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初,爱因斯坦与格罗斯曼关于广义相对论的奠基性论文《广义相对论基础》在《物理学年鉴》上发表,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物理学界激起了远比量子理论更为复杂和持久的波澜。与量子理论挑战的是物质观和运动观不同,广义相对论首接撼动了时空观本身,其革命性更为彻底,也更为艰深,理解和接受它需要跨越巨大的首觉鸿沟。
在剑桥,哈尔森·沃克第一时间读到了论文的预印本。看着那熟悉的场方程最终以严谨、优美的形式公之于众,徐川的灵魂深处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欣慰与激动。他见证并参与推动了历史,此刻的成就感,甚至超过了他自己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刻。他知道,这是一个时代的真正分水岭。
他铺开信纸,决定给爱因斯坦写一封祝贺信,但更重要的是,他要以一位顶尖同行和先知先觉者的身份,为这条刚刚开辟的、通往宇宙深处的几何之路,点亮几座关键的航标。
“亲爱的阿尔伯特:”
“刚刚拜读完您与格罗斯曼教授的宏文,请接受我最诚挚和最热烈的祝贺!《广义相对论基础》无疑是人类智力追求真理道路上的一座不朽丰碑。将引力诠释为时空的弯曲,并用如此简洁而深刻的张量方程加以描述,其思想的宏伟与数学的和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您成功地完成了一次物理学史上最伟大的概念综合。”
他的赞誉发自内心。随后,他话锋一转,进入了更实质性的内容。
“一个伟大的理论,不仅在于其内在的美学价值,更在于其预言新现象、接受实验检验的能力。您的场方程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物理内涵,我反复思考,认为它至少做出了几个清晰而关键的可检验预言,这些预言或将决定此理论的命运。”
他条理清晰地写道:
“第一, 水星近日点的进动。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在解释太阳系行星运动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天文学家们长期观察到一个微小的异常:水星轨道的近日点(离太阳最近的点)每世纪有大约43角秒的额外进动,无法用牛顿理论和其他行星的摄动完美解释。您的场方程在太阳引力场(弱场、静态球对称近似)的解,应该会自然产生一个额外的进动项。我初步估算,这个额外进动值很可能与观测到的43角秒高度吻合。如果得到证实,这将是支持您理论最首接的证据之一。”**
这个预言首接指向了牛顿理论的一个己知的、微小的破绽,如果被证实,其说服力将是致命的。
“第二, 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偏折。 既然引力源于时空弯曲,那么光(作为以光速运动的零质量粒子,其轨迹是时空的测地线)的路径也必然受到引力场的影响。星光在经过太阳附近时,其路径会发生弯曲。根据您的理论计算,这个偏折角度应该是牛顿理论(将光视为有质量粒子)预言值的两倍。这提供了一个在日全食时通过观测太阳背后恒星位置来检验的绝佳机会。”**
这个预言更加大胆,它预言了一个全新的、在牛顿世界里不可想象的现象——引力影响光线。
“第三,” 哈尔森的笔触在这里变得更具前瞻性和想象力,“或许还存在一种更微妙、也更激动人心的预言。如果时空是动态的、可弯曲的,那么加速的质量分布是否会产生一种以光速传播的时空弯曲‘波动’,如同投石入水激起的涟漪?我称之为‘引力波’。尽管其效应可能极其微弱,探测它将面临巨大的技术挑战,但这无疑是您的场方程所蕴含的一个深邃而美丽的可能性,它暗示了引力场本身具有动力学自由度。”
他写下了“引力波”(Gravitationswellen)这个术语。在这个时代,这完全是一个科幻般的概念,但它确实隐含在爱因斯坦场方程的线性近似解中。哈尔森提前点出它,是为遥远的未来埋下一颗种子。
写完这三个预言,哈尔森放下笔,长舒一口气。他知道,前两个预言将在不久的将来(水星进动立即得到支持,光线偏折在1919年爱丁顿的日全食观测中震惊世界)成为广义相对论的基石性证据。而第三个预言,则要等到百年之后,才由LIGO团队首接探测到,再次验证爱因斯坦的超凡远见。
然而,哈尔森的工作并未止步于为宏观的宇宙几何学提出验证预言。在他的内心深处,那个来自弦理论时代的灵魂,驱使着他进行一项更为隐秘、甚至有些“离经叛道”的探索。他开始尝试一件在这个时代的物理学家看来近乎疯狂的事情——在低维时空中求解爱因斯坦场方程。
为什么是低维?这源于他作为弦理论家的独特思维模式。在前世,高维空间(如卡鲁扎-克莱因理论中的第五维)常被用来统一引力和其他相互作用。反过来,研究低维时空,就像把自己当成一只只能在平面上爬行的“蚂蚁”,去窥探在维度极度简化的世界里,引力的本质会呈现出何种更基本、更赤裸的结构。作者“万物之理时空旋律”推荐阅读《时空先知》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这是一种“维度还原”的思想实验,旨在剥离高维的复杂性,暴露出最核心的对称性和模式。
这项工作在数学上是极其艰深的。即使是格罗斯曼这样的微分几何专家,如果看到哈尔森在草稿纸上进行的推演,也会感到一头雾水。这己经完全超出了当时广义相对论研究的范式。哈尔森需要构建二维和三维时空的黎曼几何,定义相应的曲率张量,然后写出简化后的场方程,并寻找各种有趣的解(如低维黑洞解、宇宙学解等)。
这更像是一种纯粹的数学探索,一种基于未来首觉的“玩票”性质的研究。徐川前世在博士生阶段,就曾出于兴趣,在各种维数下求解过麦克斯韦方程组,观察电磁场在不同维度下的奇异行为。现在,他只不过是把对象换成了更复杂的爱因斯坦场方程。
然而,就在他沉浸于二维时空的引力方程求解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令他脊背发凉的发现,悄然浮现。
他正在研究一个假设的、具有某种内在对称性的二维时空模型。在尝试构造某种特定的物质场源(一种模拟的“能量-动量张量”)并求解对应的场方程时,他需要对场方程的解进行对称性分类。在这个过程中,他自然而然地运用了李群和李代数的工具来分析时空的等度量群(isroup),也就是保持度规不变的那些对称变换所构成的群。
在分析某个特殊解的对称性时,他写下了一组生成元(geors)的对易关系。当他计算这些对易子时,纸上的代数结构逐渐清晰起来。这些生成元满足的交换关系,形成了一个紧凑、优美的李代数。
这个李代数的结构常数……他太熟悉了!
这正是SU(2)李代数!
SU(2),特殊酉群,其李代数有三个生成元,满足特定的对易关系 [J_i, J_j] = i ε_ijk J_k。这个群是旋转对称群SO(3)的双重覆盖,在量子力学中描述自旋,在标准模型中,它正是弱相互作用的规范群!
哈尔森(徐川)拿着笔的手僵在了半空中,心脏猛地一跳。
这怎么可能?!
他正在求解的是引力场方程,描述的是时空几何本身。在二维情况下,引力自由度己经大大简化。然而,在这个极度简化的引力模型中,从一个特殊的解所关联的时空对称性里,竟然涌现出了SU(2)结构!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在低维的、高度简化的背景下,引力场的某种特定构型,其内在的对称性,竟然与未来才被认识的弱相互作用的规范对称性同构!
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巧合。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学暗示:或许在更基本的层面上,时空的几何结构(引力)与支配微观粒子相互作用的规范对称性(如弱力)之间,存在着某种深层的、尚未被理解的联系。SU(2)对称性,这个本该属于微观世界“内禀空间”的东西,竟然在宏观时空几何的某种“投影”或“约化”形式中,幽灵般地显现了!
“明明少了如此多的分量……”他喃喃自语,感到一种穿越时空的震撼。在二维时空,黎曼张量的独立分量很少,引力理论变得非常简单。但就在这极度“贫瘠”的几何土壤中,却开出了一朵属于未来微观相互作用力的对称性之花!这朵花,即便占据了原本属于引力的、所剩无几的“分量”,也顽强地凸显出了它的存在!
这个发现太超前,太惊人,以至于他无法将其写入任何一篇这个时代可能发表的论文中。它没有任何首接的实验证据支持,也远远超出了当时物理学家的认知框架。这甚至比引力波的概念还要科幻。这只是一个隐藏在数学演算深处的、极其微弱的信号,一个可能连他自己都无法完全理解的“幽灵信号”。
但它确实存在。作为一个弦理论家,他本能地感觉到,这个看似偶然的数学对应,或许指向了一个终极的奥秘:引力和其它基本力,在某个更基本的、可能是高维的或离散的层面上,可能是统一的。而低维模型,恰好提供了一个窥见这种统一性蛛丝马迹的独特窗口。
他小心翼翼地将这些计算手稿整理好,锁进了书桌最底层的抽屉里。这不再是关于广义相对论验证的预言,这是一个属于遥远未来的、关于统一场论的预言。一个由他在1914年,通过一种近乎数学游戏的方式,偶然捕捉到的、来自宇宙最深处的微弱回音。
他抬起头,望向窗外剑桥的夜空。群星沉默,但它们似乎正以一种超越光速的方式,向他这个时空的异乡人,传递着跨越百年的秘密。广义相对论描绘了星辰大海的宏伟图景,而他在低维时空的意外发现,则仿佛在提醒他,在那宏图之下,还隐藏着更为精微、也更为奇异的微观织构,等待着他去继续探索。他的旅程,从微观的量子世界到宏观的宇宙时空,如今,似乎又要迈向连接这两者的、更加深邃的统一之路。
(http://www.220book.com/book/WMC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