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白驹过隙,悄无声息地滑入大二学年的尾声。江海市的夏天,以它特有的湿热宣告着来临。校园里弥漫着期末考试前的紧张气息,同时也夹杂着对即将到来的暑假的隐隐期待。
在陈默和苏清月合租的小屋里,这种季节的变换被转化为了更为具体的生活节奏。电扇在头顶嗡嗡作响,驱散着午后的闷热。书桌上,堆叠如山的复习资料和打印出来的论文稿,取代了往日更具探索性的闲书。两人都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交流的话语变得更简洁,常常只是一个眼神示意帮忙倒杯水,或者简短讨论一个关键公式的理解。
然而,在这片学术攻坚的背景下,陈默的另一个“战场”——股票账户,正悄然酝酿着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经过近一年的实践、反思,尤其是经历了期货市场的惨痛教训后,他的投资体系日趋成熟。在赵凯不断优化的回测系统辅助下,他不再追逐短期热点,而是专注于寻找市场结构性机会中的“确定性”。
当时,A股市场经历了一轮以大盘蓝筹股为核心的“价值回归”行情后,进入了一个板块轮动加快、热点分散的震荡期。市场情绪在“经济复苏预期”和“流动性边际收紧担忧”之间摇摆。陈默通过回测系统和对宏观数据的跟踪,敏锐地捕捉到一个迹象:前期涨幅较大、估值己不便宜的消费和部分科技板块资金流出迹象明显,而一些基本面稳健、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且受益于全球通胀预期升温的周期性行业——特别是上游资源品和部分中游制造业,开始有资金悄然布局。
他像一位耐心的猎手,仔细筛选着目标。最终,他将目光锁定在了两个关联的板块:有色金属和化工材料。选择理由基于他逐步形成的多维度分析框架:
价值维度(安全边际):经过长期下跌和震荡,这两个板块的许多龙头公司市盈率(PE)和市净率(PB)处于历史较低分位数,提供了足够的安全垫。
成长/周期维度(催化剂):全球主要经济体为应对疫情冲击实施的大规模财政刺激和货币宽松,开始向实体经济传导,海外需求复苏迹象明确,带动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行。国内“碳中和”政策的推进,也对部分高耗能行业的供给端形成约束,利好行业龙头。
市场情绪与技术面:板块整体成交量温和放大,价格突破长期盘整平台,显示出资金关注度提升的迹象。
他没有选择追高己经启动的明星股,而是基于财报深度分析,挑选了几家行业内成本控制能力强、财务状况健康、估值更具吸引力的二线龙头公司。同时,他严格执行了经过期货洗礼后制定的风险控制原则:总仓位控制在六成,单只个股仓位不超过15%,并设定了明确的动态止盈止损线。
建仓过程持续了一周多,分批买入,避免追高。初始阶段,股价依旧震荡,甚至有小幅回调,但陈默心态平稳,坚信自己的逻辑。他白天专注复习考试,只在收盘后花少量时间复盘,检查持仓情况和市场新闻,绝不因为盘中的波动而影响学习状态。
转机出现在期末考试周。一则关于某重要有色金属出口国因疫情反复导致生产受阻的消息,成为点燃行情的导火索。国际期货市场上,铜、铝等金属价格应声大涨。次日,A股有色板块集体高开高走,掀起涨停潮。陈默持仓的几只股票,由于前期涨幅相对较小,成为了资金涌入的焦点,接连出现大涨。
板块的联动效应开始显现。有色金属的强势很快传导至下游的化工材料板块,市场预期原材料价格上涨将带动化工品提价。陈默布局的化工股也开始发力。
那几天,陈默白天在考场里奋笔疾书,应对着《电动力学》、《随机过程》等硬核课程的考试。晚上回到小屋,和苏清月简单交流一下考试心得后,他打开电脑查看账户,都会看到资产净值出现一次显著的跃升。苏清月能感觉到他眉宇间一丝克制的兴奋,但更多的是专注和冷静。
“今天行情不错?”一次晚饭时,苏清月随口问了一句。她虽然不首接投资,但对宏观经济和市场动态一首保持关注。
“嗯,有色和化工动了,逻辑在验证。”陈默回答得很简洁,没有过多谈论具体盈亏数字,仿佛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
“恭喜。不过期末考更重要,别分心。”苏清月提醒道,语气中带着自然的关心。
“明白。”陈默点点头。他深知主次,投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和实现目标,绝不能本末倒置。
行情如火如荼地发展。陈默持仓的几只股票,在板块轮动的推动下,轮番表现,涨幅惊人。他严格遵守纪律,在个股涨幅达到预设的第一目标位(如30%-50%)时,开始分批减仓,锁定利润,同时将部分仓位向尚未启动但逻辑依然成立的同板块个股调仓。这种操作,既保住了胜利果实,又在一定程度上抓住了补涨机会,进一步扩大了战果。
当最后一门《计量经济学》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陈默长舒一口气,意味着紧张的大二学年正式画上句号。他回到小屋,第一件事不是庆祝考试结束,而是打开交易软件,进行全面的仓位梳理和复盘。
账户总资产的数字,清晰地显示在屏幕上方:1,027,386.59 元。
突破了百万。
没有想象中的狂喜、呐喊或激动得跳起来。陈默只是静静地盯着那个数字,看了足足一分钟。手指无意识地在鼠标上着,心跳平稳,甚至比平时更慢。内心涌起的,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情绪洪流,但最表层的,是异乎寻常的平静。
这一刻,他想到的不是消费和享受,而是更多的东西:
他想起了黄土坡上父母佝偻的背影和期盼的眼神,这笔钱,足以彻底改变家里的经济状况,让父母不再劳累。
他想起了第一次实盘交易赚到150元时的那份微小却真实的喜悦。
他想起了期货爆仓时的恐惧与无助,以及秦教授那番醍醐灌顶的教诲。
他想起了在旧书摊与秦教授的初遇,想起了在图书馆与苏清月的辩论,想起了和赵凯在宿舍里调试回测系统的日日夜夜。
他想起了那本被翻烂的《数论导引》,和黄土坡上璀璨的星空。
这一百万,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是知识的力量、是理性的胜利、是无数次深夜苦读和严谨推演的结晶、是跨越恐惧和贪婪后的成长印记、更是通往更大自由和责任的起点。
苏清月考完试回来,看到陈默坐在电脑前,神情平静中带着一丝凝重,便猜到可能有了重要的结果。
“账户……有变化?”她轻声问。
陈默转过头,看着她,眼神清澈而坚定:“嗯,过百万了。”
苏清月微微一怔,随即脸上绽放出由衷的笑容,那笑容里有欣慰,有赞赏,更有一种“果然如此”的确认感。她没有说恭喜发财之类的话,而是说:“这是你应得的。你的努力和专注,配得上这个结果。”
陈默笑了笑,那笑容里褪去了青涩,多了份沉稳。他关掉交易软件,说:“走,我们去吃顿好的,庆祝考试结束。”他刻意将庆祝的理由定为考试,而非账户的突破。
那顿晚饭,他们选了一家环境清雅的江浙菜馆。吃饭时,陈默详细地向苏清月复盘了这次操作的全过程:选股逻辑、仓位管理、止盈策略、以及对当前市场格局的后续思考。苏清月认真地听着,不时提出一些问题或从宏观角度给出补充看法。这更像是一场战略复盘会,而非庆祝宴。
饭后,陈默做出了一个决定。他回到小屋,进行了一系列操作:
首先,他给父母的银行卡里转了十万元,并打电话回家,只简单说这是获得的奖学金和项目奖金,让父母不要再辛苦劳作,把家里的债务还清,改善生活。电话那头,母亲喜极而泣,父亲激动得语无伦次。
其次,他将大部分利润(约七十万元)转入了专门的证券账户,作为未来投资的“种子基金”。
最后,他给自己留下了十万元。但这笔钱,他计划用途明确:两万元用于下学期的学费和生活费;三万元用于购买更专业的金融数据库和书籍;剩余五万元,他计划报名参加一个由国外顶尖大学举办的、在线金融工程暑期课程。
他没有购置任何奢侈品,没有计划任何奢华旅行。他将绝大部分的成果,重新投入到了“再生产”中——改善家庭、扩大本金、以及最重要的,投资于自身能力的持续提升。
站在小屋的窗前,望着江海市璀璨的夜景,陈默的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平静与力量。第一个百万,是一个里程碑,证明了他所选道路的可行性。但他深知,这仅仅是起点,前方的路更长,市场更复杂,需要学习的东西也更多。真正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而有了苏清月在身边的支持与共鸣,有了秦教授的指引,有了赵凯的技术助力,他对自己能走得更远,充满了信心。
(第二十五章 完)
寒江孤影叟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WKR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