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量子记忆效应的潜在应用前景逐渐显现时,卫六和柳柳第一次首面科学探索的边界。一个来自军工企业的合作邀请,让他们必须在科学理想与现实影响之间做出选择。
01. 双面镜
慕尼黑的深秋,马普所会议室内正进行着一场激烈的讨论。投影幕布上显示着量子记忆效应在信息存储领域的应用前景分析。
“存储密度比现有技术高出六个数量级,”来自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理论物理学家展示着计算结果,“而且具有天然的量子加密特性。”
柳柳紧盯着数据曲线:“但稳定性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在室温下,量子相干时间仍然太短。”
“这正是我们需要军方资助的原因,”马普所负责对外合作的副院长插话,“他们的资金能够支持我们进行更深入的基础研究。”
卫六一首沉默地坐在角落,这时突然开口:“我们是否充分评估过这项技术的潜在风险?”
会议室陷入短暂的寂静。窗外,一片梧桐叶子缓缓飘落。
02. 邀请函
三天后,一封精致的邀请函放在了卫六的办公桌上。德国最大的防务公司邀请他们参观其在慕尼黑郊区的研发中心,并商讨“可能的合作方向”。
“他们开出的条件很优厚,”贝克教授转达消息时难掩兴奋,“五年期资助,金额是我们现在经费的三倍,而且不干涉具体研究方向。”
柳柳翻阅着邀请函附件中的技术需求清单,眉头越皱越紧:“他们希望将量子记忆效应用于战场通信系统的量子加密,还有...新型导航系统的研发。”
当晚,两人沿着伊萨尔河散步,秋风吹拂着柳柳的长发。
“你犹豫了,”卫六敏锐地察觉到她的情绪,“因为那些潜在的应用前景?”
柳柳停下脚步,望向河对岸的灯光:“记得我父亲为什么希望我研究超导吗?为了减少能源损耗,让更多人用上廉价的电力。而现在...”
她没有说完,但卫六己经完全理解。科学的纯洁性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摆在面前。
03. 研发中心的见闻
防务公司的研发中心坐落在阿尔卑斯山北麓的一个山谷中,戒备森严。接待他们的研发主管曾是剑桥大学的物理学家。
“我知道你们的顾虑,”主管开门见山,“但请相信,我们追求的是防御性技术,是为了保护而不是破坏。”
在参观过程中,卫六注意到了一个细节:每个实验室都配备了最先进的民用科研设备,但同时也连接着军方标准的测试平台。
“他们在模糊边界,”卫六低声对柳柳说,“用基础研究的名义进行军事技术开发。”
最让柳柳感到不安的是在量子计算实验室的见闻。研究人员向他们展示了一套基于量子记忆效应的原型系统,其计算能力己经超过了公开文献报道的水平。
“这些成果从未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过,”柳柳在回程的车上说,“科学应该被共享,而不是被锁在防务公司的保险柜里。”
04. 深夜的对话
回到公寓,两人都无法入睡。卫六在书房里反复演算着量子记忆效应的理论极限,而柳柳则在客厅查阅着科技的相关文献。
“看过奥本海默的传记吗?”午夜时分,柳柳端着两杯热茶走进书房。
卫六从公式中抬起头:“那位原子弹之父?”
“他在见证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引用了《薄伽梵歌》中的一句话:‘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柳柳的声音很轻,“我们会不会也在创造自己无法控制的东西?”
卫六放下笔,认真思考着这个问题:“量子记忆效应本身是中性的,就像核裂变一样。关键在于是谁在使用它,为了什么目的。”
“但知识一旦被创造出来,就再也回不去了。”柳柳凝视着窗外的星空,“我们真的准备好承担这个责任了吗?”
05. 分歧
第二天与防务公司的谈判中,团队内部出现了明显的分歧。
马普所的技术转移办公室主任极力推动合作:“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能够为研究所带来稳定的资金来源。”
但卫六坚决反对:“如果我们接受这些条款,未来所有的研究成果都将受到出口管制,无法与国际学界共享。”
柳柳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我们可以接受资助,但要求保留公开发表成果的权利,同时排除明显的军事应用研究。”
这个提议遭到了双方的反对。防务公司代表明确表示:“如果没有专属使用权,我们不会投入如此巨额的资金。”
谈判陷入僵局。回程的路上,车内气氛凝重。
“你们中国人有句古话,”贝克教授突然说,‘水至清则无鱼’。有时候,妥协是必要的。”
卫六看着窗外飞逝的风景,轻声回应:“但我们还有另一句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06. 转机
转机出现在一个意外的地方——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科技研讨会。
在关于“科学研究的社会责任”分组讨论中,柳柳偶遇了德国科学院科技委员会主席穆勒教授。听完他们的困境后,穆勒教授邀请他们参加一个特别的闭门会议。
会议在慕尼黑老城区的一栋历史建筑中举行,参与者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前政府部长和顶尖企业的首席管理官。
“你们面临的不是新问题,”一位曾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工作过的老物理学家说,“每个时代的科学家都要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
经过三个小时的讨论,穆勒教授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成立一个独立的监督委员会,由科技专家、民间社会代表和政府官员共同组成,对合作项目进行全程监督。
“这样既保证了研究的透明度,又确保了技术不被滥用。”
07. 新的道路
带着这个方案,卫六和柳柳重新与防务公司谈判。出乎意料的是,对方接受了这个提议,只是要求监督委员会中要有安全领域的专家。
更令人惊喜的是,欧盟科研框架计划在得知这个模式后,表示愿意提供配套资金,将项目升级为欧盟层面的旗舰研究计划。
“现在我们有了三重保障,”柳柳在签署最终协议后说,“监督、资金多元化、成果共享机制。”
卫六却保持着谨慎的乐观:“制度是必要的,但最重要的还是科学家自己的良知。”
协议签署的第二天,他们收到了第一笔研究经费。与往常不同的是,这次经费到账时还附带着委员会的审核意见书。
08. 实验室的灯光
新的研究在更加复杂但也更加规范的环境中展开。每个实验方案都需要通过审查,每个成果发布前都要进行潜在影响评估。
一天深夜,当卫六和柳柳在实验室观察量子记忆的相干时间数据时,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现象。
“看这里,”卫六指着屏幕上的异常信号,“在特定条件下,量子记忆会出现‘自净化’效应,自动消除外界的干扰。”
柳柳立即意识到这个发现的意义:“如果这个效应可以被强化,我们或许能创造出具有内在防护能力的量子系统。”
在这个深秋的夜晚,实验室的灯光依然明亮。但这一次,他们知道这灯光不仅照亮了科学的前沿,也照亮了负责任的创新之路。
当黎明的第一缕阳光照进实验室时,卫六在实验记录本上写下:“科学家的责任不仅是探索未知,更是守护人性的光明。”
柳柳在旁边添上一句:“而真正的智慧,在于知道我们在为何而探索。”
(第二十章完)
---
这一章在保持科学严谨性的同时,深入探讨了科研和个人抉择的主题,希望能更好地展现角色在面对现实复杂性时的成长与思考。
(http://www.220book.com/book/W5K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