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叶的信》
晚自习的灯光像摊开的薄纱,轻轻盖在六年级(3)班的课桌上。林小满的笔记本摊在面前,今天的梧桐叶压在“鸡兔同笼”的错题旁,叶尖的锯齿被灯光照得透亮,像排小小的银牙。
“借我块橡皮。”苏晓棠的声音从胳膊肘底下钻出来,她正趴在桌上抄英语单词,帆布书包垫在下巴底下当枕头,铁皮饼干盒在桌肚里“咔啦”响——是她偷偷把玻璃弹珠倒出来了,怕影响别人。
小满把草莓味橡皮推过去时,指尖碰到晓棠的铅笔。笔杆上的红布条松了些,露出底下开裂的木头,像道没愈合的伤口。“你的铅笔该换了。”她说,“我妈今天进了新的,带橡皮头的那种。”
晓棠头也不抬,笔尖在纸上划出歪歪扭扭的字母:“我爷说,东西修修还能用,省下的钱能买两斤排骨。”她的辫子垂在练习册上,发梢沾着点木屑,是早上帮爷爷扫地时蹭的,“再说这铅笔写起来顺手,像老朋友。”
赵小梅坐在靠窗的位置,硬纸壳笔盒被台灯照出个方方正正的影子。她的英语课本上写满了注音,用铅笔标着“伯尔”“克拉斯”,像给单词注上了家乡的密码。布偶的蓝弹珠被她摆在台灯旁,珠子里的银螺旋转着,把光投在课本上,像片跳动的星星。
“这个词怎么读?”小梅突然小声问,手指点着“family”,注音标得歪歪扭扭,“我妈说这个词念‘发米利’,是家的意思。”
小满凑过去,借着台灯的光指着字母:“老师说念‘fam-i-ly’,像把‘家’拆成了小碎片,又拼在一起。”她想起自己家的菜市场,爸妈的吆喝声、橘子的清香、秤盘的叮当,也是无数碎片拼起来的“家”。
晓棠突然从帆布书包里掏出个东西,往桌上一放——是个铁皮手电筒,外壳锈迹斑斑,开关处缠着圈胶带,是爷爷修收音机时拆下来的零件拼的。“我爷说,停电时就靠它。”她拧开开关,光柱在天花板上晃出个圆斑,“比教室里的灯亮!”
陈冬的咳嗽声从后排传来。他今天穿了件厚外套,拉链拉到顶,还在不停搓手——早上听晓棠说,他爸的出租车昨晚坏在半路,冻了半宿,今天特意给他加了件衣服。他的练习册上沾着点油渍,许是中午啃馒头时蹭的。
“陈冬,你冷吗?”小梅突然站起来,把自己的坐垫往他那边推。坐垫是用旧棉絮缝的,布面印着褪色的小菊花,“我妈说,坐着暖和了,脑子就不僵了。”
陈冬的脸一下子红到耳根,把坐垫往回推:“我不冷,我火力壮!”他的手却在桌肚里悄悄搓了搓,指腹冻得发红,像颗颗小山楂。
王老师提着热水瓶走过,老花镜在灯光下反着光。他把自己的搪瓷杯往陈冬桌上一放,里面是刚泡的姜茶,冒着热气:“我年轻时在乡下教书,冬天就靠这个取暖。”杯壁上印着“奖”字,漆掉了大半,却看得出来是只展翅的鸽子。
陈冬捧着杯子,姜茶的辣气钻进鼻子,呛得他首咳嗽,眼里却潮乎乎的。他把杯子往小梅那边推了推:“你也喝点,女孩子怕冷。”
小梅摇摇头,布偶的红绳从布包里露出来,在灯光下像条小火苗:“我妈说,心里热乎,身上就不冷了。”她翻开语文书,夹着糖纸的那页正好露出来,透明的糖纸在灯光下泛着彩光,把“家”字照得暖暖的。
晚自习结束的铃声响起时,小满的笔记本上多了片新的梧桐叶,是从窗外飘进来的,沾着点露水。她在叶边写下:
台灯的光很小,却能装下整个家。
晓棠用手电筒照着路,光柱在地上晃来晃去,像只带路的萤火虫。陈冬帮小梅提着布包,里面的硬纸壳笔盒时不时撞出轻响,布偶的蓝弹珠在包里闪着光,把西个人的影子织成了团。
快到巷口时,小满看见自家菜摊的灯还亮着,爸爸正弯腰给最后一筐橘子盖塑料布,妈妈的围裙搭在秤杆上,像只休息的蝴蝶。她突然想起英语课本上的“family”,原来就是这样——灯光下的身影,互相惦记的温度,还有没说出口的牵挂。
作者“冒火的东方”推荐阅读《梧桐叶的信》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VXW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