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监测屏幕上稳定跳动的数据,刘董强和小伙伴们却有了新的思考:“科技设备能‘看’到生态变化,但要守住神龙山的每一寸土地,还得靠扎根在这里的乡亲们。”科技是精准的“眼睛”,而社区参与才是生态保护的“根脉”,他们打定主意,要让每一位村民都成为神龙山的守护者。
恰逢村里召开月度村民大会,刘董强主动接过话筒:“乡亲们,神龙山是咱们的根!以前靠它挡风遮雨,现在靠它吸引游客过日子,它的好,得咱们一起守。不管是捡垃圾、巡山路,还是给科研人员指个路,都是在为家园出力!”话音刚落,台下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村民们的响应比想象中更踊跃。第二天,三个生态保护小组就正式成立了,大家根据各自的特长主动报名。垃圾清理组负责村庄主干道、景区步道和溪流沿岸的保洁;山林巡逻组承担起防范偷猎、非法砍伐和游客越界的任务;生态协助组则配合保护区科研人员做监测辅助工作。
“以前总觉得保护环境是公家的事,现在才发现举手之劳就能让山变清、水变净。”垃圾清理组的李大叔主动挑了组长的担子。每天天刚亮,他就带着组员们背着竹筐、拿着夹子出发了,从村口的石板路到景区的观景台,连草丛里的塑料瓶都不放过。遇到游客随手扔垃圾,他们不指责,反而递上垃圾袋说:“您看这山多好看,咱们一起给它‘擦擦脸’。”渐渐地,主动把垃圾放进筐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村里的垃圾桶也从“三天满”变成了“一周半满”。
山林巡逻组的日子则要辛苦得多。组员们大多是熟悉地形的老猎人,如今放下猎枪拿起了对讲机。60多岁的王大伯带着巡逻队,每天要走二十多公里山路,春天防山火,夏天防偷采,秋天防盗猎,冬天雪深路滑也要按时巡查。有次暴雨过后,他们发现几名游客想抄近路进入金丝猴核心栖息地,立刻上前劝阻:“前面的路刚塌了半边,而且那是猴子的家,咱们惊扰了它们,以后就见不到啦!”说着递上景区地图,指了条安全的游览路线,游客们连连道谢。
生态协助组的村民们,则成了科研人员的“活地图”。张大爷打小在山里采药,对珍稀植物的生长地点了如指掌。上次科研人员要找七叶一枝花做监测样本,在山林里转了两天没找到,张大爷带着他们钻进一片背阴的山坡,很快就找到了几株:“这东西挑地方,得是又有散射光的地方才长。”不仅如此,村民们还能通过鸟鸣、植被变化察觉异常,有次李婶发现自家茶园旁的松树叶子发黄,立刻上报,帮科研人员提前遏制了一场小规模的病虫害。
为了让参与的热情持续下去,小伙伴们借鉴外地的生态补偿经验,和村委会一起推出了“生态积分”制度。清理一袋垃圾积1分,巡逻一次山路积3分,协助科研采样积5分,每月凭积分能兑换洗衣粉、食用油等生活用品。年底还会评选“生态卫士”,获奖者能在村口的荣誉墙上留名。这个机制一出,村民们的积极性更高了,连放暑假的孩子都主动加入清理组,攒积分换文具。
几个月下来,神龙山的变化显而易见:景区里的垃圾少了,山林里的偷猎痕迹没了,科研监测的效率也高了。更让人欣喜的是,村民们的心态变了——以前看到游客摘花只是叹气,现在会主动上前讲解保护知识;以前觉得“靠山吃山”是砍树,现在明白“护山养山”才能长久受益。
夕阳下,李大叔带着清理组往回走,竹筐里只有寥寥几个塑料瓶;王大伯的巡逻队刚结束巡查,正和监测点的工作人员核对数据;张大爷则在给孩子们讲七叶一枝花的故事。小伙伴们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温暖。刘董强轻声说:“科技给了我们守护的底气,而乡亲们,才是神龙山最坚实的屏障。”
神龙山的风掠过树梢,带着草木的清香。这里的生态保护,早己不是几个人的坚持,而是全村人的默契。当每一双眼睛都在守护,每一双双手都在付出,这片土地的生机与美好,便有了最持久的保障。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神龙山历险记》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W4S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