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基地的清晨,沙漠的热风卷着细沙掠过 “沙漠绿洲生态车” 的车身 —— 这是专为干旱区改造的新装备,车身采用 “防沙磨砂涂层”,土黄色涂层能减少阳光首射吸热,还能防止细沙附着;底盘加装 “防流沙履带”,履带表面的 “倒刺纹” 深达 2 厘米,可牢牢咬住松散流沙;车顶固定着 “太阳能集水板”(能冷凝空气中的水汽,日均集水 5L),车尾的储物舱里,老郑正整理 “沙棘急救套装”,里面有 “高渗耐旱营养液”(含海藻糖抗旱因子)、“流沙疏浚机”(可吸走表层 50cm 流沙)和 “沙生菌剂箱”,还有一卷 “沙障网格”(椰纤维编织,能固定流沙、减少蒸发)。
“都检查仔细了!沙漠白天超 45℃,防晒服和降温贴可别忘带!” 林砚蹲在生态车旁,测试防流沙履带的抓地力 —— 在模拟流沙槽中,履带能稳定行驶不打滑。车旁,小宇正帮五个孩子调整 “沙漠型精神力手环”,手环内置 “脱水预警芯片”,当体表水分流失超 15% 时会自动提醒补水,屏幕贴了防眩光膜,避免沙漠强光刺眼。
“放心吧林哥!我给生态车装了‘双循环储水系统’—— 车顶集水板 + 车载 100L 储水箱,就算断水也能撑 3 天!” 老郑从工具箱里掏出一把 “伸缩式流沙铲”,铲头可切换成 “吸沙模式”,适合清理深层流沙,“苏晴姐还装了二十袋‘椰枣压缩饼’,用沙漠椰枣和芝麻做的,甜润还补水,比牦牛奶酪饼更耐干旱!”
李雪背着新的 “沙漠装备包”,里面装着 “土壤含水率仪”“深层水源探测仪” 和顾清特制的 “沙棘脱水活性仪”—— 仪器能实时显示沙棘叶片的含水量,低于 60% 就需要紧急补水,低于 40% 会不可逆枯萎。“我查了西部绿洲的资料,生态站在‘月牙泉旧绿洲’,那里曾是顾明爷爷培育改良沙棘的实验基地,但持续干旱让泉眼干涸,流沙吞噬了大半绿洲,储存舱可能被埋在 30cm 深的流沙下,得靠当地牧民找大致方位!”
顾清的声音从通讯器里传来,背景里能听到驼铃声(基地己在绿洲边缘搭建临时信号站):“改良沙棘是顾明爷爷专为沙漠绿洲设计的‘固沙抗旱植物’—— 主根能深入地下 5 米找水,侧根横向蔓延 3 米固定流沙,叶片覆有‘蜡质层’减少蒸发,还能与‘耐旱固氮菌’(在干旱时持续供氮)、‘沙生放线菌’(分泌胶质黏合沙粒)形成三方共生 —— 但它怕彻底脱水,必须先找到深层水源,再让根系接触共生菌,否则会!”
上午八点,沙漠绿洲生态车驶离临时营地,朝着月牙泉旧绿洲方向前进。车窗外的景色从冻土草甸逐渐变为戈壁,最后彻底被金黄沙漠覆盖,远处的沙丘像凝固的波浪,偶尔能看到枯死的胡杨树干歪斜在沙中,空气干燥得能拧出火,车载温度计显示室外温度己达 38℃。小宇盯着土壤含水率仪,屏幕上的数值触目惊心:【当前区域:绿洲边缘,土壤含水率:2.1%(极度干旱),流沙移动速度:0.5m / 天,改良沙棘活性预警:微弱信号】。
“前面就是旧绿洲!但流沙把路封了!” 李雪突然指着前方,一片约 100 米宽的流沙带横在绿洲入口,沙丘还在缓慢移动,隐约能看到沙丘下露出的胡杨残根 —— 那是旧绿洲的边界。林砚立刻停车,远处的沙丘后,一群穿着土黄色长袍的人正牵着骆驼赶来,为首的老人手里握着一根 “沙蒿杖”,杖头绑着干枯的月牙泉水草。
“是绿洲的艾力爷爷!他知道储存舱的位置!” 顾清的声音传来,“艾力爷爷是旧绿洲的最后守护者,当年顾明培育沙棘时,他还帮忙过!”
艾力老人走到生态车旁,粗糙的手掌在沙中摸索,指着流沙带中央:“储存舱在‘老泉眼北 10 步’,去年流沙没淹那么深,现在…… 可能要挖半人深!” 他身后的牧民们纷纷卸下骆驼背上的 “羊皮水囊”,递给众人:“这是我们攒的地下水,先给你们解渴,找储存舱要用水!”
“小宇、小远,用精神力定位!别让流沙再埋深了!” 林砚接过水囊,分给孩子们。小宇和小远的精神力手环同时亮起,淡紫与淡白能量交织成一道 “穿透式探测波”—— 精神力穿过松散流沙,在下方 35cm 处捕捉到金属信号,“找到了!储存舱没歪!但顶部的透气孔被沙堵了,里面的沙棘快缺氧了!”
“启动流沙疏浚机!艾力爷爷,麻烦你们用沙障网格围出安全区,别让流沙再过来!” 老郑扛起疏浚机,软管接入生态车的动力系统,机器启动后,浑浊的流沙被快速吸走,在沙地上形成一道干净的 “作业圈”;牧民们则快速展开沙障网格,用木桩固定在流沙带边缘,网格的椰纤维很快缠住流动的沙粒,形成临时固沙带。
半小时后,储存舱的金属外壳终于显露,林砚用撬棍轻轻撬开舱盖 —— 一股干燥的热气扑面而来,舱内的改良沙棘幼苗约 25 厘米高,叶片卷曲发黄,枝干发脆,检测仪显示【幼苗活性:12%,叶片含水率:35%,需 30 分钟内补水并接种共生菌,否则彻底枯萎】。
“快用高渗耐旱营养液!先喷叶片,再灌根系!” 顾清的声音带着急切。小宇小心翼翼地用微型喷雾器将淡绿色的营养液喷洒在卷曲的叶片上,营养液中的海藻糖快速渗透,叶片逐渐舒展;老郑则用深层水源探测仪在作业圈周围找水,“滴滴” 的警报声突然响起 —— 探测仪显示地下 3 米处有微弱水源信号!“有地下水!挖井就能抽上来!”
李雪立刻用 “便携钻井机” 在储存舱旁打孔,牧民们帮忙传递工具,15 分钟后,一股清澈的地下水顺着井管涌出,老郑赶紧用储水罐接住,“水温 18℃!刚好适合沙棘!” 他将地下水与营养液按比例混合,用滴管缓慢注入沙棘的根系周围,检测仪显示【沙棘叶片含水率升至 55%,活性提升至 35%】。
“孩子们,用精神力帮沙棘锁住水分!接下来要接种共生菌!” 小远深吸一口气,精神力手环的光芒变得柔和 —— 五个孩子的精神力如同薄纱般包裹住沙棘,这种能量能促进叶片蜡质层形成,减少水分蒸发,检测仪显示【叶片含水率稳定在 60%,活性提升至 55%】。
林砚掏出顾明遗留的 “三方共生菌剂”:土黄的 “耐旱固氮菌”、灰白的 “沙生放线菌”、淡黄的 “促根菌”,按照顾明笔记里的 “绿洲激活法”,他先将三种菌剂与地下水混合,调成糊状,均匀涂抹在沙棘的根系上;再将冰核贴近井口,淡金能量顺着地下水渗入土壤,激活深层水源的流动 —— 沙棘的主根突然加快生长,像一条银线般朝着地下水源延伸,侧根则快速缠绕住周围的沙粒,分泌出淡淡的胶质。
“快把沙棘种到井旁的固沙区!用沙障网格护住根系!” 艾力老人突然喊道,远处的流沙带因风力增强开始移动,若不尽快固定,刚种的沙棘会被埋住。林砚和牧民们一起,将沙棘幼苗按 1 米间距种在沙障网格内,每株幼苗旁插入一根 “缓释营养棒”(含磷钾元素,持续供肥);小宇的钥匙光翼泛着淡紫光芒,能量顺着网格渗入沙中,进一步固定流沙。
就在这时,土壤含水率仪突然发出警报 —— 井旁的土壤含水率骤降,是高温导致水分快速蒸发!“快用太阳能集水板的水灌溉!再在沙棘周围铺‘枯木覆盖层’!” 李雪立刻指挥孩子们将集水板收集的水导入灌溉管,牧民们则将带来的枯胡杨枝干铺在沙棘根部,减少阳光首射,降低蒸发速度。
林砚的冰核能量再次爆发,淡金能量顺着沙棘的主根渗入地下水源,与共生菌产生共鸣 —— 沙生放线菌分泌的胶质将周围沙粒黏合成团,形成 “固沙层”;耐旱固氮菌在根系旁形成菌瘤,开始为沙棘供氮;主根成功扎入地下水源,叶片的蜡质层变得更厚,检测仪显示【改良沙棘激活成功!三方共生形成,主根扎深 5.2 米,固沙范围 1.5 米 / 株,土壤含水率提升至 8%,绿洲生态活性提升 50%】。
夕阳西下时,旧绿洲的临时固沙系统己搭建完成 —— 老郑用沙障网格和枯木覆盖层,在沙棘周围形成 “三层防护”;李雪和牧民们一起,在绿洲边缘种上耐旱的 “沙蒿”,进一步扩大固沙范围;小宇和孩子们则教牧民的孩子用精神力感知沙棘的水分状态,淡紫与淡白的能量在沙漠的夕阳中交织,艾力老人牵着骆驼,在沙棘旁重新立起 “月牙泉旧绿洲” 的木牌,眼中满是泪光。
“这沙棘…… 和当年顾明先生种的一样,能护着绿洲!” 艾力老人握着林砚的手,将一块打磨光滑的 “月牙泉石” 递给小宇,“这是泉眼边的石头,送给你们,以后来绿洲,就当信物!” 小宇接过石头,将一株刚冒新芽的沙棘幼苗递给老人的孙子:“这个送给你,种在你家帐篷旁,它能帮你挡住流沙,等长大了,还能结出甜甜的沙棘果!”
林砚掏出陈默的笔记本,在新的一页写下:“西部沙漠绿洲生态站任务完成,改良沙棘成功激活,流沙治理见效,绿洲牧民加入生态建设,下一步目标:东部滨海盐沼生态站(耐盐植物:改良碱蓬)”。
笔记本合上时,冰核与钥匙同时泛着淡绿光芒,通讯器里突然传来顾清的声音:“东部滨海盐沼的幸存者发来预警!最近的海水倒灌导致盐沼土壤盐度飙升,改良碱蓬的储存舱可能被盐水浸泡,需要尽快赶去抢救!”
林砚看向众人,夕阳为沙丘镀上一层金边,沙棘的叶片在余晖中泛着淡绿,牧民们正围着新种的沙棘唱歌,驼铃声在沙漠中回荡。“准备出发!去东部滨海盐沼!” 林砚的声音带着新的坚定,“让改良碱蓬在盐沼扎根,守护我们的滨海家园!”
沙漠绿洲生态车驶离旧绿洲时,牧民们牵着骆驼在沙丘上挥手送别,手中的沙蒿杖在夕阳中格外醒目。改良沙棘的枝干在热风中轻轻摆动,像是在为他们送行 —— 西部沙漠绿洲第一次重现的固沙绿意,虽微弱却坚定,是战后世界干旱区生态修复的重要里程碑。
东部滨海盐沼的盐水在远方等待,那里有新的挑战,也有新的生机。生态复苏的旅程,还在继续。
(http://www.220book.com/book/WAMZ/)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