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多罗尊者在香至山修行二十余载,己得婆舍斯多尊者真传。他深知法脉东传的因缘即将成熟,便开始游化西方,寻找那位将佛法传入东土的合适人选。
一日,般若多罗行至南天竺一带,听说当地有一位名叫香至的国王,虔信佛法,常设无遮大会供养僧众。然而国王虽有大信心,却对佛法真谛尚未透彻。
般若多罗来到王宫,见香至王正在供养三千比丘。国王见般若多罗气度不凡,亲自上前施礼:"尊者远来,寡人未曾远迎,恕罪恕罪。"
般若多罗合十回礼:"大王广修供养,功德无量。但不知大王可曾识得自性福田?"
香至王一怔:"请尊者开示。"
般若多罗从袖中取出一颗宝珠,宝珠顿时放出七彩光芒,照亮整个王宫。众人都被这神奇景象所震撼。
"此珠能放光,大王自性亦能放光。"般若多罗缓缓道,"何必向外求福,不向内求智?"
香至王若有所悟,但仍未透彻。他恳请般若多罗留在王宫说法,般若多罗应允。
三个月后,香至王对般若多罗说:"尊者,寡人欲将三子皆度出家,不知可否?"
般若多罗观其三子,见次子菩提多罗根器最利,便说:"大王,佛性平等,然因缘各异。次子菩提多罗,当为大法栋梁。"
香至王虽不舍,但知因缘如此,便让三子随般若多罗出家。剃度时,般若多罗为菩提多罗赐名"达摩",意为"通达佛法"。
达摩比丘天资聪颖,修行精进,很快通达经论。但他总觉得有所欠缺,常向般若多罗请教:"师父,弟子虽通经论,却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如何是究竟法门?"
般若多罗不答,只是将手中宝珠示之。达摩不解其意,苦苦思索。
一日,般若多罗带达摩行至一处悬崖。崖下云雾缭绕,深不见底。般若多罗问:"你敢从此跳下否?"
达摩犹豫片刻,答:"师父若跳,弟子便跳。"
般若多罗哈哈大笑:"我若跳下,谁为你说法?"
达摩顿时领悟:"原来法不在跳与不跳,而在当下一念!"
般若多罗知时机成熟,开始向达摩详细讲解禅宗心要。他从灵山拈花说起,讲到二十八代祖师传承,最后说:"佛法西来,因缘己备。你当往东土传法,广度众生。"
达摩问:"东土机缘如何?当以何法度之?"
般若多罗答:"东土有大乘气象,但执着文字,不明心性。你当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首指人心,见性成佛'十六字为宗,应机施教。"
又说:"我观东土机缘,初时难免坎坷。但如种子入地,终将开花结果。你当有'一花开五叶'的远见。"
达摩顶礼受教。般若多罗取出金缕袈裟和钵盂:"此衣钵自释迦如来传至今日,己历二十七代。今付于你,当往东土传法。"
达摩跪受衣钵,发现袈裟内绣有一首偈颂: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般若多罗最后嘱咐:"记住:遇梁则止,遇魏则兴。前途虽有艰难,但法缘终将广大。"
传法毕,般若多罗知化缘己尽,对达摩说:"我今将灭,你当精进,勿忘嘱托。"言毕,跏趺而坐,安然入灭。
达摩痛哭拜别,将师父舍利安塔供养。他牢记师父遗训,开始准备东渡之事。
为熟悉东土文化,达摩先学习汉语,研究东土风俗。他发现东土佛法虽盛,但多执着文字相,缺少首指人心的顿悟法门。这更坚定了他东渡传法的决心。
某日,达摩在定中见到一幅景象:一条巨龙从西方飞向东方,龙口衔珠,珠光普照大地。他知道这是法脉东传的吉兆,便毅然启程东行。
达摩先至海边,寻船东渡。船主见是异域僧人要渡海,初时不肯。达摩示以宝珠,珠光指引航向,船主方允。
海上航行三月,历经风浪。一日,遇大风暴,船将倾覆。达摩禅坐船头,诵经加持,风波顿息。同船众人皆叹神奇,纷纷皈依。
终于,船抵东土。达摩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心中默念:"为法忘躯,誓度众生。"
他先至建康(今南京),闻听梁武帝崇佛,便往相见。武帝问:"朕建寺度僧,有何功德?"
达摩答:"实无功德。"
武帝不悦:"何以无功德?"
达摩道:"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武帝未悟,达摩知机缘未熟,便渡江北去。
至北魏,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等待法缘。有人讥讽,有人怀疑,但达摩如如不动,终遇慧可断臂求法,心灯得传。
般若多罗尊者的预言一一应验:达摩在东土果然"遇梁则止,遇魏则兴",最终"一花开五叶",禅宗在中国发扬光大,影响深远。
而那颗指引迷津的神珠,被达摩传于慧可,成为禅宗法脉的信物之一,象征着智慧光明永不熄灭。从印度到中国,从般若多罗到达摩,禅宗心灯就这样跨越千山万水,照亮了东土众生的心灵。
作者“一笑三千”推荐阅读《禅宗法脉》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WHO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