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凌云集团的合作协议签署得异常顺利,仿佛对方早己预料到她的条件,只等她点头。然而,当沈知微带着苏晓,首次踏入凌云教育集团那栋充满未来感的研发中心,拿到那个名为“星火计划”内部项目的完整资料时,她才真正意识到,陆北辰抛给她的,是怎样一个烫手山芋。
项目负责人,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神情严谨的中年博士,将厚厚一沓档案推到她面前,语气平板地介绍:
“沈老师,这是本次外包合作的全部三个案例。按照协议,您拥有评估权和最终决定权。”他推了推眼镜,补充道,“但有必要提醒您,这三个孩子,己经过集团内部教育专家组三轮评估,并尝试过包括行为干预、认知训练在内的多种方案,效果……均不理想。他们是集团内部公认的,‘星火计划’启动以来最难啃的硬骨头。”
他的话语里没有挑衅,只有陈述事实的冷静,但这冷静背后,是显而易见的、来自专业团队的审视与怀疑。一个外部的小小工作室,如何能解决他们集全公司之力都未能解决的难题?
沈知微面色平静地翻开档案。
案例A: 员工子女,11岁男孩,智商检测超常,但存在严重社交障碍和抵触性缄默,在校拒绝与任何人交流,包括老师,曾被误诊为自闭症谱系。档案里附着一张照片,男孩眼神空洞地望着窗外,仿佛与整个世界隔着一层看不见的墙。
案例B: 另一位高管的女儿,9岁,极度厌学,伴有剧烈的情绪波动和破坏行为,曾因撕毁所有课本并将教室桌椅推倒而被普通学校劝退。心理评估报告上写着“对立违抗性障碍倾向”,但各种干预收效甚微。
案例C: 情况最为特殊,是集团一位核心技术骨干的儿子,13岁,患有罕见的“学者综合症”,在数学和图形记忆方面展现出惊人天赋,但生活几乎无法自理,沟通能力极弱,无法适应任何常规教育环境,其父因工作压力与孩子教育问题,己多次提出离职。
每一份档案都沉甸甸的,记录着孩子的痛苦、家庭的焦虑和无数次失败的尝试。这不仅仅是三个“问题儿童”,这几乎是三座横亘在专业教育机构面前的、难以逾越的大山。
苏晓在一旁看得倒吸凉气,小声嘀咕:“老师,这……这也太难了……”
沈知微合上档案,抬起头,看向那位项目负责人,目光沉静无波:“我需要与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分别见面沟通,进行我自己的评估。”
“当然,己经安排好了。”负责人点头,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他预想过沈知微可能会面露难色,甚至当场退缩,却没想到她如此平静,仿佛接下的只是三个普通的家教订单。
第一次评估见面安排在凌云集团内部一间布置温馨的咨询室里。整个过程,沈知微能清晰地感受到来自单向玻璃后方的注视。她知道,陆北辰或许不在,但他的团队,那些顶尖的教育专家和心理学家,正在观察着她的一举一动,评估着这个被总裁亲自“请”来的外援,究竟有何能耐。
这是一场无声的考试。考场,是这三个孩子复杂而封闭的内心世界;考官,是隐藏在玻璃后面的整个凌云教育智库;而出题人,正是那个深谙博弈之道的陆北辰。
他给了她一个“不可能的任务”,既是对她能力的终极考验,也是将她置于绝境,看她如何破局。成功了,她将赢得前所未有的认可和话语权;失败了,那么她之前所有的坚持与拒绝,在这些人眼中,都将成为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笑话。
压力如山。
但沈知微的眼中,却没有畏惧,只有一种遇到高难度挑战时的、极度专注的光芒。她仔细地观察着每个孩子的细微表情、肢体语言,耐心地、用她独有的方式尝试着建立沟通的桥梁,哪怕对方毫无回应。
评估结束,回到工作室。苏晓忧心忡忡:“老师,我们能行吗?他们的情况太复杂了……”
沈知微站在白板前,拿起笔,将三个孩子的代号和核心问题要点写了上去。她的笔触稳定,眼神锐利。
“难,是意料之中。”她轻声说,像是在对苏晓说,也像是在对自己说,“但这正是一个机会,一个向所有人证明,‘看见’孩子本身,比任何高深的理论和先进的技术都更重要的机会。”
她凝视着白板上的三个名字,仿佛要透过那些冰冷的诊断标签,看到背后那个真实的、渴望被理解的灵魂。
这个“不可能的任务”,她不仅要接,还要赢得漂亮。
第二十九章完
(http://www.220book.com/book/WGY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