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96章 华北东部抗日根据地建设,夯实反攻基础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穿越杀鬼子,系统空间囤军火 http://www.220book.com/book/WJGB/ 章节无错乱精修!
 

临县收复后,华北东部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正式提上日程。陈峰与八路军将领在司令部召开专项会议,围绕 “如何将根据地建成‘军事稳固、生产自给、民众团结’的抗日堡垒” 展开讨论,最终制定出详细的 “华北东部抗日根据地建设规划”,明确以临县和原县城为 “双核心”,划分三大功能区域,实现军事、生产、教育的协同发展。

军事防御区的建设是重中之重 —— 以两县县城为中心,辐射周边 10 公里范围,构建 “纵深防御体系”。周强带领战斗旅主力,组织队员和村民共同开挖 “环形反坦克壕沟”:壕沟深 5 米、宽 3 米,底部埋设尖木桩和反坦克地雷,顶部用树枝和杂草伪装,形成第一道防御屏障;在壕沟内侧,每隔 2 公里修建 1 个碉堡群,每个碉堡群由 3 个混凝土碉堡组成,配备 1 挺重机枪和 2 名机枪手,碉堡之间用交通壕连接,确保火力能相互覆盖。

同时,在两县县城的城墙上,部署 10 挺重机枪、15 门迫击炮和 20 具火箭筒,安排战斗旅 1 个团驻守临县,1 个团驻守原县城,剩余 1 个团作为机动防御力量,随时支援薄弱环节。“我们要让日军知道,想要突破我们的防御,必须付出惨痛的代价!” 周强在防御部署会议上对队员们说,眼神坚定。

生产生活区的建设则聚焦 “自给自足”,确保根据地能长期支撑抗战。赵刚带领后勤旅,在两县周边村落划分 “农业生产区” 和 “手工业区”:

农业生产区共开垦荒地 500 亩,其中 300 亩种植高产玉米和红薯(作为主食),150 亩种植棉花(用于制作衣物),50 亩种植蔬菜(补充维生素);从村民中选拔 20 名有种植经验的老农,担任 “农技指导”,手把手教队员和村民科学种植,同时修建 5 座蓄水池,解决农田灌溉问题,预计秋收时能收获粮食 10 万斤,基本满足根据地半年的口粮需求。

手工业区则依托村落现有资源,建立 10 个纺织作坊和 5 个铁匠铺 —— 纺织作坊由村民中的妇女负责,用棉花纺织布匹,制作军装和村民衣物;铁匠铺则打造锄头、镰刀等农具,以及砍刀、长矛等简易武器,既满足生产需求,也为民兵队伍提供装备支持。

军工与教育区的建设着眼 “长期发展”,为根据地培养后续力量。在临县郊外的隐蔽山谷中,扩建原有的军工基地 —— 新增 2 个步枪维修车间、3 个子弹复装车间和 1 个迫击炮炮弹制作车间,从村民中选拔 30 名有铁匠、木匠经验的青壮年,经过培训后加入军工生产,使武器弹药的自给率从 30% 提升至 50%,有效缓解物资压力。

在原县城的日军旧学校基础上,设立 “抗日军政学校”—— 招收 100 名学员,其中 50 名是独立旅的优秀队员(培养军事指挥人才),50 名是村民子弟(培养后勤管理、教育医疗人才);课程设置涵盖 “军事战术”“后勤管理”“文化教育”“抗日思想” 西大类,邀请八路军将领、独立旅核心指挥层和当地知识分子担任教师,为根据地培养全方位人才。“我们不仅要打赢眼前的仗,还要为未来的抗战培养力量!” 陈峰在学校开学典礼上强调。

物资整合与储备工作同步推进,赵刚带领后勤旅对两县的物资进行全面清点和统一管理:

粮食储备方面,将临县和原县城仓库的 10000 斤粮食集中存放,实行 “定量分配制度”—— 队员每人每天定量供应 1 斤粮食,村民每人每天定量供应 0.8 斤粮食,预留 30%(3000 斤)作为应急储备,存入地下仓库,防止日军偷袭时被毁;同时组织村民腌制咸菜、晾晒干粮,作为战时备用粮食。

军火储备方面,作者“猛猛乱写”推荐阅读《穿越杀鬼子,系统空间囤军火》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共清点出步枪 1500 把、子弹 30 万发、手榴弹 5000 枚、迫击炮 12 门、榴弹炮 9 门,建立 “军火库分级管理制度”—— 核心武器(榴弹炮、火箭筒)由旅部首接管控,使用需经陈峰签字批准;常规武器(步枪、迫击炮)按战斗需求分配至各部队,建立 “领用 - 归还” 登记制度,确保武器不流失、不浪费;弹药则按 “战斗部队优先、训练部队其次” 的原则分配,每月清点一次,及时补充消耗。

医疗储备方面,整合两县医院的资源,在原县城建立 “根据地中心医院”,配备 2 个现代医疗箱(对外称 “八路军总部支援物资”)、10 张病床和若干普通医疗设备;培训 50 名医疗人员,其中 20 名是从村民中选拔的赤脚医生,30 名是从队员中培养的卫生员,储备抗生素 50 盒、急救包 1000 个,在各村落设立 “医疗点”,实现 “小病在村落,大病在医院” 的医疗保障体系。

民众动员与抗日宣传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旨在增强根据地的凝聚力和民众的抗日热情:

建立村民自治组织 —— 在两县的 20 个村落中,每村成立 “村民委员会”,通过村民投票,选拔抗日积极分子、有威望的老人担任村长和委员,负责组织村民开展生产、维护村落治安、传达根据地政策,形成 “根据地 - 村委会 - 村民” 的三级管理体系,让村民真正参与到根据地建设中。

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 在县城和村落的墙壁上张贴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团结抗日,保卫家园” 等标语;组织 “抗日文艺队”,由队员和村民中的文艺爱好者组成,通过表演话剧《小兵张嘎》、演唱《松花江上》等形式,在各村落巡回演出,激发民众的抗日热情;同时创办《抗日简报》,每周出版一期,刊登抗战新闻、根据地建设成果和抗日英雄事迹,分发到村民手中,让民众及时了解抗战形势。

组建民兵队伍 —— 从村民中招募 1000 名青壮年,组成 “根据地民兵旅”,按 “10 人一组,10 组一队” 的编制划分,由独立旅派经验丰富的队员担任教官,进行基础枪械操作、防空防炮知识、阵地防御战术训练;民兵旅平时协助村民生产、维护村落治安,战时则配合正规部队防御,成为根据地的 “第二道防线”。

【叮!宿主团队民众动员成功,根据地抗日基础夯实,“敌后治理” 技能提升至神级!获得特殊积分 500 点!当前特殊积分:16900+500=17400 点!】

经过一个月的建设,华北东部抗日根据地初具规模 —— 军事防御坚固,生产自给能力大幅提升,民众抗日热情高涨,成为华北地区抗日的重要堡垒。陈峰站在临县的城墙上,看着根据地内欣欣向荣的景象:田野里,村民们忙着耕种;军工基地内,机器声隆隆作响;抗日军政学校里,学员们朗朗的读书声回荡;村落中,民兵们正在进行训练……

他深知,根据地的建设只是开始,未来还需要面对日军的反扑和更艰巨的反攻任务。但看着眼前团结一心的军民,他充满信心 —— 只要根据地根基稳固,军民同心,就一定能顶住日军的进攻,为后续收复华北更多失地,乃至全国抗战的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晚,陈峰在司令部召开核心会议,对根据地建设进行总结,并部署下一步工作:“军事上,继续强化防御,开展针对性训练;生产上,确保秋收顺利,扩大军工生产;民众工作上,持续开展宣传,巩固抗日统一战线。我们要以根据地为依托,配合八路军主力,随时准备迎接新的战斗!”

会议结束后,司令部的灯光亮至深夜,映照出指挥层们忙碌的身影 —— 华北东部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不仅是为了夯实反攻基础,更是为了在华北大地,点燃一盏永不熄灭的抗日明灯!



    (http://www.220book.com/book/WJG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穿越杀鬼子,系统空间囤军火 http://www.220book.com/book/WJGB/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