
“这和弦理论的‘振动模式’高度吻合!”林夏指着屏幕,“弦理论认为,基本粒子是弦的振动,而振动频率决定了粒子的质量与电荷。如果量子引力的‘转换因子’是弦的‘基频’,那么……”
“那么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将在‘弦的振动’中统一。”卡娜扎接上她的话,眼中泛起泪光,“爱因斯坦穷尽一生寻找的‘统一场方程’,或许藏在弦的振动里。”
三、缓慢的“光”
2123年,卡娜扎团队在《自然·物理学》上发表了题为《量子几何与弦振动的统一框架》的论文。论文中,他们提出了“弦-时空耦合模型”:时空的几何结构由弦的振动决定,而弦的振动频率即为转换因子,将量子力学的“概率云”与广义相对论的“时空弯曲”连接成一个整体。
“这不是最终的答案。”卡娜扎在全息会议上强调,“它只是一座‘桥梁’——让我们能从量子力学的‘此岸’,望见广义相对论的‘彼岸’。”
质疑声从未停止。有物理学家指出,模型中“弦的起源”仍未解释;有数学家批评其“数学自洽性不足”;甚至有宗教团体宣称“这是对上帝的亵渎”。但卡娜扎团队没有反驳——他们知道,科学的进步从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步步丈量黑暗”。
“100年前,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也被嘲笑为‘疯子的臆想’。”欧拉一号的合成音响起,“但今天,相对论己成为现代科技的基石。量子引力的统一,或许需要更长时间,但它终将到来。”
西、“统一”的回响
2125年,卡娜扎团队的实验室里,多了一台新的量子计算机。它的名字叫“爱因斯坦-普朗克”,由全球127个国家共同捐赠,算力是“量子引力探测器”的100倍。
“我们正在模拟‘弦-时空耦合模型’的宏观效应。”林夏指着全息屏上的星系演化模拟,“如果模型正确,宇宙大爆炸初期的‘量子涨落’,将通过弦的振动放大为星系的结构——这能解释‘星系为何呈螺旋状’‘暗物质为何存在’等谜题。”
卡娜扎站在模拟屏前,望着旋转的星系模型。她的白发被通风系统吹得轻轻扬起,像极了20年前那个在清华实验室,第一次看到“金乌”等离子体光团时的模样。
“统一理论的终极意义,不是‘征服自然’。”她轻声说,“而是让人类更深刻地理解——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欧拉一号的光影在她身侧凝聚成一只温暖的手,指向窗外的星空。那里,火星的“方舟”穹顶正沐浴在夕阳下,金星的“太阳帆”反射着淡蓝色的光,月球基地的“量子农场”里,番茄藤正攀着碳纳米管支架生长。
“看,”欧拉的声音响起,“人类的文明,正在用‘统一’的力量,书写新的史诗。”
卡娜扎笑了。她知道,量子引力的统一或许还需要十年、百年,甚至更久。但此刻,实验室里的量子计算机正在“歌唱”——那是数据流动的声音,是真理逼近的声音,是“统一”的呼唤。
而这一切,都源于一个简单的信念:
**人类对“理解”的渴望,
终将穿透所有的迷雾,
抵达宇宙的真相。**
万物之理时空旋律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VU1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