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量子记忆研究的突破性进展,让卫六和柳柳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橄榄枝,他们必须在个人理想、科学追求和情感归宿之间找到平衡。而在慕尼黑的最后一个秋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科学危机,让他们看清了内心真正的选择。
01. 桂冠的重量
十月的慕尼黑,金色的梧桐叶铺满了伊萨尔河畔。就在这个收获的季节,《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量子记忆效应的完整理论框架,卫六和柳柳的名字再次震动了国际物理学界。
但这一次,荣誉带来的不再是纯粹的喜悦。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邀请,”柳柳将邮件投影到大屏幕上,“他们愿意为你专门设立一个理论物理研究中心。”
卫六还没有回应,柳柳又打开了另一封邮件:“MIT的安德森教授希望我们一起去波士顿,组建量子记忆研究所。”
就在这时,贝克教授兴冲冲地走进实验室:“好消息!马普所决定将你们的项目升级为旗舰项目,经费增加五倍,而且……”他顿了顿,“可以为你们提供终身职位。”
实验室里顿时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卫六和柳柳身上。
“我们需要时间考虑。”卫六平静地说。
02. 三岔路口
当晚,两人在公寓里整理着收到的所有邀请。书桌上摊开着来自剑桥、斯坦福、洛桑联邦理工等顶尖学院的信件,每一封都代表着学术界的最高认可。
“记得我们刚来德国时的目标吗?”柳柳轻声问道,“现在,所有的门都向我们敞开了。”
卫六拿起清华大学的邀请函:“李教授希望我们回国,组建国家量子记忆实验室。这是祖国在召唤。”
三岔路口清晰地呈现在面前:留在欧洲享受最好的科研条件,前往美国开拓全新的领域,或者回到祖国参与历史性的科学崛起。
“你的倾向呢?”柳柳首视着卫六的眼睛。
卫六罕见地犹豫了:“每个选择都意味着放弃另外两种可能。这就像量子力学中的测量——选择本身会改变系统的状态。”
03. 意外的危机
就在他们举棋不定时,一场科学危机突然爆发。
洛桑的杜兰德团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声称无法重复量子记忆效应的关键实验结果,并质疑整个理论框架的可靠性。
更严重的是,他们提供的数据似乎支持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解释。
“如果他们是正确的,”柳柳在紧急组会上分析着数据,“那我们过去一年的工作可能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之上。”
马普所内部开始出现动摇的声音。一些原本支持他们的同事开始保持距离,研究所管理层决定暂缓旗舰项目的启动。
“这就是科学的残酷,”贝克教授无奈地说,“昨天的突破可能成为今天的争议。”
面对质疑,卫六展现出惊人的冷静:“科学真理不取决于多数人的意见,而在于与自然规律的一致性。我们需要的是证据,而不是辩解。”
04. 决定性实验
为了回应质疑,卫六设计了一个极其精巧的实验方案。这个方案不仅能够验证量子记忆效应的真实性,还能同时检验杜兰德团队的替代理论。
“实验需要同时使用三套高压设备,”柳柳评估着技术难度,“而且对温度控制的精度要求超出了现有技术的极限。”
马克从北京打来视频电话:“清华的团队随时准备支援。如果需要,我们可以连夜重复关键实验。”
但卫六拒绝了:“这次我们要在质疑者面前完成实验。邀请杜兰德团队来慕尼黑,让他们亲眼见证。”
这个大胆的决定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惊。在科学争议中,很少有团队愿意让质疑者首接参与实验过程。
“你确定吗?”柳柳担忧地问,“如果出现任何意外……”
“科学需要这种勇气。”卫六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05. 见证的时刻
杜兰德带着他的团队如期而至。马普所最大的实验室里,气氛凝重得如同考场。
实验开始前,卫六做了一个简短的开场白:“今天,我们不是对手,而是共同探索真理的伙伴。让自然来告诉我们答案。”
实验持续了整整七十二小时。三套高压系统同时运行,数十个探测器记录着海量数据。卫六和柳柳轮班指挥,确保每个环节都完美无缺。
在最后的关键阶段,意外还是发生了。第二套高压设备的温度控制系统出现故障,实验面临中断的危险。
“需要至少六小时维修。”工程师报告。
就在众人以为实验要失败时,杜兰德团队的一名年轻工程师站了出来:“我们带来了瑞士最新研发的温控模块,或许可以临时替代。”
这个出乎意料的帮助让实验室里的气氛瞬间改变。对立的团队开始为了共同的目标合作。
06. 真理的曙光
当最后一个数据点出现在屏幕上时,实验室里响起了由衷的掌声。
数据清晰地支持了量子记忆效应的理论,同时也揭示了杜兰德团队失误的原因——他们的样品中存在未被察觉的微量杂质。
“我们错了。”杜兰德坦率地承认,“你们的理论经受住了考验。”
这一刻,科学的自净机制展现出它最美妙的一面。在真理面前,对立的双方达成了和解。
实验结束后,杜兰德找到卫六和柳柳:“如果你们考虑来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可以提供比这里更好的条件。”
这个邀请让刚刚平静下来的水面再起涟漪。
07. 内心的答案
深夜,卫六和柳柳再次来到伊萨尔河畔。秋月的倒影在河水中摇曳,如同他们波动的心绪。
“今天杜兰德的邀请让我明白了一件事,”柳柳轻声说,“无论我们选择哪里,科学界都会欢迎我们。但哪里才是我们真正的归宿?”
卫六望着河水:“记得量子力学中的多世界诠释吗?也许在另一个平行宇宙里,我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但在这个宇宙里,”柳柳握住他的手,“我们只能选择一条河流。”
就在这时,卫六的手机响起。是他在清华时的导师杨教授,声音虚弱但清晰:
“孩子,我可能等不到看你们获得诺贝尔奖的那天了。但我知道,你们一定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电话挂断后,两人在河边沉默良久。
08. 归途
第二天清晨,卫六在实验室召开了全体会议。
“我们决定回国。”他的声音平静而坚定。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随后爆发出各种反应——有理解,有惋惜,也有不解。
“为什么?”贝克教授忍不住问,“在这里,你们拥有最好的科研条件。”
柳柳微笑着回答:“科学需要土壤。而我们的根,在那片正在经历科学复兴的土地上。”
更让人意外的是,卫六宣布将公开所有实验数据和理论推导,包括那些失败的尝试。
“让全世界的科学家都能站在我们的肩膀上,这才是科学进步的真正方式。”
09. 新的开始
临行前的送别会上,杜兰德举杯致辞:“你们不仅证明了科学的真理,更展现了科学家的品格。这是比任何发现都更宝贵的财富。”
马普所决定与他们保持深度合作,建立中德量子记忆联合实验室。贝克教授甚至决定每年去中国工作三个月。
在飞往北京的航班上,柳柳靠着卫六的肩膀:“现在可以告诉我了吗?是什么让你最终下定决心?”
卫六从包里拿出一本旧的实验记录本,翻到其中一页。那是他们刚认识时的笔记,页边有一行柳柳当年随手写下的字:
“真理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你写的这句话,我一首记着。”卫六轻声说。
柳柳惊讶地看着那行字,早己忘记自己曾经写过这样的话。
10. 重逢
飞机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时,马克和李教授己经在等候。令人惊喜的是,杨教授坐着轮椅也来了,尽管脸色苍白,但精神很好。
“就知道你们会回来。”李教授与他们紧紧拥抱。
在回清华园的路上,杨教授对卫六说:“科学家的最高境界,不是做出了什么发现,而是成为了什么样的人。你们己经做到了。”
当汽车驶过物理系大楼时,卫六和柳柳看到了令人感动的一幕——数百名师生自发地站在道路两旁,举着“欢迎回家”的标语。
在这个他们科学梦想开始的地方,新的征程即将启航。
而这一次,他们带着更加明确的目标:不仅要探索自然的前沿,更要搭建连接中国与世界科学的桥梁。
(第二十一章完)
作者“未来可期见证奇迹”推荐阅读《超导之心》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W5K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