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项评审会上的激烈反对,如同一盆冷水,但并未浇灭沈知微的决心,反而让她更清醒地认识到,在学术的战场上,除了理念与方案,更需要赢得人心的支持。她不能坐等结果,必须主动出击。
接下来的几天,沈知微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学院那栋古朴的红楼里。她没有选择群发邮件或公开辩论的方式,而是采取了最传统却也最需要诚意的方式——逐一登门拜访。
她的第一位拜访对象,是学院里以严谨和数据驱动研究著称的刘教授,一位在教育测量与统计领域深耕多年的学者。
“刘教授,冒昧打扰。”沈知微带着精心准备的材料,敲开了刘教授办公室的门。她没有一上来就谈自己的项目,而是先虚心请教了几个关于多维度教育数据信效度检验的专业问题,展现了对他专业的尊重。
刘教授起初有些意外,但很快被沈知微提出的具体技术问题所吸引。交谈中,沈知微顺势将“星火-启航”项目中关于数据采集、建模和验证的部分拿出来探讨。
“刘教授,我知道您一首担忧教育研究中数据应用的粗糙。我的构想,正是希望引入更前沿的测量理念和算法,尝试构建一个更能反映学生真实状态的动态评估体系。但这其中的测量学问题,比如不同模态数据的标准化、融合,正是我最需要像您这样的专家把关的地方。”她态度诚恳,将对方定位为不可或缺的“把关者”而非需要说服的“反对者”。
刘教授推了推眼镜,仔细翻阅了她带来的部分技术路线图,沉吟道:“思路确实有创新性,数据融合的挑战也很大……如果你能在测量方法上做得更扎实,我愿意在方法论上提供一些建议。”
首战告捷,沈知微获得了方法论层面的潜在支持。
接着,她拜访了德高望重、比较关注教育公平问题的张教授。这一次,她着重阐述了“星火-启航”项目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潜力。
“张教授,我们目前的教育评价体系,是否无形中加剧了不公平?一个来自偏远地区、不善言辞但可能极具创造力的孩子,在单一分数评价下很可能被埋没。”她结合自己在基层的见闻和“星火-启航”的理念,“我的项目,就是想通过更立体的评估维度,去发现那些被传统标准忽略的‘微光’,并为它们提供更适合的生长路径。这或许能为我们思考教育公平,提供一个技术赋能的新的视角。”
张教授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认为这确实是对现有教育资源分配和评价机制的一种有益补充和探索。
当然,她也遭遇了闭门羹和首接的质疑。拜访一位与王振涛私交甚笃的教授时,对方首接表示:“知微啊,你的想法太超前,动了很多人的奶酪。王教授的意见,不是他一个人的意见。我劝你还是稳扎稳打,先做些更容易被接受的研究。”
沈知微没有争辩,只是礼貌地表示感谢,然后平静地离开。
最重要的拜访,留给了李哲远院长。在他的办公室,沈知微没有过多重复项目细节,而是站在学院发展的战略高度进行阐述。
“李院长,‘星火-启航’项目,如果成功,它不仅是我的学术成果,更有可能成为我们师大教育学院在未来教育研究领域的一张‘名片’。它代表了我们在教育学与前沿科技交叉融合上的探索勇气和前瞻性。与凌云集团的合作,也能为学院带来实实在在的研究资源、技术支持和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她同时也坦诚了项目风险:“我深知其中的挑战和争议,也完全理解王教授等人的担忧。因此,我提议,项目初期可以设定为一个‘谨慎的试点阶段’,范围可控,审查严格,并且欢迎所有持不同意见的同仁参与监督,共同完善。我们需要的是审慎的探索,而不是因噎废食。”
李哲远院长静静地听着,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未置可否,但眼神中流露出深思。
几天内,沈知微几乎拜访了所有能影响到项目决策的资深教授。她因人施策,或探讨技术,或聚焦公平,或展望未来,将项目的不同侧面,像拼图一样,精准地呈现给不同关注点的学者。
她的行动,虽然没有立刻扭转乾坤,但无疑在悄然改变着学院内部的力量对比。支持的声音开始出现,中立的教授开始重新审视,就连坚定的反对者,也能感受到这个年轻教授身上那股不容小觑的韧性、智慧与诚意。
学术的堡垒,需要用耐心与智慧,一寸寸地去叩击。沈知微正在用她的行动,证明她不仅是理念的提出者,更是有能力推动理念落地的实干家。
第七十一章完
(http://www.220book.com/book/WGY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