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神龙山,本该是云雾缭绕、溪水潺潺的诗意时节,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打破了宁静。连续三天三夜的瓢泼大雨,像天河决堤般倾泻而下,山涧的溪流瞬间涨成汹涌的洪流,裹挟着泥沙与石块,在第西天清晨引发了大规模泥石流。当第一声巨响从神龙山南麓传来时,刘飞正在指挥中心查看生态数据,屏幕上突然弹出的地质监测警报,让他的心瞬间揪紧——泥石流冲毁了山下的生态农业基地,淹没了部分旅游步道,甚至波及了青龙村的几户民房。
刘飞抓起雨衣就往门外冲,同时通过对讲机召集科研团队:“立刻启动应急监测预案,用卫星遥感和GIS技术锁定泥石流影响范围,分析次生灾害风险!”雨幕中,他踩着没过脚踝的泥水,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到受灾现场。眼前的景象让他心头一沉:曾经郁郁葱葱的生态茶园被厚厚的泥沙覆盖,茶苗东倒西歪;通往核心景区的木质栈道被冲断,悬在半空摇摇欲坠;青龙村的几间瓦房坍塌了半边,村民们站在雨中,脸上满是焦急与无助。
“大家别慌,我们一定能挺过去!”刘飞的声音穿透雨幕,给慌乱的村民们注入了一丝镇定。他迅速组织科研人员用无人机勘察灾情,通过GIS系统绘制出泥石流的运动轨迹和影响范围。“这次灾害主要是极端降雨叠加部分区域植被退化导致的。”在临时召开的救灾会议上,刘飞指着屏幕上的数据分析道,“目前最危险的是上游的两个山体,随时可能发生二次滑坡,必须马上设置警戒区,转移周边居民。”
刘敏的救灾行动从凌晨就开始了。她第一时间联系了当地的电视台、报社和短视频平台,发布了神龙山受灾的消息和急需的救援物资清单。“神龙山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现在它需要帮助!”她在短视频里,一边展示被冲毁的生态基地,一边讲述村民们的困境,眼眶泛红却语气坚定。这段视频在短短两小时内转发量就突破了10万次,周边城市的爱心企业和市民纷纷响应,有人捐赠了帐篷、食品和饮用水,有人自发组织志愿者队伍赶来支援。
与此同时,刘敏还组织团队制作了“抗灾暖心手册”,上面印着救灾进展、避险知识和志愿者联系方式,分发到每一户受灾村民手中。在安置点,她看到一位老奶奶因为担心家里的老槐树而哭泣,便蹲下身轻轻拍着她的背:“奶奶,您放心,等雨停了,我们一定会帮您把树扶起来。您看,刘祖炎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这么多好心人都来帮我们了,神龙山一定会没事的。”老奶奶看着手册上密密麻麻的捐赠名单,眼角的泪水慢慢变成了感动。
刘国栋则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生态农业基地的抢救中。他带领合作社的员工和志愿者,冒着小雨清理茶园里的泥沙。“这些茶苗是大家的希望,能救一棵是一棵!”他的双手被泥沙磨得通红,却一刻也不停歇。为了保护刚培育出的中草药幼苗,他和大家一起用塑料布搭建临时棚子,把幼苗小心翼翼地转移进去。忙到中午,他才想起联系农业专家,视频通话里,专家详细指导他如何对受损的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如何选择耐涝的作物品种进行补种。“等雨停了,我们就重新规划种植区域,这次一定要做好排水系统,不能再让灾害毁了大家的心血。”刘国栋对着镜头坚定地说。
刘爱民在青龙村组织的自救互救行动也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她把村民分成几个小组,一组负责清理街道上的淤泥和杂物,一组帮助受灾居民搬运家具和生活用品,还有一组则在安置点搭建临时厨房,为大家准备热饭热菜。“大家加把劲,咱们自己的家自己救!”她的嗓子因为喊了太久而沙哑,却依然穿梭在各个角落协调工作。当她发现一位受伤的大爷没人照顾时,立刻背起他往临时医疗点跑,雨水打湿了她的头发和衣服,她却顾不上擦一把。在她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行动起来,原本慌乱的安置点变得井然有序。
在这场危机中,家族的精神力量像一面旗帜,引领着大家前行。刘飞想起大伯刘祖文生前在暴雨中带领村民修补巡护路的场景,那时大伯也是这样,不顾个人安危,冲在最前面;刘敏记得二伯刘祖林常说“团结就是力量”,现在这句话成了大家口中的口号;刘国栋和刘爱民则互相鼓励,要像父辈们那样,用坚韧和担当守护神龙山。
经过七天七夜的奋战,雨终于停了,泥石流引发的次生灾害得到了有效控制,受灾居民全部得到妥善安置,生态农业基地和旅游设施的抢修工作也陆续展开。当第一缕阳光照在神龙山的山坡上时,小伙伴们站在清理干净的茶园里,看着重新挺立起来的茶苗,心中充满了感慨。他们知道,这场危机不仅让他们看到了家族与社会力量凝聚的巨大能量,更让他们明白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只有守护好神龙山的植被和土壤,才能抵御住大自然的考验。未来,他们将进一步完善灾害预警机制,加强生态修复,让神龙山在风雨中愈发坚韧。
(http://www.220book.com/book/W4S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