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舍斯多尊者继位后,谨记师子尊者殉法的精神,在罽宾国广弘禅法。然而时局渐趋动荡,外道势力日益猖獗,佛法传播面临重重阻碍。
一日深夜,婆舍斯多在禅定中见到一幅奇异景象:一只巨鹰从西方飞来,口中衔着法幢,向东南方向展翅而去。法幢所经之处,大地涌现莲花,空中奏响天乐。醒来后,他深知这是法脉将向东南方传播的征兆。
次日,婆舍斯多召集弟子,语重心长地说:"佛法如水,随方就圆。今此地法缘将尽,当向东南求发展。"他特别注视弟子中的般若多罗,"你宿具慧根,当承担传法重任。"
般若多罗当时年仅二十,但己显露出非凡的智慧。他上前顶礼:"师父,东南方疆域辽阔,不知法脉当在何处扎根?"
婆舍斯多取出一幅地图,指向一个半岛形状的区域:"此地当有王者兴,佛法将盛。你需等待时机,待'一花开五叶'的因缘成熟。"
为避人耳目,婆舍斯多带着般若多罗等几位核心弟子,以行脚僧的身份向南隐修。他们昼伏夜出,翻山越岭,最终在一处幽静的山谷中建立茅棚,暂作栖身之所。
在这段隐居岁月中,婆舍斯多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他不仅传授禅宗心法,还详细讲解了佛法在未来传播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
"记住,"婆舍斯多谆谆告诫,"佛法东传,必将与当地文化融合。不可执着旧规,当善巧方便,因势利导。"
般若多罗天资颖悟,对师父的教诲心领神会。某个月明之夜,他在禅坐中忽然悟入甚深境界,见十方世界如观掌中果,过去未来一时明了。
婆舍斯多知法器己熟,在一个清晨召集众人,举行传法仪式。他取出珍藏的金缕袈裟,郑重地说:
"此衣自灵山盛会,世尊拈花,迦叶微笑以来,己历二十一代。今日传你,当知责任重大。"
般若多罗跪受衣钵,发现袈裟内绣有一首偈颂: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婆舍斯多解释道:"此偈是心法精髓。将来传法,不立文字,但以心传心,令学人自悟自证。"
传法毕,婆舍斯多预知时至,安然入灭。遵照遗愿,弟子们将他的舍利安放在山洞中,不留标记,以免遭人破坏。
般若多罗继位后,谨遵师嘱,继续隐居修行,等待时机。他深入禅定,观察法脉传播的因缘,发现东方确有大气象,但还需等待一位特殊人物的出现。
数年后的一天,般若多罗在定中见到一颗明星从天空坠落,化作一位童子,手持莲花向东方而去。他知道,这是下一代继承者即将出世的征兆。
为寻找这个特殊的童子,般若多罗开始向东方行脚。他穿越崇山峻岭,渡过滔滔江河,最终来到一处人烟稠密的平原地区。
在这里,他听说一位名叫月净的长者家中新得贵子。孩子出生时,满室异香,空中传来天乐之声。更奇特的是,婴儿手中紧握一颗宝珠,珠光照亮产房。
般若多罗寻访至月净长者家中,见到婴儿时,心中豁然:这正是他在定中所见的童子。婴儿见到般若多罗,竟然露出微笑,伸出小手似乎要抓住他的念珠。
"此子与佛有缘。"般若多罗对月净长者说,"将来必为大法栋梁。"
月净长者虽舍不得儿子出家,但见异象频现,知是宿缘,便说:"若他日此子自愿出家,我不阻拦。"
般若多罗留下一个锦囊,对长者说:"待孩子七岁时,可打开此囊,依言而行。"
岁月流逝,童子渐渐长大,取名菩提多罗。他智慧超群,七岁时己通晓诸多学问。月净长者想起般若多罗的嘱咐,打开锦囊,见其中有一纸条,写着:"向南行三百里,有山名香至,可往求法。"
长者知因缘己至,便送菩提多罗前往香至山。般若多罗早己在山中等候,见童子到来,欣然接纳为徒,为他剃度,赐法名"般若多罗"。
般若多罗尊者精心培养这位小弟子,将禅宗心法和盘托出。菩提多罗果然天赋异禀,一点即通,很快领悟了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宗旨。
在般若多罗尊者的教导下,菩提多罗日益精进,为日后成为印度禅宗第二十八祖、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的师父奠定了坚实基础。法脉传承的火炬,即将从印度传向中国,开启禅宗历史的新篇章。
(http://www.220book.com/book/WHO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