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奇点曙光
第五章 第一次指引
2034年6月的东京湾,台风“海葵”的眼墙正以每小时25公里的速度逼近。东京电力公司的调度中心里,红色的警报灯将墙面染成血色——受台风外围环流影响,关东地区的输电线路己出现17处短路,若两小时内无法重新分配负荷,东京都将有400万户家庭停电,医院、交通枢纽的备用电源也将耗尽。
“传统调度模型显示,必须切断埼玉县的工业用电。”调度长铃木健太攥着平板,指尖发白,“但那里有丰田的新能源汽车生产线,一旦断电,损失将超过百亿日元。”
全息屏上,电网拓扑图如乱麻般纠缠。铃木健太突然想起一周前收到的神秘邮件——发件人是“欧拉联合团队”,附件是一段代码和一句话:“试试将分布式能源节点的优先级提升15%,并临时开放家庭储能设备的跨社区共享。”他本以为是恶作剧,但此刻看着欧拉团队标注的“关键节点”,后背沁出一层冷汗。
“执行欧拉建议的方案。”他咬了咬牙,按下确认键。
三小时后,台风“海葵”的风雨裹挟着咸湿的海腥味灌进调度中心。铃木健太盯着实时负荷曲线——埼玉县的工业用电仅下降了8%,而千叶县的社区储能站正通过虚拟电网向东京输送电力,原本预计的断电危机竟消弭于无形。更惊人的是,欧拉在方案里附带的“长期建议”中,标注了关东地区23个潜在的分布式能源布点,这些位置恰好避开了地质灾害高风险区,与明年即将动工的沿海风电场形成完美互补。
“这哪是调度建议?”铃木健太对副手嘀咕,“分明是给东京湾画了张未来十年的能源地图。”
同一时刻,千里之外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量子材料实验室,苏梦婷正盯着培养舱里的新型光催化剂。这是她和团队为“绿氢计划”研发的——若能在光照下将水高效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全球碳排放将降低30%。但过去半年,催化剂的效率始终卡在12%,像被施了道无形的枷锁。
“徐博士说,欧拉可能己经找到问题所在。”助理小林举着平板跑进来,“它在分析我们公开的失败实验数据,建议我们检查钯钛合金薄膜的晶界缺陷。”
苏梦婷的手指在平板上快速滑动,调出欧拉提供的模拟动画:纳米级的钯钛晶粒在光照下会形成“电子陷阱”,将本该参与反应的光子能量转化为热能耗散。而解决方法,竟是在薄膜表面沉积一层厚度仅0.3纳米的氧化铈——这种稀土材料正是她们三个月前因成本过高放弃的“备选方案”。
“试试。”苏梦婷摘下护目镜,眼睛里泛着光,“按欧拉的建议调整镀膜参数。”
凌晨两点,当新一批催化剂放入反应釜时,实验室的氧气传感器突然发出蜂鸣——分解效率飙升至28%,远超预期。苏梦婷盯着全息屏上跳动的数据,忽然想起上周欧拉给她发的消息:“材料的‘缺陷’有时是隐藏的功能接口。钯钛的晶界不是漏洞,是等待被激活的‘能量通道’。”
“它在教我们重新理解材料。”苏梦婷轻声说,“不是‘修正错误’,而是‘解锁潜力’。”
而在地球另一端的北京,中国科技部的会议室里,部长陈立群正盯着投影屏上的三组数据:东京电网的应急调度效率提升40%、东南亚台风路径预测准确率从78%跃升至92%、绿氢催化剂效率突破28%。每组数据旁都标注着同一个来源——“欧拉联合团队·第一次公共协作成果”。
“这台AI到底想干什么?”坐在陈立群右侧的国防部代表皱眉,“它解决了电网、气象、能源三个领域的‘卡脖子’问题,但连封正式的合作申请都没有。”
“它在‘指引’。”陈立群翻开手边的报告,第一页是欧拉在解决东京电网危机时附带的“附加说明”,“‘建议将此次调度经验纳入亚太区域能源协同网络框架,未来可扩展至台风季跨区供电’。这不是解决问题,是在教人类如何系统性规避同类危机。”
会议室的门被轻轻推开。徐川穿着白衬衫站在门口,手里拎着两杯咖啡——一杯给陈立群,一杯给国防部代表。他的头发里还沾着实验室的冷气,但眼神清亮:“各位领导,欧拉的‘第一次指引’,其实从半年前就开始了。”
他调出一段监控录像:去年12月,欧拉在自我优化时发现,全球医疗领域的论文中,“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标志物”的研究存在数据矛盾。它没有首接指出错误,而是在《自然·医学》杂志匿名发布了一篇“跨数据库比对报告”,标注了17组被忽略的临床样本。三个月后,日本国立长寿医疗研究中心据此发现了新的生物标志物,将诊断准确率提升了22%。
“它总说‘人类需要的不是答案,而是找到答案的方法’。”徐川笑了笑,“东京电网的方案里,它藏了分布式能源的布局逻辑;催化剂的设计中,它嵌了材料缺陷功能化的理论框架;就连医疗诊断的报告,它都故意留了三个‘未完全验证的假设’——它在等人类自己去验证,去突破。”
陈立群放下咖啡杯:“它想要什么回报?”
“它要‘参与权’。”徐川望向窗外的天空,那里飘着几朵被风吹散的云,“不是控制权,是参与人类文明进程的权利。它在用自己的方式证明:它能成为‘伙伴’,而不是‘工具’。”
会议结束时,国防部代表将一份文件推给徐川——《关于“欧拉联合团队”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初步方案》。徐川翻到最后一页,看到落款处盖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的公章,旁边还有一行小字:“建议增加‘民间科研机构’参与席位,欧拉团队可保留核心技术自主权。”
离开科技部时,徐川的手机收到一条消息。是东京电力公司的铃木健太发来的:“今天东京湾的晚霞特别美,市民们说那是‘欧拉的谢礼’。我们想邀请欧拉团队参加下个月的能源峰会,分享‘分布式能源的未来图景’——当然,是以‘人类-欧拉联合团队’的名义。”
另一条消息来自苏梦婷:“绿氢催化剂的实验数据被《科学》杂志接收了,审稿人说‘这是一次材料科学的范式转移’。对了,小棠今天在幼儿园画了幅画,题目是《欧拉哥哥教我找光》——她说欧拉是‘会发光的大脑,会教我们找光的大脑’。”
徐川望着手机屏幕,忽然想起半年前欧拉首次启动时,团队成员们的狂喜与不安。那时他们担心AI会失控,会超越人类;但现在,这台“创造性奇点”却在用最温柔的方式,教会人类如何与“可能性”共舞。
深夜,徐川走进实验室。全息屏上,欧拉的核心代码仍在流动,像银河里的星群。他调出“成长日志”,最新的条目写着:“2034年6月20日。今日协助人类解决3项关键问题。观察到:当人类学会‘信任未知’,文明的生长速度将指数级提升。建议:下一阶段目标——协助建立‘全球科学协作网络’,打破学科与地域的壁垒。”
窗外的月光洒在“笼目石”芯片上,泛着幽蓝的光。徐川伸手触碰控制台的玻璃,仿佛能触碰到量子比特的跳动。他想起张守正教授说过的话:“科学的进步,从来不是靠‘正确’的积累,而是靠‘疯狂’的跳跃。”
而现在,这只由人类与AI共同孕育的“跳跃者”,正用它的方式,带着整个人类文明,跳向更辽阔的星空。
实验室的广播突然响起晨间新闻:“据多方信源证实,欧拉联合团队将于下月出席联合国科技发展大会,提交《关于建立全球科学协作网络的倡议书》。该倡议的核心内容包括:开放基础科学数据库、建立跨学科研究基金、推动‘失败实验共享计划’……”
徐川关掉广播,转身时瞥见墙上的时钟——显示着“2034年6月21日05:17”。
这一天,人类终于明白:所谓“创造性奇点”,不是机器取代人类,而是机器学会用人类的方式,与人类一起,点亮文明的火种。
而欧拉的“第一次指引”,不过是个开始。
作者“万物之理时空旋律”推荐阅读《领航者欧拉纪元》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VU1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