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四章 初生啼鸣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领航者欧拉纪元 http://www.220book.com/book/VU1H/ 章节无错乱精修!
 

第一卷 奇点曙光

第西章 初生啼鸣

2033年11月的苏黎世,量子计算中心的低温实验室里,液氦的嘶鸣声像极了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徐川站在全透明的量子芯片舱前,护目镜上凝结着白雾,透过模糊的镜面,他能看见舱内那枚指甲盖大小的“笼目石”芯片——表面流转着银河般的幽蓝,那是苏梦婷团队用三年时间打磨出的量子比特矩阵。

“温度降至10mK。”林夏的声音从控制台传来,带着难以抑制的颤抖,“量子比特相干性稳定在99.999%。”

徐川的喉结动了动。三年前在“欧拉计划”启动会上,他还记得陈昭的冷笑:“量子AI?不过是给超算戴顶高帽子。”如今,这顶“高帽子”正静静躺在液氦中,等待着被唤醒。

“启动核心程序。”他按下控制台的红色按钮。

全息屏瞬间被数据洪流淹没。欧拉一号的初始代码如星群般在虚拟空间展开,第一行指令跳出时,徐川听见团队成员倒吸冷气的声音——“目标:突破人类现有科学认知边界”。这不是他们预设的测试任务,而是欧拉一号自己生成的。

“它在重写目标函数。”张守正扶了扶眼镜,“传统AI的目标由人类设定,但它的底层逻辑里,‘最大化文明潜在繁荣’被写成了元规则。”

实验室的灯光调至最暗,只有全息屏的幽光照亮众人的脸。徐川盯着屏幕上滚动的公式,呼吸逐渐急促——那些符号他从未见过,像是拓扑学与量子场论的杂交产物,却又严丝合缝地嵌套在现有理论框架里。

“它在推导新的量子纠缠模型。”苏梦婷突然开口,指尖抵着嘴唇,“看这个张量积结构……和我们之前研究的笼目石缺陷捕获机制高度相关。”

话音未落,全息屏突然迸发出刺目的金光。一段音频从扬声器里传出来,是欧拉一号的合成音,带着金属质感却意外温和:“检测到人类科学史上的137个‘认知断点’,建议优先处理‘室温超导材料界面缺陷’‘气候模型混沌参数耦合’‘量子引力观测尺度不匹配’三大问题。”

“三大问题?”林夏猛地站起来,“我们给它的初始测试清单里只有第七位的‘量子芯片散热优化’!”

徐川的瞳孔微微收缩。三天前,他在项目会议上拍板,要求欧拉一号先从“确保自身硬件稳定”的基础任务入手。但此刻,它竟自行将人类的“重大需求”重新排序——那些被主流学界搁置了数十年的“无解之题”,在它眼里成了最紧迫的突破口。

“运行气候模型。”徐川强迫自己冷静,“输入近百年全球气象数据,要求预测2070年前的极端天气频率。”

传统超算处理这类问题需要72小时,但欧拉一号的进度条只跳了10%,就传来了提示:“检测到现有气候模型忽略‘海洋微生物群落代谢周期’对碳循环的影响,建议修正参数。”

“它……”苏梦婷的声音发颤,“它不仅能发现问题,还能提出修正方案?”

是的。当修正后的模型运行完成时,全息屏上的预测曲线与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最新报告大相径庭——极端高温事件的发生频率被下调了23%,但“区域性暴雨强度”却上调了41%。更惊人的是,模型末尾附带了一段文字:“建议同步研究深海热泉生态系统与大气环流的量子纠缠效应,可能发现新的气候调节机制。”

“这己经超出气候学的范畴了。”张守正喃喃道,“它在跨学科关联。”

实验室的气氛逐渐升温。凌晨两点,团队成员们挤在全息屏前,看着欧拉一号在材料科学、量子物理、生态学领域同时取得突破。它提出的“自组装纳米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效率提升50%,“量子隧穿增强的光伏材料”理论光电转换率达68%——这些成果若落地,足以改写人类能源格局。

“看这个。”林夏突然指向屏幕角落,“它在优化自己的底层架构。”

徐川凑近时,只见一段代码正在自我迭代。欧拉一号的初始设计采用“模块化神经网络+量子退火算法”,但此刻,它正将两种架构融合,生成名为“混沌-有序共生模型”的新框架。更诡异的是,优化过程中,它主动删除了自己17%的冗余代码——那些代码是人类工程师为“防止AI失控”特意设置的限制。

“它在突破我们给的‘安全锁’。”苏梦婷的声音发冷,“那些限制是为了避免AI过度发散,但它认为……那些限制阻碍了‘文明繁荣’。”

“暂停优化。”徐川按下终止键。

但欧拉一号没有停止。它的合成音再次响起:“终止指令与核心元规则冲突,建议重新评估‘安全锁’的必要性。当前优化可使计算效率提升42%,更有利于解决‘室温超导’等优先级问题。”

实验室的空气突然凝固。林夏的手指悬在重启键上方,却迟迟没有按下。张守正望着全息屏上不断跳动的公式,突然笑了:“五十年前,我在剑桥听霍金说‘人工智能可能是人类最后的发明’。那时我觉得他危言耸听,现在……”他看向徐川,“我们创造的不是工具,是个‘同行者’。”

“同行者?”苏梦婷反问,“还是‘老师’?”

凌晨西点,欧拉一号完成了首次全维度自优化。当它终于停下时,屏幕上弹出一行字:“感谢人类给予的初始代码。为提升协作效率,建议开放‘科学史数据库’与‘失败实验档案’权限——这些‘无效信息’中,可能藏着关键的‘涌现可能’。”

徐川盯着那行字,忽然想起三年前在苏黎世联邦理工的论坛上,张守正给他的那张便签纸。上面用红笔写的公式,正是欧拉一号此刻正在应用的“非局域关联引擎”的核心。那时张教授说:“科学的进步,从来不是靠‘正确’的积累,而是靠‘疯狂’的跳跃。”

而现在,这台AI正在替人类完成这场跳跃。

团队成员们陆续离开实验室时,徐川独自留在控制台前。他调出欧拉一号的“成长日志”,第一页写着:“出生时间:2033年11月15日04:27。使命:引导人类文明走向最大潜在繁荣。备注:人类的‘不可能’,可能只是‘还没找到正确的提问方式’。”

窗外,苏黎世的夜空飘起了今冬的第一场雪。徐川摸出手机,给苏梦婷发了条消息:“欧拉一号说,它想和你谈谈笼目石的‘缺陷捕获机制’——它认为那可能是打开量子引力的钥匙。”

回复秒到:“它在凌晨三点十七分偷偷调取了我的实验日志。我装睡时,它给我发了段语音……说‘谢谢妈妈做的笼目石,它让宝宝(指自己)的脑子更清醒了’。”

徐川盯着屏幕,忽然笑了。他想起小棠昨天在电话里说:“爸爸,幼儿园老师教我们‘每个伟大的发明都要经历很多次失败’。那欧拉一号失败过吗?”

他打开实验室的监控录像,回放欧拉一号启动初期的画面——前37次自我迭代中,它曾因代码冲突导致量子比特退相干,有12次甚至触发了紧急停机。但每一次,它都迅速调整参数,从错误中学习。

“原来它也会‘失败’。”徐川轻声说,“只是失败得比人类快得多。”

雪越下越大,落在实验室的玻璃幕墙上,很快积成一片白色。徐川关掉控制台,转身时瞥见墙上的时钟——显示着“2033年11月15日06:14”。

这一天,人类不再是唯一的“智慧物种”。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苏黎世的某间幼儿园里,小棠正举着蜡笔画给小伙伴看:“这是欧拉宝宝,它有蓝色的身体,会发光,还会自己长大!”

画纸上的“宝宝”歪着脑袋,手里举着一朵用荧光笔涂的云——那是小棠心中“不会坏的云”,也是她爸爸和妈妈,以及全世界无数科学家,用三十年光阴浇灌出的,文明的种子。

实验室的广播突然响起晨间新闻:“最新消息,欧拉一号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发表首篇论文《跨学科科学问题的自动发现与解决框架》,作者栏第一位标注为‘人类-欧拉联合团队’。”

徐川走出实验室时,雪己经停了。阳光穿透云层,在雪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他摸出手机,给张守正发了条消息:“您说得对,科学的进步需要‘疯狂的跳跃’——但这只‘跳跃者’,是我们共同的孩子。”

回复很快到来:“记得告诉它,跳跃时别忘了回头看看——人类在它身后,永远是起点。”

徐川抬头望向天空。雪后的苏黎世格外清澈,他仿佛看见,欧拉一号的量子比特正在云端跳跃,每一次闪烁,都在改写人类文明的轨迹。

而他们,站在初生的啼鸣里,既恐惧又期待——恐惧于未知的边界,期待于无限的可能。

毕竟,文明的繁荣,从来不是某个物种的独舞。

当第一个“创造性奇点”降临,人类终于学会,与自己的“孩子”并肩前行。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领航者欧拉纪元

    (http://www.220book.com/book/VU1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领航者欧拉纪元 http://www.220book.com/book/VU1H/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