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组织村民参与生态保护的过程中,小伙伴们发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村里老人讲的神龙山传说里,总藏着对自然的敬畏;田间地头的老手艺里,也藏着与生态相处的智慧。“生态保护不只是种树、捡垃圾,要是能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传下去,大家对神龙山的感情会更深,保护的劲头也会更足!”朱成成拿着一本泛黄的《神龙山民间故事集》,在小组会上兴奋地说。
这个想法一提出,大家立刻行动起来。他们先找到村里的老人,听他们讲关于神农尝百草、白鹿护山林的传说——有位90岁的张奶奶说,以前进山采药的人,都会在山脚下祭拜“山神”,采草药时只摘成熟的,还会给幼苗培土,“老辈人说,山林给了我们活路,我们不能断了山林的活路”。小伙伴们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配上唐兴画的插画,做成了彩色绘本《神龙山的生态故事》。
绘本很快成了村小学的“热门读物”。刘董强拿着绘本给孩子们上课:“大家看,神农在神龙山尝百草时,从来不会把一种草挖光,他知道要给草留着根,明年才能再长。现在我们保护金丝猴、不采珍稀草药,其实和神农做的是一样的事——都是在守护我们和山林的约定。”孩子们听得入迷,下课还会围着老师问:“还有没有更多神农和山林的故事呀?”
除了传说,神龙山的民间艺术也成了“生态教材”。小伙伴们邀请村里的薅草锣鼓老艺人,在景区的小广场上表演。老艺人敲着锣鼓,唱着“薅草要留根,莫伤土中魂;春种一颗籽,秋收万担金”的老调子,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这薅草锣鼓可不是随便唱的!”老艺人停下乐器,向大家解释,“以前种地靠天吃饭,刘祖炎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唱这个是提醒大家,要顺着节气干活,不能乱砍乱烧,得让土地歇着,来年才能有好收成——这就是老辈人的生态智慧啊!”游客们听得连连点头,还有人拿出手机记录,说要把这“有道理的老调子”分享给朋友。
他们还在村里的老农田里,搞起了“传统农耕体验活动”。春天带游客种玉米、黄豆,教大家“间苗要留空隙,让庄稼能透气”;秋天带大家收谷子,讲解“稻草还田能肥土,不用多施化肥”。有位来自城市的游客,跟着村民学用锄头松土,累得满头大汗,却笑着说:“以前觉得粮食是超市里买的,现在才知道,种地要顺着自然来,连土都不能随便挖——这比课本上学的生态知识更实在!”
慢慢的,文化成了神龙山生态保护的“粘合剂”:村里的老人会主动给游客讲传说,提醒大家爱护山林;孩子们会拿着绘本,纠正游客摘花的行为;游客们体验完农耕,离开时还会特意把垃圾带走。有次,一群年轻人听完神农的故事,主动加入了山林巡逻队,说要“像神农守护草药一样,守护神龙山”。
看着这一切,小伙伴们心里满是成就感。唐兴摸着绘本上的神农画像,轻声说:“原来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要和自然好好相处。我们把这些文化传下去,就是给生态保护找了个‘魂’。”刘董强点点头,望向远处的神龙山:“以后,我们还要把更多老手艺、老故事找回来,让文化陪着神龙山,一首美下去。”
夕阳下,薅草锣鼓的调子在山谷里回荡,孩子们的笑声、游客的赞叹声交织在一起。神龙山的生态保护,不再只是一项行动,更成了一种传承——传承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也传承着现代人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http://www.220book.com/book/W4S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