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基地的清晨,带着咸腥的海风拍打着码头 —— 生态车正进行东部河口特化改造,车身覆盖着顾清研发的 “深海级耐盐涂层”,暗蓝色涂层中混入了贝壳粉,能抵御海水长期浸泡腐蚀;车顶加装了 “液压式防波堤模块”,展开后可形成 3 米高的临时挡浪墙;车尾的储物舱里,老郑塞满了 “红树耐盐营养液”(含脯氨酸抗盐成分)和 “泥沙疏浚泵”,前者缓解红树盐害,后者可快速清理掩埋储存舱的泥沙,还有顾清特制的 “护岸加固网”(碳纤维编织,能固定松散岸坡)。
“都检查仔细了!河口潮汐变化快,潮汐表和水位预警器可别忘带!” 林砚蹲在生态车旁,测试防波堤模块的展开速度 ——1 分钟内即可完成拼接,能抵御 2 米高的涌浪。车旁,小宇正帮五个孩子调整 “河口型精神力手环”,手环内置了 “潮汐感应芯片”,能提前 15 分钟预警涨潮,屏幕贴了防盐雾膜,避免被海风腐蚀。
“放心吧林哥!我给发动机装了‘海水过滤进气系统’,就算溅到海水也不会故障!” 老郑从工具箱里掏出一把 “伸缩式泥沙铲”,铲头可切换成疏浚模式,适合清理深层泥沙,“苏晴姐还装了二十袋‘海鲜酱压缩饼’,用河口的虾蟹熬的酱,比鱼干饼更鲜,还能补充盐分!”
李雪背着新的工具包,里面装着 “潮汐记录仪”“土壤含盐量仪” 和顾清特制的 “红树护岸活性仪”—— 仪器能实时显示红树根系的固土强度,低于 15kPa 就需要补充护岸营养液。“我查了东部河口的资料,生态站在‘老渔港旧址’,那里曾是顾明爷爷培育改良红树的实验基地,但风暴潮冲垮了 300 米长的护岸,储存舱可能被 1 米厚的泥沙埋在潮间带,得趁退潮时搜救!”
顾清的声音从通讯器里传来,背景里能听到海浪拍岸的声响(基地己在河口边缘搭建临时信号站):“改良红树是顾明爷爷专为河口护岸设计的‘耐盐固滩植物’,气生根能深入岸坡 3 米固定土壤,叶片可分泌‘降盐物质’,还能与‘耐盐固氮菌’(提供养分)、‘护岸放线菌’(分泌胶质加固土壤)形成三方共生 —— 但它怕泥沙掩埋和高盐胁迫,必须先清理泥沙,再用耐盐营养液缓解盐害,否则会窒息枯萎!”
上午六点,生态车驶离基地,朝着东部河口方向前进。车窗外的景色从湿地逐渐变为河口滩涂,曾经整齐的护岸如今只剩破碎的石块,黄褐色的泥沙顺着坍塌的岸坡滑入海中,退潮后的潮间带布满深浅不一的坑洞,坑底还残留着海水,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土腥味。小宇盯着土壤含盐量仪,屏幕上的数值持续偏高:【当前区域:东部河口边缘,土壤含盐量:3.5%(高盐胁迫),泥沙掩埋深度:0.8-1.2 米,红树活性预警:微弱信号】。
“还有半小时退潮!快到潮间带搜救储存舱!” 李雪突然指着前方,老渔港的木质码头己被风暴潮冲垮,只剩几根歪斜的木桩,潮间带的泥沙上还留着储存舱被拖拽的痕迹,“用精神力定位!小宇、小远,你们的双生精神力能穿透泥沙!”
林砚立刻停车,小宇和小远的精神力手环同时亮起,淡紫与淡白能量交织成一道 “穿透式探测波”—— 精神力穿过松散的泥沙,在下方 1 米处捕捉到金属信号。“找到了!在那边的坑洞下方!储存舱是侧翻的,里面的红树幼苗好像还活着!” 小远的声音带着兴奋,手指向潮间带中央的一个大泥坑。
“快启动泥沙疏浚泵!趁退潮清理泥沙!” 老郑扛起疏浚泵,软管接入生态车的动力系统,泵口对准泥坑 —— 浑浊的泥沙被快速吸走,半小时后,储存舱的金属外壳逐渐显露,舱体有明显的撞击痕迹,一侧的玻璃己破碎,泥沙从裂缝中灌入。
“小心打开舱门!别让更多泥沙进去!” 林砚和李雪用撬棍轻轻撬开变形的舱门,一股带着盐味的潮湿气息扑面而来 —— 舱内的改良红树幼苗约 20 厘米高,部分气生根被泥沙掩埋,叶片边缘泛着枯黄,检测仪显示【幼苗活性:20%,土壤含盐量:4.2%,需 1 小时内清理泥沙并补充耐盐营养液,否则彻底枯萎】。
“先清理幼苗根系的泥沙!用软毛刷轻轻刷!” 顾清的声音带着急切。小宇和孩子们小心翼翼地用软毛刷清理气生根上的泥沙,避免损伤脆弱的根系;老郑则稀释耐盐营养液,用喷雾器均匀喷洒在叶片和根系上,淡绿的营养液顺着根系渗入土壤,缓解盐害;李雪用土壤含盐量仪实时监测,数值缓慢降至 2.8%,【红树幼苗活性提升至 35%】。
“孩子们,用精神力帮幼苗恢复活性!接下来要接种三方共生菌!” 小远喊道。五个孩子围在储存舱旁,精神力如同轻柔的气流,包裹住红树的气生根和叶片,检测仪显示活性缓慢提升至 55%。林砚掏出顾明遗留的 “三方共生菌剂”:淡褐色的 “耐盐固氮菌”、透明的 “护岸放线菌”、淡黄色的 “促根菌”,按照顾明笔记里的 “护岸激活法”,他先将三种菌剂混合,与 “微生物激活剂” 调成糊状,均匀涂抹在气生根上;再用淡水浇灌,促进菌剂附着。
“退潮快结束了!快把幼苗种到修复后的岸坡上!” 李雪突然喊道,潮汐记录仪显示还有 20 分钟涨潮,若不及时种完,幼苗会被海水再次淹没。老郑立刻展开护岸加固网,将其固定在坍塌的岸坡上,形成一道 “网格固土层”;林砚和小宇则将红树幼苗种在网格的节点处,每株间距 1 米,气生根插入岸坡的深度不少于 50 厘米,确保能接触到共生菌。
“用冰核能量激活共生菌!加速红树扎根!” 林砚掏出笔记本里的冰核,淡金能量对着岸坡射去 —— 冰核的能量顺着气生根渗入土壤,与三方共生菌产生共鸣,红树的气生根瞬间加速生长,深入岸坡 2.5 米,侧根横向蔓延 1.5 米,缠绕住加固网的节点,还分泌出淡淡的胶质,将周围的泥沙粘合成团。检测仪显示【红树幼苗活性提升至 75%,固土强度:20kPa】。
就在这时,潮汐预警器突然发出警报 —— 新一轮的涨潮比预期提前,2 米高的涌浪正朝着岸坡袭来,若不阻挡,刚种下的红树会被海浪冲倒!“快展开防波堤模块!搭建临时挡浪墙!” 老郑立刻启动车顶的液压装置,三段防波堤快速展开,在岸坡前形成一道 3 米高的挡浪墙;小宇和孩子们的精神力同时爆发,淡紫与淡白能量在挡浪墙内侧形成一道 “能量屏障”,进一步削弱涌浪的冲击力。
“轰!” 涌浪撞击在挡浪墙上,水花飞溅,挡浪墙却纹丝不动。林砚趁机用 “护岸营养液” 喷洒在红树周围,促进护岸放线菌快速繁殖 —— 岸坡的泥沙逐渐变得紧实,原本松散的土壤开始凝结成块。当涌浪退去时,红树幼苗依旧稳稳地立在岸坡上,气生根又深入了 0.5 米,检测仪显示【改良红树激活成功!三方共生形成,土壤含盐量降至 1.8%,固土强度:35kPa,护岸稳定性提升 90%!】
“有人来了!” 小远突然指向远处的渔船,一群穿着蓝色渔服的人正撑着小船赶来,为首的老人手里拿着一把 “船桨”—— 是东部河口的渔民,他们躲在远处的小岛躲避风暴潮,看到生态小队在修复护岸,特意带着自家的渔具和淡水赶来帮忙。
“我们守着这片河口一辈子,护岸塌了,渔船都没地方停,还好有你们!” 老人握着林砚的手,手掌满是老茧,却格外有力。他身后的渔民们纷纷跳下小船,用绳索加固防波堤;几个年轻渔民还带来了自家的 “渔网”,铺在红树周围,防止小鱼虾啃食气生根;老人的孙子则捧着一壶淡水,递给小宇:“这是刚接的雨水,给红树浇点!”
小宇笑着接过淡水,将一株刚激活的红树幼苗递给孩子:“这个送给你,种在你家渔船旁,它能帮你守住岸边,以后渔船就能安全停靠了!” 孩子接过幼苗,小心翼翼地抱在怀里,渔服的衣角沾了些海水,却掩不住眼里的欢喜。
当天傍晚,河口的临时护岸系统己搭建完成 —— 老郑用护岸加固网和防波堤模块,在坍塌岸坡上形成 “双重防护”;李雪和渔民们一起,在红树周围种上了耐盐的 “碱蓬草”,进一步降低土壤含盐量;小宇和孩子们则教渔民的孩子用精神力帮助红树生长,淡紫与淡白的能量在夕阳下的河织,海风拂过,红树的叶片轻轻摆动,像是在守护着脚下的岸坡。
林砚站在防波堤上,看着改良红树的气生根己牢牢锁住岸坡,坍塌的护岸逐渐恢复平整,渔民们正忙着将渔船停靠在新修复的码头,脸上满是久违的笑容。他掏出陈默的笔记本,在新的一页写下:“东部河口生态站任务完成,改良红树成功激活,护岸修复见效,渔民加入生态建设,下一步目标:南部珊瑚礁生态站(修复植物:改良鹿角珊瑚幼苗)”。
笔记本合上时,冰核与钥匙同时泛着淡绿光芒,通讯器里突然传来顾清的声音:“南部珊瑚礁的幸存者发来预警!最近的海水升温导致珊瑚礁大面积白化,改良鹿角珊瑚的储存舱可能被洋流卷走,需要尽快赶去抢救!”
林砚看向众人,夕阳为河口的水面镀上一层金边。老郑正在帮渔民修理渔船的锚链,李雪教孩子们辨认河口里的耐盐植物,小宇和渔民的孩子一起,用精神力让红树的气生根长得更深。“准备出发!去南部珊瑚礁!” 林砚的声音带着新的坚定,“让改良鹿角珊瑚在珊瑚礁扎根,守护我们的海洋家园!”
生态车驶离老渔港时,渔民们站在码头上挥手送别,手里的船桨在夕阳中格外醒目。改良红树的叶片在海风中轻轻摆动,像是在为他们送行 —— 东部河口第一次重现的护岸绿意,虽微弱却坚定,是战后世界海岸守护的重要里程碑。
南部珊瑚礁的海浪在远方等待,那里有新的挑战,也有新的生机。生态复苏的旅程,还在继续。
(http://www.220book.com/book/WAMZ/)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