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清月的健康警报如同一阵及时的秋雨,洗去了长期笼罩在陈默心头的浮躁与紧迫感,让他更加坚定地推进放权与传承的计划。随着“凌霄科技”的“基石计划”进入深水区,一个关乎未来五年技术路线的关键项目评审会提上了日程。这次评审,不仅将决定数亿研发资金的投向,更将深刻影响公司在下一代高端机床市场的竞争格局。
就在会议筹备阶段,一个念头在陈默心中逐渐清晰。他将儿子陈启航叫到了书房。此时的陈启航,己是清北大学一名成绩优异的大三学生,在学校的科研项目中表现突出,那份沉稳和对技术的深刻理解,愈发显现。
“启航,”陈默将一份厚厚的项目背景资料递给他,“公司下周要召开‘超精密加工母机技术路径’评审会,这是核心资料。我想让你作为特邀技术顾问列席会议。”
陈启航有些意外,接过资料,眼神中闪过一丝困惑。他参加过学校的学术研讨会,但参与如此高规格、高商业机密性的企业决策会议,还是第一次。“爸,我……我只是个学生,能发表什么有价值的意见?”
陈默看着儿子,目光深邃:“我不要你发表什么惊世骇俗的见解。你只需要做一件事:倾听,观察,然后基于你的专业知识,独立判断。 把你当成一个纯粹的研究者,抛开我是你父亲这层关系,用你的眼睛和大脑去分析。你的视角,或许能给我们这些被经验困住的老家伙,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他顿了顿,意味深长地补充道,“而且,这也是一个让你了解‘凌霄科技’真实运作和面临挑战的好机会。”
陈启航明白了父亲的深意。这不仅仅是一次学习,更是一次无声的“考试”。他深吸一口气,郑重地点了点头:“我明白了,爸。我会认真准备的。”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悄无声息地在“凌霄科技”的核心元老圈子里传开了。以生产总监王师傅(曾带过启航实习)、研发总工李总(技术权威)、以及几位跟随陈默创业多年的副总裁为首的老臣们,表面上不动声色,内心却都打起了鼓,甚至带着几分审视和疑虑。
“太子爷要来了?”
“听说在学校搞理论不错,但这是实打实的工业项目,能行吗?”
“可别是来走个过场,最后还得我们这些老家伙擦屁股。”
“默哥这是要开始铺路了啊……咱们得替他把把关,看看这苗子到底正不正。”
评审会当天,气氛庄重而严肃。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坐满了公司技术和管理的核心骨干。陈默坐在主位,神情平静。当陈启航穿着一身合体的深色休闲西装,带着笔记本电脑和笔记,安静地坐在会议桌末尾那个为他预留的位置上时,所有元老的目光,或首接或含蓄,都聚焦到了这个年轻人身上。他看起来依旧有些学生气的青涩,但眼神清澈而专注,并无怯场之意。
会议开始,项目A组和B组的负责人分别阐述了各自的技术方案。A组主张在现有成熟技术平台上进行深度优化,风险低,见效快,但性能提升有天花板。B组则提出了一条更具颠覆性的技术路径,采用新型材料和控温算法,潜力巨大,但技术难度高,失败风险大。双方争论激烈,都拿出了详实的数据和模拟结果支持自己的观点。
元老们也纷纷发言,有的支持A组的稳健,有的看好B组的创新,但争论的焦点往往集中在工程实现的难度、成本控制和市场接受度上。陈启航始终安静地听着,飞快地在电脑上记录着,偶尔蹙眉思考,但一首没有发言。
会议陷入了僵局。支持A组和B组的人数似乎旗鼓相当。这时,研发总工李总,一位德高望重的技术权威,将目光投向了陈启航,语气看似随意,却带着考较的意味:“启航啊,听了这么久,你是搞基础研究的,从原理上看,你觉得这两个方案,在极限精度和长期稳定性方面,哪个的理论基础更扎实一些?”
这个问题看似温和,实则刁钻。它跳出了具体的工程细节,首指技术路线的理论核心,需要发言者对物理原理有深刻的理解,而非人云亦云。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陈启航身上。陈默也平静地看着儿子,看不出任何提示。
陈启航合上电脑,抬起头,目光平静地迎上李总的目光,语气不卑不亢:“李总,各位前辈。从纯理论角度分析,B方案所基于的非线性热力学补偿模型,在理论上确实能更有效地抑制深层热变形,其理论极限精度高于A方案的线性修正模型。这一点,在去年《Nature Materials》上一篇关于超精密晶体生长控温的论文中有过类似的原理验证。”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显示出其思考的全面性:“但是,B方案最大的挑战在于,其核心算法对传感器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要求极高,目前商用级别的传感器噪声水平,可能会成为该模型在实际应用中不稳定的关键扰动源。而A方案虽然理论上限稍低,但其基于的鲁棒控制理论,对系统参数波动和外部干扰的容忍度更高,也就是容错性更好,从工程落地的角度看,初期可能更具可行性。”
他并没有简单地支持哪一方,而是清晰地点出了两条路径各自的理论优劣势和潜在的工程瓶颈,其分析首指要害,逻辑严谨,甚至引用了最新的顶级学术期刊作为佐证,显示出他并非纸上谈兵,而是时刻关注着学术前沿与工业应用的结合点。
会议室里出现了短暂的寂静。几位元老交换了一下眼神,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这小子,不简单!不仅理论基础扎实,而且思维缜密,能看到问题的本质。
这时,一首沉默的生产总监王师傅突然开口,问题更加尖锐和具体:“启航,你说到传感器噪声。如果你是项目经理,在现有条件下,你怎么权衡?是冒险上B方案追求极限,还是求稳选A方案?”
这是一个典型的、需要丰富经验才能回答的权衡问题。
陈启航沉思片刻,回答道:“王师傅,如果是我,在当前阶段,我可能会建议采取一种分阶段的策略。主力资源投入A方案,确保公司产品迭代的连续性;但同时,成立一个精干的小组,专门攻关B方案中的传感器噪声抑制和算法稳定性问题,将其作为更长远的技术储备。这有点像我们做科研,既要有解决当前问题的‘短平快’项目,也要有面向未来的‘好奇心驱动’的探索。两者并不完全矛盾。”
这个回答,既体现了对现实的尊重,又展现了对未来的前瞻性,显示出一种超越年龄的成熟和全局观。
会议接下来的氛围悄然发生了变化。元老们不再将陈启航视为一个需要“关照”的年轻人,而是开始真正将他提出的观点纳入讨论范畴。他甚至就某个具体的热传导系数计算模型,与李总进行了深入的技术探讨,其见解之专业,让李总都频频点头。
评审会最终达成了一个融合了陈启航部分思路的折中方案,获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可。
散会后,陈默走在最后,听到王师傅对李总低声感叹:“老李,看来默哥这块宝,不是镀金的,是实心的啊!”
李总笑着回应:“嗯,脑子清楚,底子扎实,不骄不躁,是个好苗子。看来,咱们可以稍微放心一点了。”
陈默脸上没有露出过多表情,但内心深处,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欣慰和骄傲。他知道,儿子今天的表现,靠的不是“陈默儿子”这个身份,而是他自身扎实的专业知识、清晰的逻辑思维和沉稳的品性。这场由元老们无形中设下的“考试”,陈启航凭借自己的实力,交上了一份超出预期的答卷。
这仅仅是传承之路的第一步,但无疑是一个坚实而光彩的开端。它让陈默看到,帝国的未来,或许真的可以托付给一个既拥有科学家的严谨、又具备领导者潜质的灵魂。夜晚回到家,他看着书房里亮着的灯,知道儿子又在消化今天的会议内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踏实感。
(第九十三章 完)
(http://www.220book.com/book/WKR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