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微教育工作室”的门槛,几乎要被络绎不绝的访客和电话踏平。
林太太和她带来的那几位“富豪圈”妈妈,如同几块投入静湖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整个急于寻求“救命稻草”的家长圈。电话从清晨响到深夜,短信和微信好友申请络绎不绝,邮箱里塞满了长长的求助信和孩子的成绩单。甚至有人不知通过什么渠道打听到住址,首接提着礼物在楼下等候,只求能“见沈老师一面”。
沈知微的书房,这个原本用于安静阅读和思考的方寸之地,彻底变成了前线指挥所。书桌上,那本崭新的笔记本迅速被各种预约时间、孩子基本情况、初步沟通记录填满。墙上挂起了一块小白板,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待沟通、待评估、己接纳的案例安排。
她像个高速旋转的陀螺。上午与一个因校园霸凌而厌学的初中生进行沙盘游戏治疗;下午连续进行两场针对不同学习障碍的高中生评估;晚上还要整理日间记录,查阅相关文献,为每个孩子构思个性化的辅导方案。常常忙得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养母王淑芬心疼地把饭菜热了又热。
这无疑是成功的证明,是她教育理念被市场残酷检验后获得的巨大认可。但随之而来的,是实实在在、迫在眉睫的压力。
她开始感到精力透支。连续几天高强度、高共情的深度沟通,让她的大脑像是被掏空,回到家连一句话都不想说。更让她焦虑的是,她敏锐地察觉到,由于时间的挤压,她对每个孩子的思考深度和方案打磨的精细度,正在被迫下降。
这天下午,她刚送走一位就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问题咨询了将近两小时的家长,感到太阳穴阵阵发胀。还没来得及喝口水,手机又响了,是另一位家长急切地询问评估结果和方案进度。
挂断电话,沈知微疲惫地揉了揉眉心,目光落在白板上那几个己被她用红笔圈出的、情况特别复杂、亟需她投入大量精力的孩子名字上。一种无力感悄然蔓延——她纵然有三头六臂,也无法同时、高质量地回应所有的期待。
“这样下去不行。”她对自己说。
她推开书房门,想倒杯水,正看见养母王淑芬一边戴着老花镜研究智能手机,一边小声嘀咕:“这个‘招聘’App是怎么用来着……我看看人家都是怎么找帮手的……”
沈知微心头一暖,走过去轻轻按住母亲的手:“妈,别看了。”
王淑芬抬起头,看着女儿眼下的淡青色,心疼地说:“微微,妈知道你忙事业,可也不能这么熬啊。要不……咱请个人帮帮你?帮你接接电话,安排安排时间也行啊!”
沈知微沉默了片刻。她何尝没想过?只是,“知微教育工作室”的核心是她的教育理念和个性化方法,这不是普通的行政助理能够理解的。她需要的,不是一个打杂的帮手,而是一个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她、认同她,并能协助她将理念落地的……伙伴,或者说,学徒。
“我知道,妈。”沈知微点点头,眼神重新变得坚定,“是需要找个人了。但不是随便找个人。”
她回到书桌前,打开电脑,却没有登录任何招聘网站。她首先起草了一份极其简洁,却要求独特的“招募启事”:
【知微教育工作室】招募教育实践助理一名
要求:
1. 对教育抱有纯粹的热情与敬畏,认可“以孩子为本”的核心原则。
2. 具备极强的同理心、耐心与观察力。
3. 有良好的学习能力与反思习惯,不排斥理论阅读。
4. 能接受弹性工作时间及初期相对较低的薪酬。
5. 有相关实践经验(不限教学)者优先,应届毕业生亦可。
职责: 协助进行初步沟通、资料整理、部分课程准备及记录,跟随学习个性化教育方案设计与实施。
她没有将启事广泛发布,只是谨慎地发给了几位信得过的、仍在教育领域工作的大学同学和老师,并附言:“如有合适人选,烦请推荐,重在心性相合。”
做完这一切,她靠在椅背上,轻轻呼出一口气。
业务的爆满是“甜蜜”的,它证明了价值;而人手的匮乏是“烦恼”的,它制约了发展,也可能影响质量。但她清楚地知道,在追求扩张之前,必须守住质量的底线。寻找一个合适的助手,不仅仅是解决眼前的人手问题,更是在为她所坚信的教育理念,寻找一颗可能生根发芽的种子。
这注定不能将就。
第二十一章完
(http://www.220book.com/book/WGY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