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一:林晚的佯动——斯特拉斯堡至德国边境
夜色下的斯特拉斯堡,运河水面倒映着零星灯火,静谧中透着一丝不安。林晚将装有诱饵的背包紧紧抱在胸前,如同怀抱着真正的珍宝。她选择了一条迂回路线:先乘坐有轨电车到达城市边缘,然后换乘夜间巴士,前往东北方向靠近德国的小镇。
她的行动刻意留下痕迹:在电车上“不小心”掉下一张写有模糊德语地址的纸条;在巴士站台的监控下清晰地露出侧脸;甚至用加密程度不高的网络从一部临时购买的廉价手机发送了一条带有特定地理位置信息的短信——这一切,都是做给可能正在追踪的伊芙琳·肖团队看的。
她的心跳平稳,眼神冷静。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守夜人”,她深知诱饵的危险,也相信自己的反追踪技巧。她的任务不是彻底摆脱,而是恰到好处地“被发现”,然后引领追兵踏上一条错误的道路。
凌晨时分,她抵达了边境小镇。这里气氛明显不同,巡逻的警察和海关人员增多。她故意在一家24小时营业的加油站便利店停留,购买食物,并在店内监控下仔细查看一张德国地图,手指明确指向更东方的某个城市。
几乎在她离开便利店后十分钟,两辆没有任何标志的黑色SUV悄无声息地停在了加油站对面。伊芙琳·肖的身影出现在车旁,她拿着一个平板电脑,上面显示着林晚刚刚在便利店内的监控截图和地理位置信息。她冷峻的脸上露出一丝“果然如此”的表情。
“目标向德国方向移动,携带疑似物品。”她对着通讯器低语,“一组继续远程监控,二组准备在边境线另一侧实施拦截。注意,对方很狡猾,可能有接应。我们的首要目标是回收‘遗产’。”
猎犬己经嗅到了气味,并朝着林晚精心布置的假踪迹追去。林晚通过眼角的余光确认了SUV的出现,她知道,计划的第一步成功了。她迅速隐入小镇错综复杂的小巷,开始下一阶段的移动,既要保持可见度,又要确保自身安全。一场精心控制的猫鼠游戏,在德法边境的夜幕下正式上演。
---
线二:陈远的潜行——斯特拉斯堡至法国南部
几乎在林晚踏上电车的同时,陈远从拉丰夫人公寓的后门悄然离开。他穿着深色的普通衣物,背着一个不起眼的旅行包,真正的彼得罗夫遗产被妥善地隐藏在内衬的暗袋中。他的路线与林晚截然相反,朝着斯特拉斯堡的南部火车站走去。
他没有选择高速列车(TGV),而是购买了一张前往法国南部小城尼姆的慢车票,这趟车沿途停靠众多小站,行程漫长,但乘客复杂,便于隐藏。他压低帽檐,混在清晨赶路的普通旅客中,如同水滴汇入河流。
列车缓缓南行,窗外的景色从阿尔萨斯平原逐渐变为勃艮第的葡萄园,再过渡到罗纳河谷的艳阳。陈远大部分时间假装睡觉,实则警惕地观察着车厢内的动静。他不敢轻易使用电子设备,只能依靠最原始的方式保持警觉。
他的脑海中不断回响着彼得罗夫手稿中的内容,尤其是关于“认知密钥”和“认知塌陷”的论述。那些复杂的几何图案仿佛烙印在他的视网膜上。他尝试理解其中的奥义:一种不依靠武力,而是通过揭示内在逻辑矛盾来瓦解对手意志的方法。这需要极高的智慧和时机把握。
中途换乘时,他在一个小站的报刊亭买了张明信片,用暗语写下了“平安,南行中”的字样,寄往一个林晚知道的、无关紧要的地址。这是他们约定的单向安全信号。
孤独的旅程让他有更多时间思考。他们不仅仅是在逃亡,更是在为一场可能发生的、关于现实认知的终极对决做准备。他的存在,他手腕上的疤痕,以及怀中的遗产,都成了这场无声战争中的关键变量。压力巨大,但一种前所未有的使命感也在悄然滋生。
---
交织点:信息与时间差
几天后,林晚在德国黑森林地区的一个小镇成功“甩掉”了追踪者——或者说,她判断伊芙琳·肖团队己经确信“遗产”正在被转移向德国东部,从而将主要力量投入了那条错误的战线。她利用一个提前准备好的安全身份,悄然折返,开始向法国南部预定的汇合点移动。
而陈远,经过漫长而谨慎的旅程,己经抵达了尼姆附近一个更小的、靠近地中海沿岸的古老村庄。这里阳光灿烂,游客稀少,时间仿佛慢了下来。他租下了一间位于村庄边缘、可以看到远处石灰岩山脉的石头小屋,等待林晚的到来。
双线暂时分离,又即将汇合。林晚的佯动为陈远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真正的“认知密钥”得以安全转移至相对平静的南方。然而,伊芙琳·肖并非易与之辈,当她意识到追捕可能落空时,必然会重新评估局势。暂时的宁静,或许正是暴风雨前最后的间隙。
在蔚蓝的地中海岸边,下一阶段的解密与博弈,即将开始。
(http://www.220book.com/book/WDE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