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山的清晨,第一缕阳光穿过薄雾,洒在山巅的5G基站上,瞬间激活了遍布山间的“生态神经末梢”——2000多个传感器同时苏醒,将气温、湿度、土壤墒情、物种活动等数据实时传输至“智慧神龙山指挥中心”。刘飞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以前,我们像盲人摸象一样猜测神龙山的‘健康状况’;现在,有了科技的助力,我们能精准地‘读懂’它的每一个需求。”这是智慧神龙山进阶之路的一个缩影,也是小伙伴们用科技赋能生态的生动实践。
刘飞主导的“人工智能生态预警系统”升级项目,是这次进阶的核心。他带领科研团队收集了神龙山近20年的生态数据,包括12次暴雨引发的山体滑坡记录、8次森林火灾的蔓延轨迹,以及金钱豹、林麝等珍稀物种的数量变化规律。通过训练AI模型,系统不仅能预测自然灾害,还能分析生态系统的“异常信号”。去年夏天,系统通过分析红外相机数据,发现某区域的红腹锦鸡数量突然减少,结合当地的气象数据和植被情况,推测可能是周边的农药残留影响了锦鸡的食物来源。工作人员立刻前往调查,果然发现有农户在农田里使用了违禁农药,及时制止后,红腹锦鸡的数量在一个月内就恢复了正常。“这个系统就像神龙山的‘私人医生’,能提前发现‘小病小痛’,避免发展成‘大病’。”刘飞说,目前,系统的预警准确率己经达到了92%,为神龙山的生态保护筑起了一道“智能防线”。
刘敏则用VR和AR技术,打造了一座“沉浸式生态文化体验中心”。在体验中心里,游客戴上VR设备,就能“穿越”到1亿年前的神龙山,看到恐龙在森林里漫步、远古植物在沼泽中生长;摘下VR设备,用手机扫描墙上的壁画,AR技术会立刻“激活”壁画,展示神龙山从远古到现在的地质演变过程,还能听到金丝猴的叫声、溪流的水声。最受欢迎的是“AR寻兽”游戏,游客通过手机APP,在体验中心的实景中寻找虚拟的野生动物,找到后会弹出该动物的生态知识介绍。“以前游客来神龙山,只能看到表面的风景;现在有了这些技术,他们能深入了解神龙山的历史和生态,这种体验更深刻、更难忘。”刘敏说,体验中心开放半年来,接待了超过5万名游客,其中青少年占比达到了60%,很多孩子参观后都表示“要成为神龙山的守护者”。
刘国栋则把区块链技术引入了生态产业,解决了消费者“信任难题”。在神龙山生态农业合作社的茶园里,每一棵茶树都有一个“身份证”——二维码。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就能通过区块链看到这棵茶树的种植过程:什么时候施的肥(有机肥的来源和成分)、什么时候浇的水(水质检测报告)、什么时候采摘的(采摘工人的信息),甚至能看到茶叶的加工过程和检测报告。对于生态手工艺品,区块链技术则记录了原材料的来源,比如竹编产品用的竹子来自神龙山的哪个区域、是否经过可持续砍伐,木雕产品用的木材是否是废弃木料等。“以前消费者买生态产品,只能听商家说;现在有了区块链,每一个环节都透明可查,他们才能真正放心。”刘国栋说,引入区块链技术后,合作社的产品销售额增长了30%,还获得了欧盟的“有机认证”,成功进入了欧洲市场。
刘爱民推动建设的“社区智慧生态管理平台”,则让居民成了生态保护的“主角”。平台整合了社区内的100多个环保监测设备,居民通过手机APP,就能实时查看社区的空气质量、噪声水平、水质情况。平台还设有“生态互动”板块,居民可以分享自己的环保经验,比如“如何用废旧物品制作花盆”“家庭垃圾分类小技巧”;也可以举报破坏环境的行为,比如乱倒垃圾、乱砍树木等,举报信息会立刻推送给社区管理人员和生态监督队。去年冬天,有居民通过平台举报,发现有人在社区周边的溪流里电鱼,监督队5分钟内就赶到现场,制止了违法行为。“这个平台让社区的生态保护‘活’了起来,每个人都能参与进来,都能为神龙山的生态出一份力。”刘爱民说,目前平台的注册用户己经超过了2000人,平均每天有50多条互动信息,社区的环境质量也有了明显提升,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了98%。
每当夜深人静,智慧神龙山指挥中心的灯光依然亮着,小伙伴们还在讨论如何进一步优化各项科技项目。他们时常会想起大伯刘祖文和二伯刘祖林,想起父辈们用双脚丈量神龙山的每一寸土地,用双手守护这里的一草一木。“父辈们用汗水为神龙山打下了基础,我们要用科技为神龙山插上翅膀。”刘飞的话,说出了小伙伴们的心声。如今,智慧神龙山己经成为全球生态智慧发展的标杆,先后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来考察学习。小伙伴们知道,科技赋能生态的道路没有终点,他们将继续探索,让智慧神龙山不断进阶,为全球生态保护提供更多可借鉴的“神龙山方案”。
(http://www.220book.com/book/W4S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