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萧瑟,洞山良价禅师行脚至云岩山麓,一条清澈的溪流横亘眼前。他驻足溪边,望着水中自己的倒影,忽然想起多年前与师父云岩昙晟的一段对话。
那时他初参云岩,问:"百年后忽有人问:'还描得师真否?'如何只对?"
云岩沉默良久,答:"只这是。"
良价当时惘然,未能领会。
如今站在溪边,看着水中摇曳的身影,那句"只这是"如惊雷般在心头炸响。他忽然明白,云岩所指的并非画像,而是这当下现成的自性!真如本性,无形无相,却又随处显现,如同这水中的月影。
"啊!"良价不觉惊呼出声,"原来人人面门上,本自具足!"
这一声惊呼,惊动了林间的飞鸟,也惊醒了沉睡的自性。就在这睹影悟道的瞬间,良价彻见了本来面目。
离开溪边,良价继续行脚,最终在筠州洞山(今江西宜丰)建立道场。他将悟道心得整理成《宝镜三昧歌》,其中"银碗盛雪,明月藏鹭"之句,将事理圆融的奥义阐发得淋漓尽致。
在洞山,良价开始创立"五位君臣"的法门,以君臣关系比喻理与事、体与用的关系。
一日,他在法堂升座,示众云:"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旧日嫌。"
这是"正中偏"位,比喻凡夫迷真逐妄,虽在觉中而不自觉。
"偏中正,失晓老婆逢古镜。分明觌面别无真,休更迷头犹认影。"
这是"偏中正"位,比喻修行者舍妄归真,开始识得自性。
"正中来,无中有路隔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
这是"正中来"位,比喻己证自性,从体起用。
"兼中至,两刃交锋不须避。好手犹如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志。"
这是"兼中至"位,比喻妙用现前,事事无碍。
"兼中到,不落有无谁敢和。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还归炭里坐。"
这是"兼中到"位,比喻究竟圆满,回归平常。
这五位之说,将修证的次第与境界分析得细致入微,却又始终不离当下一念。
有僧问:"如何是君?"
良价答:"妙德尊寰宇,高明朗太虚。"
"如何是臣?"
"灵机弘圣道,真智利群生。"
"如何是臣向君?"
"不堕诸异趣,凝情望圣容。"
"如何是君视臣?"
"妙容虽不动,光烛本无偏。"
"如何是君臣道合?"
"混然无内外,和融上下平。"
这番问答,将君臣五位的深意阐释得明明白白。
良价的教学,既细密又活泼。他常以日常事物示人,令学人在平常处见道。
一日,僧问:"如何是佛?"
良价指桌上胡饼:"这个是胡饼,你唤什么作佛?"
僧无语。
良价道:"遇胡饼即不识佛,何其愚也!"
又一日,良价在田间见农人插秧,忽有所感,示众云: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首偈子将修行与农事完美融合,成为后世传诵的佳句。
在洞山三十余载,良价度众无数。但他知道,真正的法脉传承需要找到合适的继承人。他一首在留意那个能够将曹洞宗风发扬光大的人。
某年冬日,大雪封山。一位年轻僧人名本寂,冒雪前来求法。他在山门外立了一日一夜,良价才命人唤入。
"从何处来?"良价问。
"从福州来。"
"来此何为?"
"求个安乐处。"
良价指门外雪地:"那个不是安乐处?"
本寂回头望去,见雪地上一行足迹,忽然有省。
从此,本寂在良价座下精进参学。他天资聪颖,对五位君臣之说别有心得。
一日,本寂问:"如何是父母未生前面目?"
良价不答,只竖起拂子。
本寂道:"这个是有,如何是无?"
良价仍竖拂子。
本寂忽然大悟,礼拜道:"原来有无俱不立,唯此一真实!"
良价知法器己熟,开始将曹洞心要倾囊相授。他特别强调"默照"的功夫,教导学人在静默中观照,在观照中默然。
某次晚参,良价示众:"有个无言说处,山僧不惜眉毛,为汝诸人道破:夜半正明,天晓不露。"
本寂出列问:"如何是夜半正明?"
良价答:"龙吟初起雾,虎啸始生风。"
"如何是天晓不露?"
"送客不离三步内,邀宾只在五更前。"
这种玄妙的机锋,将曹洞宗"回互"的深意表露无遗。
晚年,良价见本寂己得心要,便付法于他:"汝往曹山,广开法门,当以五位君臣接引学人。"
本寂顶礼:"乞师最后垂示。"
良价道:"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
本寂再拜:"某甲得得而来,不忘师恩。"
本寂辞别良价,至抚州曹山(今江西宜黄)开辟道场。他将良价的五位说进一步发挥,建立完整的曹洞宗理论体系。
在曹山,本寂作《五位君臣颂》,以更精妙的诗句阐释五位深意:
"白衣虽拜相,此事不为奇。积代簪缨者,休言落魄时。"——正中偏
"子时当正位,明正在君臣。未离兜率界,乌鸡雪上行。"——偏中正
"焰里寒冰结,杨华九月飞。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正中来
"王宫初降日,玉兔不能离。未得无功旨,人天何太迟。"——兼中至
"浑然藏理事,朕兆卒难明。威音王未晓,弥勒岂惺惺。"——兼中到
这些诗句玄妙莫测,却将修证的境界描绘得栩栩如生。
本寂在曹山弘法二十余载,与洞山良价遥相呼应,时人称为"曹洞宗"。他们的宗风绵密细緻,如春风化雨,与临济宗的雷霆手段相映成趣。
良价晚年预知时至,召集门人嘱咐:"吾之法门,先佛传授。不论禅定解脱,唯达佛之知见。即心即佛,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汝等当知,自己心灵,体离断常,性非垢净。湛然圆满,凡圣齐同。"
说偈曰:
"学者恒沙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
欲得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空里步。"
偈毕,安然示寂。世寿六十三岁。
消息传至曹山,本寂痛哭失声,向着洞山方向礼拜:"洞山!洞山!好个洞山!"
他作悼诗云:
"洞水无缘会逆流,弟兄何处不相酬。
夜深月照寒山寺,幸有孤明接上头。"
从洞山到曹山,从良价到本寂,曹洞宗的法脉就此确立。这颗在过水睹影时悟得的明珠,经过五位君臣的打磨,愈发璀璨光明,照亮了无数修行者的菩提之路。
而那"银碗盛雪,明月藏鹭"的玄妙境界,至今仍在启迪着后人:真如本性,无形无相,却在这青山绿水间,在这日常动用中,时时显露,处处现成。
禅宗法脉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禅宗法脉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WHO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