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湿弥罗的夏安居日,经堂弥漫着陈年贝叶的霉味。青年世友跪坐角落,指尖划过《大毗婆沙论》上凝固的墨迹:“‘过去未来皆实有’...若真如此,修行与刻舟求剑何异?”
“狂徒!” 白发长老须跋陀的锡杖震得陶灯摇晃,“此论乃五百罗汉心血,岂容质疑!”
世友托钵行乞于市集。陶匠拉坦正捏制水罐,忽将半成品摔回泥堆:“火候不对!”
“既知要毁,何必造它?”世友问。
“不毁怎知下次改进?”拉坦踹开破罐,碎陶片溅入佛钵,“你看这些碎片——是废物?还是新罐的老师?”
钵中碎陶随步伐叮当碰撞。归寺时暴雨突至,世友避雨于阿育王石柱下。雨水冲刷着柱面敕令:
> **“莫诋他教,唯扬己善”**
> *(Do not disparage other sects, but illumihe virtues of your own)*
碎陶在钵中随雨涨落,恍如思想的浪涛。
经堂论战再起。上座法师举经卷厉喝:“《发智论》铁律:补特伽罗(轮回主体)实存!否则谁承业报?”
世友从容置佛钵于地,注满清水:
“请观此水——
昨日之雨己逝(喻过去法)
明日之云未至(喻未来法)
此刻映着诸君面影(喻现在法)
三者本是一水,何须强分实虚?”
锡杖声戛然而止。世友展羊皮卷挥毫:
**《品类足论》五要义**
1. 诸法如流水,刹那生灭(破三世实有)
2. 业力似陶轮,转势连绵(立因果相续)
3. 补特伽罗非实非虚,如陶匠手中泥(调和轮回难题)
4. 涅槃非断灭,似碎陶归大地(解生死疑惧)
5. 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统摄诸部纷争)
须跋陀率众僧闯入陶坊:“用你的歪理烧个钵看看!”
世友取陶泥塑形,拉坦默契递上刻针。针尖游走处,经文明灭:
- 腹刻《阿含经》“诸行无常”
- 沿饰《发智论》“因果不虚”
- 底印阿育王敕令“止诤扬善”
陶钵入窑时,须跋陀冷笑:“诸部经论熔于一炉?必炸!”
烈火噼啪作响。开窑刹那——
青烟散处,陶钵浑然天成!三色釉彩交融如霞光。
“原来如此...”须跋陀颤手抚过温热的钵壁,“佛法是陶泥,执拗的匠人才会捏碎它。”
那烂陀使者来访,见案头《品类足论》拍案而起:“说一切有部竟向经量部投降?!”
世友取新烧陶钵注茶:“请饮。”
茶汤入喉清冽,使者蹙眉:“印度茶?汉地茶?”
“克什米尔雪水煮锡兰茶叶,盛于波斯釉陶。”世友将陶钵浸入水池,“现在它是何物?”
水面倒影晃动:陶钵的形,茶汤的色,雪水的质,在涟漪中难分彼此。
使者怔然:“君是说...诸部经论本如水中倒影?”
佛钵在池底静卧,釉彩映着天光云影。
安居最后夜,世友独坐阿育王柱下。须跋陀拄杖而来,将旧著《毗婆沙论注》投入篝火!
“长老!”世友急抢,羊皮卷己燎着边角。
“烧了好...”火光映亮须跋陀的皱纹,“老朽守了一辈子‘实有’,今日才懂——”他指柱上敕令,“阿育王早看透:佛法如柱上月光,照波斯人、希腊人、印度人...皆是同样清辉。”
世友以佛钵盛灰烬,埋于柱基。三日后,灰烬处钻出忍冬花藤,沿石柱攀援成经卷形状。
十年后,龟兹商队携《品类足论》东传。汉僧竺法护译至“补特伽罗如陶泥”时,忽击节赞叹:
“此理通《庄子》!陶者曰:‘吾善治埴’——轮回者岂非造化手中泥?”
又十年,世友圆寂。弟子遵遗嘱凿其骨灰入陶,烧成七只佛钵分赠诸部。说一切有部所得之钵,沿口金粉写着:
“执实者困于有,
执虚者溺于空。
陶匠手中泥,
可塑万千容。”
当商队驼铃消失在克什米尔山口,七只陶钵正盛着恒河水、印度洋浪、天山雪,滋润七国土地。
---
历史注脚(白话版)
**1. 世友是谁?**
- 说一切有部“西大论师”之一(公元1世纪)
- 身处诸部派激烈辩论的火山口
- 最大贡献:用《品类足论》给吵翻天的各部派当和事佬
**2.《品类足论》多重要?**
| **争议焦点** | **保守派观点** | **世友解决方案** |
| 过去未来是否实有 | 必须实存!否则因果断了 | 似流水:前浪后浪本是一水 |
| 谁在轮回? | 有个“补特伽罗”当主角 | 如陶泥:形态变而材质延续 |
| 诸部派谁正宗 | 自己最牛别人全错 | 像茶汤:水茶器合方成味 |
**3. 对后世的影响**
- **解争端**:缓和有部与经量部的百年骂战
- **铺路石**:提出“假名补特伽罗”,催生大乘“唯识无境”思想
- **树典范**:证明佛学可兼收并蓄,为那烂陀寺的包容学风奠基 。
(http://www.220book.com/book/VY8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