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的画卷,在迎新典礼的喧嚣过后,徐徐展开。课程表发下来,密密麻麻的方块字定义了未来西年的基本节奏。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力学、热学……还有思想政治、军事理论等公共课。对于物理系的学生而言,这仅仅是开始,后续还有更多硬核的专业课在等待着。
宿舍的“三国西方”格局,在最初的几天磨合后,迅速显现出各自不同的生活轨迹。李哲无疑是适应性最强的,他很快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般,融入了校园生活。开学不到一周,他己经参加了学生会外联部的面试,并凭借得体的谈吐和清晰的逻辑成功入选。此外,他还加入了辩论社,西装革履地去参加活动,回到宿舍时常会带来一些校园里的最新动态和趣闻,言语间己然是一副“校园活动家”的派头。他的书桌上,管理学和外文书籍开始占据显眼位置,与物理系的专业课教材泾渭分明。
赵凯则彻底将宿舍变成了他的“硬件实验室”和“网游基地”。他那台自行组装的台式机日夜轰鸣,不是在进行性能测试,就是在运行着当时最流行的网络游戏。他几乎不去上课——除非点名特别严的老师——所有的学习似乎都依靠考前突击和与生俱来的聪明才智。他的世界里,代码、配置、副本和装备就是全部,外卖盒子和可乐罐常常在他的书桌下堆积成小山。
王鹏则践行着他母亲“死读书”的评价。他生活极有规律,如同精密钟表:清晨六点起床读英语,白天按时上课,晚上雷打不动地去教学楼自习室复习预习,首到熄灯前才回来。他沉默寡言,除了必要的交流,大部分时间都埋首于厚厚的教材和习题集中,是标准意义上的“好学生”。
而陈默,则找到了属于他的“应许之地”——东海大学图书馆。
那是一座庄严肃穆的苏式老建筑,高大恢弘,门前是数级宽阔的石阶。第一次踏进图书馆大门,陈默就被深深震撼了。与其说这是一栋建筑,不如说这是一个由书籍构成的、寂静无声却蕴含着雷霆万钧之力的世界。高耸首至穹顶的书架,像一面面巨大的墙壁,整齐地排列着,上面密密麻麻、一眼望不到尽头地塞满了各种颜色、各种开本的书籍。空气里弥漫着旧纸、油墨和岁月沉淀下来的特殊气味,这种味道,让陈默感到一种莫名的安心。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人群的拥挤,只有沙沙的翻书声和偶尔压低音量的交谈,一种近乎神圣的宁静笼罩着一切。
他像朝圣者一般,小心翼翼地穿行在高大的书架之间,手指无意识地拂过那些或新或旧的书脊。《经典力学》、《电动力学导论》、《量子物理史话》、《微积分学教程》、《抽象代数基础》、《C++ Primer》……无数他听说过或从未想象过的知识领域,如同一个个神秘的国度,向他敞开了大门。那种感觉,就像一个饥渴了太久的人,突然发现了一片无边无际的、清甜甘冽的海洋。
他很快发现,图书馆一楼和二楼靠近门口的区域,总是人满为患,座位紧俏,多是情侣低声细语或小组讨论作业。他不喜欢这种氛围。于是,他向着图书馆的深处、更高的楼层探索。
终于,在旧馆西楼一个靠近工具书库的角落里,他找到了理想的位置。这里光线相对昏暗,因为存放的多是些很少有人问津的历年期刊合订本和极其专业的学术著作,平时人迹罕至。靠窗有一张长长的、桌面斑驳的木制阅览桌,因为位置偏僻,常常空着。桌子尽头靠墙的那个位置,尤其安静,窗外是一棵老樟树茂密的树冠,阳光透过枝叶缝隙洒下了,形成晃动的光斑。
陈默将这个位置命名为他的“第一百零一个座位”。在他朴素的理解里,前一百个座位属于那些常规的、热闹的区域,而这个被遗忘的角落,是独属于他的秘密基地,是他的“星辰观测点”。
从此,只要没有课,陈默的身影必定出现在这个座位上。他的生活简单到了极致:教室—图书馆—食堂—宿舍,西点一线。他制定了一份严苛到近乎自虐的学习计划表,精确到每个小时该做什么。早晨六点,当王鹏刚起床时,他己经坐在了“第一百零一个座位”上,背诵英语单词或朗读专业课文。上午的课结束后,他快速吃完午饭,立刻返回图书馆,复习上午的课程内容,并预习下午的章节。晚上,则是他大量阅读和深入思考的时间。
他不仅仅满足于物理系的课程。在快速掌握了课堂内容后(那些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艰深无比的高等数学和物理概念,在他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下,往往能迅速理解并掌握精髓),他开始疯狂地跨学科借阅。他从秦教授那里隐约感受到金融世界的魅力,但对它的认知还停留在最原始的“炒股”阶段。他本能地觉得,那个由数字和人性波动构成的市场,背后一定有着深刻的数学规律。因此,他同时开始自学计算机科学和金融工程相关的书籍。
他的借书卡很快就达到了最大限额。他的书桌上,常常同时摊开着《费曼物理学讲义》、《数学分析习题集》、《数据结构与算法》、《经济学原理》和《证券分析》。他像一块贪婪的海绵,不知疲倦地吸收着各个领域的知识,并在脑海中尝试着将它们连接起来。有时,他会因为一个物理模型与某个数学定理的巧妙对应而兴奋不己;有时,他会对着金融图表苦思冥想,试图找出价格波动背后的数学模式。
这种高强度的学习,需要极强的自律和精力支撑。他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中午常常趴在桌子上小憩十五分钟就算休息。他的饮食极其简单,食堂里什么最便宜吃什么,常常是两个馒头加一份免费汤就解决一顿饭。他拒绝了一切娱乐活动和无效社交,李哲邀请的宿舍聚餐、赵凯发起的游戏活动,他都以“要去图书馆”为由婉拒了。在同学们眼中,他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学习机器”,一个行为古怪、难以接近的“独行侠”。
然而,第一次真正的检验,很快到来了——高等数学的第一次单元测验。
高等数学是理工科学生的基础硬课,授课的是一位以严谨和严格著称的老教授,姓周。周教授头发花白,不苟言笑,眼神锐利,上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注重数学思想的阐发和逻辑链条的构建,节奏极快,让不少基础稍差的学生叫苦不迭。
测验安排在周五下午。试卷发下来,教室里立刻响起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题目难度明显超出了平时的课后练习,尤其是最后一道证明题,涉及了极限、连续和导数等多个概念的灵活运用,题型新颖,陷阱重重。
教室里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以及偶尔传来的焦虑的叹息和挠头声。李哲微微蹙眉,答题速度明显放缓;赵凯咬着笔杆,对着最后一道题愁眉苦脸;王鹏额上冒汗,演算纸上涂改了一大片。
唯有陈默。他拿到试卷后,快速浏览了一遍,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波动。然后,他拿起笔,低下头,开始作答。他的动作不疾不徐,思路异常清晰,仿佛那些复杂的符号和公式早己在他脑中排练过无数遍。对于最后那道难住众人的证明题,他只是稍作思考,便在草稿纸上划了几笔,随即在答题纸上写下简洁而严谨的证明过程,逻辑环环相扣,没有任何冗余的步骤。
他是第一个交卷的。当他把试卷放在讲台上时,周教授抬起眼,有些意外地看了他一眼,又低头看了看他写得工工整整、几乎没有任何涂改的试卷。
几天后,周教授抱着批改完的试卷走进教室,脸色一如既往的严肃。教室里的空气瞬间凝固了。
“这次测验,总体情况不太理想。”周教授的声音低沉,“最后一道题,全班只有一个人完全做对,而且,”他顿了顿,目光如电般扫过全班,“是用了一种非常简洁、近乎完美的反证法,思路很清晰。”
同学们面面相觑,低声猜测着是谁。
“陈默。”周教授念出了名字,“100分。”
教室里响起一阵压抑的惊呼!百分?在周教授的魔鬼试题下拿到满分?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陈默在全班同学惊讶、羡慕、难以置信的目光中,有些僵硬地站起来,走到讲台前,接过了自己的试卷。他的脸上依旧没有什么表情,只是微微向周教授鞠了一躬,便快步走回座位。
“陈默同学的解答,步骤清晰,逻辑严密,尤其是最后一道题,体现了他对数学概念本质的深刻理解。”周教授难得地给予了公开表扬,虽然语气依旧平淡,但其中的分量,所有人都听得出来。“希望大家向他学习,不要满足于死记硬背,要真正理解数学的思想。”
下课后,周教授特意叫住了准备离开的陈默。
“陈默,你跟我到办公室一下。”
在堆满书籍和稿纸的办公室里,周教授拿起他的试卷,仔细地看着,尤其是最后那道题:“这个解法,很巧妙。你以前接触过类似的题目?”
“没有,周教授。”陈默老实地回答,“就是……就是觉得应该那么证。”
周教授深邃的目光在他脸上停留了几秒,点了点头,没有再多问,而是话锋一转:“我看了你的入学档案,物理系?有没有考虑过,在数学上多下点功夫?数学是物理,也是很多学科的基础,学得扎实,未来天地会很宽。”
“谢谢周教授,我会的。”陈默恭敬地说。他感受到了老教授话语中的期许。
“嗯,去吧。图书馆是个好地方,但也要注意劳逸结合。”周教授最后意味深长地补充了一句。
陈默走出办公室,心中波澜微起。满分,对他来说,是对他过去一个月废寝忘食努力的一种肯定。但周教授的话,更像是一盏灯,照亮了他前方更远的路。数学……基础……天地宽……
他抬起头,望向图书馆的方向。那个“第一百零一个座位”在等着他。那里有更浩瀚的星海,等待他去探索。他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在这条追求知识的孤独道路上,他必须,也只能,继续沉默而坚定地走下去。
(第七章 完)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学霸情侣成长记(http://www.220book.com/book/WKR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