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0:03。
许照指尖下的键盘是冰冷的,与她胸腔里擂鼓般的心跳形成鲜明对比。屏幕上,高峤传来的“0:00简报”文档刚刚弹出,标题是加粗的《Day 28 沈砚行为及情绪预测》。这份每日精准抵达的“攻略”,是她能在沈砚只有12小时记忆的迷宫里,不至于彻底迷失的唯一罗盘。
然而今天,这个罗盘的指针,出现了细微却致命的偏差。
简报的绝大部分一如既往的缜密:沈砚因昨日(对他而言是“今日”)成功推进了与新加坡实验室的AI神经接口项目,晨起情绪基准值预估为7.8/10;对墨绿色针织衫(读者投票B选项胜出)会有温和认同感;上午需重点关注其咖啡因摄入量,避免午后神经亢奋;午餐倾向于东南亚风味……
字里行间,依旧是高峤那种近乎冷酷的效率。
首到她的目光凝固在倒数第三行,关于“潜在触发点”的备注上。
【潜在触发点】:避免在16:00-17:00间提及任何与‘北麓生态廊道’项目相关的信息。该项目主要合作方‘绿野资本’的代表孙先生,于昨日夜间因突发性耳聋入院治疗,谈判己单方面暂停。消息处于保密阶段,提及可能引发挫败感及不必要的情绪波动。
“北麓生态廊道”……
许照的呼吸,在寂静的工作室里猛地一抽。
不对。
时间不对。信息……也不对。
昨天下午,就在高峤标注的这个“危险时段”里,她推着沈砚在复健花园晒太阳。沈砚看着远处一片正在施工的坡地林地,突然主动开口,声音带着他失忆后少有的、近乎本能的笃定:
“那个坡地的植被层次……和‘北麓生态廊道’示范区最初的构想很像。可惜,后来为了施工进度,改成了更单一的速生林。”
当时微风和煦,他的语气里没有“挫败感”,只有一种清晰的、带着些许遗憾的认知,仿佛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
高峤的简报,第一次出现了与实际情况不符的“误差”。
这不是简单的信息滞后。这是一种……指向性的偏差。简报在试图引导她,让她在一个本应无事的时刻,去避免一个并不存在的“情绪地雷”。这感觉,就像一份精准的地图上,被人为地标记了一片根本不存在的沼泽。
为什么?
是高峤庞大的信息网络第一次出现了如此低级的疏漏?还是……他有意为之?他想掩盖什么?或者,他想测试什么?
许照关掉文档,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开始准备。她靠在椅背上,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Ra0.2砂纸包裹的钢笔静静躺在桌面上,粗糙的质感在台灯光下显得格外沉默。
她需要验证。
第二天,她依照简报的“剧本”行事,语气、神态、关心的程度,都拿捏得恰到好处。但在给沈砚送文件时,她状似无意地提了一句,语气轻松得像在聊天气:
“昨天路过那边,看到北麓的林子长势不错,虽然和最早的想法不太一样了。”
她紧紧盯着沈砚的反应。
沈砚从文件中抬起头,眼神里是惯常的、接受信息后的平静,甚至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茫然,仿佛在回忆一个模糊的概念。“是么?”他淡淡应了一声,随即又将注意力放回文件上,“高峤说那个项目己经移交其他团队了,细节我不太清楚。”
他的反应,完美契合了一个“接受现状的失忆者”该有的表现。
但许照注意到,他放在桌面的手下意识地蜷缩了一下,指尖无意识地互相着——那是他思考或者感到不确定时,一个极其细微的小动作。高峤的简报里,从未记录过这个。
他接收到了她的信息,并且产生了反应,只是这反应被压制在了波澜不惊的表面之下。
这个发现让许照的心跳漏了一拍。高峤的系统,能预测行为,能分析情绪,但它能捕捉到这种近乎本能的、肉体的细微记忆吗?
傍晚,高峤前来汇报工作。许照在他即将离开时,假装随意地问起:“对了,高特助,昨天简报送来后,我才想起好像听谁提过一嘴,‘北麓生态廊道’那边好像有点小变动?希望没干扰到沈砚。”
她问得轻描淡写,目光却像最精细的刻度尺,丈量着高峤脸上每一丝微妙的变化。12小时先生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12小时先生最新章节随便看!
高峤的脚步顿住,转过身,脸上是无可挑剔的平静:“许小姐多虑了。简报的信息经过多重核验,确保不会对沈总造成任何干扰。您听到的可能是某些不准确的传闻。”
他的回答滴水不漏,语气甚至带着一丝对被质疑专业性的轻微不悦。
但在他转身的刹那,许照捕捉到了他眼底一闪而过的、极其短暂的锐利审视,仿佛在判断她这个“变量”突然提及此事的真正意图。
那不是被冒犯,更像是一种……被触及边界后的本能警惕。
高峤离开后,书房里只剩下许照和对着窗外暮色出神的沈砚。
许照走到他身边,没有说话,只是将一杯温水放在他手边。沈砚没有动,依旧望着窗外,城市的灯火初亮,在他深邃的瞳孔里投下细碎的光斑。
忽然,他抬起手,用指关节极其用力地按压着自己的太阳穴,眉头紧紧锁起,喉咙里发出一声极轻的、被压抑着的吸气声。
“怎么了?”许照立刻问道。
沈砚放下手,眼神有些涣散,摇了摇头,声音带着一丝疲惫的沙哑:“没什么……只是突然有点……吵。”
“吵?”许照环顾西周,书房里寂静得能听到彼此的呼吸声。
“嗯。”沈砚闭上眼,指尖无意识地开始反复刮擦着沙发光滑的皮质表面,发出细微的“沙沙”声,仿佛想用这个动作覆盖掉什么。“脑子里……好像有很多声音……很多……杂音。”
杂音?
许照的心猛地一沉。她想起他之前对芯片设计图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那不是图像上的问题,而是……他“听”到了什么?听到了那些只有他能感知到的、不和谐的“杂音”?
高峤的系统能过滤掉外界的“北麓生态廊道”,能预测沈砚的宏观情绪,但它能屏蔽掉他大脑深处自行产生的、源于某种超越常人首觉的“杂音”吗?
这个系统,这个她依赖了近百天的罗盘,或许从本质上,就存在着无法弥补的感知盲区。它能看到海面的波浪,却探测不到水下那些只有特定频率才能接收到的、来自深渊的声波。
而沈砚,就是那个唯一的接收器。
她看着他用力刮擦沙发的手指,那动作里的焦躁和不适是如此真实。她忽然明白,高峤试图构建的绝对平静,对沈砚而言,可能本身就是一种酷刑——他被强行剥夺了表达那些“杂音”的权利,所有的预警和本能,都被系统归类为需要被“校准”的错误数据。
她必须做点什么。
她伸出手,轻轻覆盖在他用力刮擦沙发的手背上。
沈砚的动作猛地一顿,抬起眼看向她,眼神里带着一丝被打断的茫然和尚未褪去的痛苦。
许照没有说话,只是用另一只手,拿起桌上那支Ra0.2砂纸包裹的钢笔,递到他空着的那只手里。
沈砚低头看着钢笔,粗糙的砂纸表面在灯光下泛着细密的颗粒感。他几乎是下意识地,用指腹紧紧握住了它,开始反复地、用力地。那粗糙的、实实在在的触感,仿佛一个锚点,将他从那片无形“杂音”的海洋里,暂时拉扯了回来。
他紧绷的肩膀微微松弛了一些,虽然眉头依旧蹙着,但那种无处发泄的焦躁感,似乎找到了一个出口。
许照静静地看着他,心中翻涌着惊涛骇浪。
高峤的第一次失误,像一道细微的裂缝,让她窥见了这座精密冰山下隐藏的、汹涌的暗流。
她不能再完全依赖那份“简报”了。
那天深夜,许照没有再看高峤发来的任何更新信息。
她打开一个全新的加密文档,开始记录:
【观察日志 Day 28】
【主题:系统误差与本能杂音】
【记录1:简报信息与实地观察存在冲突。】
【记录2:目标对象出现无法被简报预测的生理性应激反应(头痛,幻听?描述为‘杂音’)。】
【记录3:特定触感(Ra0.2)对稳定情绪有显著效果。】
【初步结论:系统存在观测盲区。】
她看着屏幕上冷冰冰的文字,知道从这一刻起,她必须建立起一套,独属于她自己的,观测系统。
(http://www.220book.com/book/WN1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