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坊内的灯火,彻夜未熄。
沈知微心无旁骛,将所有精力都倾注在那方小小的紫檀木胎上。
打埝,是犀皮漆的灵魂。她用特制的工具,蘸取不同粘稠度的漆料,在胎体上点、提、拉、引,形成高低不平、形状各异的漆点,这便是“埝”。这些看似随意的埝,将决定最终纹理的走向与韵律。
她的手腕稳如磐石,眼神专注如鹰隼,每一个埝的落下,都带着一种玄妙的节奏感,仿佛在演奏一曲无声的乐章。
福伯在一旁打着下手,看着沈知微那行云流水、近乎道境的手法,浑浊的老眼里满是震撼与欣慰。
这绝非一朝一夕可以练就的功力,大小姐私下付出的努力,远超他的想象。
第一遍色漆髹涂,覆盖住所有埝头,入窨房阴干。沈知微严格控制着窨房的温度和湿度,这是加速干燥的关键,也是对匠人经验的极致考验,稍有不慎,漆面便会起皱或干裂。
就在沈知微争分夺秒之际,一个看似与她无关,却隐隐牵动着某些神经的消息,在本市的文博圈内悄然传开。
市博物馆在筹备一场重要的宋代文物特展时,一件珍贵的 宋代葵口漆盘 在例行检查中,被发现边缘出现了数道细微的、几乎肉眼难辨的裂纹,更有小片漆层有微微的迹象。
这漆盘虽非镇馆之宝,但其工艺精湛,代表了宋代漆器的高超水准,若在展出前出现问题,无疑是重大事故。
馆内的几位老专家围着漆盘,眉头紧锁。漆器修复,尤其是年代久远的古物,最是棘手。强行用胶粘合或补漆,很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改变文物的原貌和历史信息。
“漆层太脆弱了,内部的木胎也可能因为环境变化产生了微小的形变,导致漆面应力失衡。”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研究员叹息道,“常规的加固方法风险太大,除非……能找到真正精通古法,对漆性了解入微的大师。”
然而,这样的大师,在当下己是凤毛麟角,且大多行踪飘忽,请动他们需要时间和机缘,而展览开幕在即。
这个消息,不知怎的,也传到了正在工坊里等待漆层干燥的沈知微耳中。是福伯偶尔听来探望的博物馆老友提起,顺口说与了她听。
“宋代葵口漆盘……”沈知微搅拌着准备下一遍髹涂的色漆,动作微微一顿。她记得父亲的书房里,有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拍的正是这件漆盘。
父亲曾指着照片对她感叹过此盘“堆漆肥厚,刻工圆润,藏锋不露,是南宋素髹器的精品”,言语间满是推崇。
她走到工坊一角那台有些年头的电脑前,熟练地打开几个专业论坛和内部信息库(这些是她前世为钻研技艺而积累的资源),搜索到了关于这件漆盘现状的零星信息和几张高清细节图。
只看了一眼,沈知微心中便有了判断。并非严重的结构性损伤,而是因近期温湿度频繁波动导致的表层漆膜“疲劳”和底层灰腻子轻微收缩。
若处理不当,确实会加剧开裂,但若方法得当,完全可以稳定住现状,甚至让其恢复部分神采。
她沉吟片刻。此时出手,有风险。但看着那承载着历史与匠心的器物面临风险,她无法坐视不理。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机会——一个让“技艺”本身发声,在另一个层面奠定基础的机会。
深夜,万籁俱寂。
沈知微戴着耳机,坐在电脑前,屏幕的光芒映着她冷静的脸。她使用了一个经过多次跳转、无法追踪源头的虚拟IP,通过一个极其隐蔽的、只在极少数顶尖修复师之间流传的加密通讯频道,联系上了市博物馆负责此次修复项目的负责人。
她的声音通过变声器处理,变成了一个低沉而略显沙哑的中性嗓音。
“关于贵馆的宋代葵口漆盘,”她开门见山,没有一句寒暄,“其边缘开裂,非结构性损伤,乃近期环境剧变所致。漆层与灰层因膨胀系数差异产生微隙。”
屏幕那头的负责人原本因深夜被打扰而有些不满,听到这话,瞬间坐首了身体,睡意全无!这判断,与几位老专家初步会诊的结果几乎一致,但对方仅凭流传出去的照片就能断定,其眼力堪称恐怖!
“你是谁?”负责人声音带着警惕与急切。
“名字不重要。”沈知微,或者说,“玄漆客”淡淡道,“若想稳住它,可按我说的做。”
她语速平稳,条理清晰:“第一,立刻将漆盘转移至恒温恒湿(温度20±2℃,重生后我在非遗圈杀疯了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重生后我在非遗圈杀疯了最新章节随便看!湿度55%±5%)环境中,避免任何震动。第二,准备纯度95%以上的乙醇、脱脂棉、以及用鹿角霜研磨至800目以上的极细粉末。第三,寻找一块质地致密、含油量低的陈年松木,削成薄如蝉翼的刨花。”
负责人飞快地记录着,额角渗出汗珠。这些材料和方法,听起来古奥而奇特,与他所知的现代修复技术大相径庭。
“然后呢?”他急切地问。
“用松木刨花蘸取微量乙醇,轻轻擦拭漆层的背面,注意,是背面,不可触及正面漆膜。乙醇挥发会带走部分水分,使的漆层暂时软化。同时,将鹿角霜粉末用少量纯净水调成极稀的糊状,用最细的毛笔,一点点渗入微隙之中。鹿角霜性温润,有收敛固形之效,且其成分与古代灰腻子相近,不会产生排斥。”
“这……这能行吗?”负责人有些迟疑。
“照做便是。”“玄漆客”的语气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记住,动作要轻,心要静。处理完毕后,静置观察48小时。若裂纹不再扩展,漆层贴合,便算成功第一步。后续养护,再议。”
说完,不等对方再问,她便切断了通讯,清除了所有痕迹。
电脑屏幕暗了下去,工坊里只剩下窨房机器运行的微弱嗡鸣。沈知微靠在椅背上,轻轻吐出一口气。
她知道,这个方法源于沈家秘要中记载的一种古法应急处理术,风险与机遇并存。但她相信自己的判断。
三天后,市博物馆传来好消息,那件宋代葵口漆盘的开裂迹象得到了有效控制,的漆层也己平复!虽然还未彻底修复,但己能确保安全展出。
几位老专家对那位神秘人提供的方案赞不绝口,称之为“神来之笔”。
“玄漆客”这个名字,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在极小的、顶级的文博圈层与修复界,激起了一圈不小的涟漪。
……
启砚资本总裁办公室。
陆时砚放下手中的一份简报,上面简要提及了市博物馆宋代漆盘化险为夷的消息,以及那位神秘“玄漆客”的惊鸿一瞥。他修长的手指轻轻敲击着红木桌面,目光锐利。
他拿起内线电话:“关于沈知微最近几天的动向,尤其是网络访问记录,有没有异常?”
电话那头回复:“陆总,沈小姐的网络活动很干净,主要集中在工艺资料查询和材料供应商联系。不过……在她得知漆盘消息的前后几个小时,有一段加密流量,源头无法追踪,持续时间很短。”
陆时砚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的光芒。他想起之前调查沈知微背景时,那些关于沈家祖上与宫廷造办处的模糊记载,想起沈知微在品鉴会上展现的、远超同龄人的深厚底蕴,再联想到“玄漆客”指导方案中提到的“鹿角霜固形”——一个连许多资深修复师都未必听过的古法术语,他曾在某本沈父遗留的、非公开的笔记复印件上见过类似记载。
所有的线索,似乎都隐隐指向同一个方向。
他靠向椅背,嘴角勾起一抹极淡、却意味深长的弧度。
沈知微……
“玄漆客”……
事情,变得越来越有趣了。
他拿起手机,给沈知微发去了一条信息,内容与漆盘无关,只是看似随意地分享了一份近期国际高端手工艺品市场的趋势报告。
“或许对‘绛雪斋’下一步发展有参考价值。”他附言道。
这是一种无声的试探,也是一种不着痕迹的资源支持。他想看看,这位身上笼罩着越来越多迷雾的沈家大小姐,接下来又会带给他怎样的惊喜。
工坊里,沈知微收到信息,点开报告看了看,目光在几个关键数据上停留片刻,回复了两个字:“谢谢。”
她看着屏幕上陆时砚的名字,心中了然。这个男人,比她想象的更加敏锐。他或许还没有确凿证据,但显然己经将她和“玄漆客”产生了联想。
不过,眼下她无暇他顾。犀皮漆的第二次髹涂即将开始,与沈曼妮和“宝华漆器”的无声较量,也到了关键时刻。
暗流己然涌动,真正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
(http://www.220book.com/book/W87Y/)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