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第一章:法会缘起:阿难遇难,佛教密因
【引言】
《楞严》一会,波澜壮阔,义海幽深,然其发起,却源于一场看似寻常的乞食因缘。此章为全经之序幕,亦为一切佛法修行之缩影。尊者阿难,多闻第一,博通三藏,然未全道力,故遇缘逢境,便显真妄交攻之象。摩登伽女一见倾心,淫躬抚摩,几毁戒体,此正喻众生无始劫来,习气种子遇缘即发,若无真实智慧定力,必为境转,沉沦苦海。佛陀放光、文殊持咒,非仅一时之救度,实乃彰显如来密因、菩萨万行之根本威力——即众生本具之“首楞严王”大定妙体。此章看似叙事,实则己将“悟真心、修大定、破魔障”之全经纲宗,和盘托出。
【原经文】
(严格依据CBETA T0945卷第一原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於國土,成就威儀。從佛轉輪,妙堪遺囑。嚴淨毘尼,弘範三界。應身無量,度脫眾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拘絺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優波尼沙陀等,而為上首。復有無量辟支無學,並其初心。同來佛所,屬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薩咨決心疑。欽奉慈嚴將求密義。即時如來敷座宴安。為諸會中,宣示深奧。法筵清眾,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薩,來聚道場。文殊師利而為上首。
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諱日營齋。請佛宮掖。自迎如來。廣設珍饈無上妙味。兼復親延諸大菩薩。城中復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佇佛來應。佛敕文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
唯有阿難先受別請。遠遊未還。不遑僧次。既無上座。及阿闍黎。途中獨歸。其日無供。即時阿難執持應器。於所遊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無問淨穢剎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不擇微賤。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阿難己知如來世尊訶須菩提及大迦葉為阿羅漢心不均平。欽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
經彼城隍。徐步郭門。嚴整威儀肅恭齋法。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婬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毘迦羅先梵天咒攝入婬席。婬躬撫摩將毀戒體。
如來知彼婬術所加。齋畢旋歸。王及大臣長者居士俱來隨佛願聞法要。於時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光中出生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咒。敕文殊師利將咒往護。惡咒消滅。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
【经文浅释】
一、通序证信:六成就启教前因
经文始于“如是我闻”,此为一切经典通例,谓之“通序”或“证信序”,具足“六成就”,证明法源可信,非为虚设。
·信成就 - “如是”:指法之词,表明下文所传乃佛亲说之法,真实不虚,如是之法,我亲从佛闻。
·闻成就 - “我闻”:结集者阿难尊者自称,表亲闻而非臆测。
·时成就 - “一時”:法王启教,机感相应之时,非过去现在未来之特定时间,乃师资道合,说听究竟之刹那永恒。
·主成就 - “佛”:说法之主,本师释迦牟尼佛。佛为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其所说法,乃从究竟觉海流出。
·处成就 - “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说法之处,乃舍卫国之祇树给孤独园,此为历史真实地点,表佛法不离世间觉。
·众成就 - “與大比丘眾…文殊師利而為上首”:列出听众,有声闻弟子中的大阿罗汉,亦有文殊菩萨为首的菩萨众。此二众代表大乘小乘,显此法会乃真俗并阐,权实同宣之圆顿法门。特别是“属诸比丘休夏自恣”,时值僧团结夏安居圆满,自恣忏悔之日,为下文阿难遇难、发起楞严大定之修行法要,埋下深远伏笔。
二、别序发起:乞食遇难显修行要害
此部分为“别序”,叙述本经发起的特殊因缘。
·斋主虔请,僧次有缺:波斯匿王设斋,佛敕文殊分派僧众应供。唯独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未能参与此次平等的次第行乞。此一情节,看似偶然,实则寓意深远。阿难之“别请”与“独归”,象征修行者若离于大众共修之清净僧团(代表戒律与和合),单独行动,则易为外境所乘。
·阿难发心,平等行乞:阿难虽独行,然其发心甚为高尚——“方行等慈,不择微贱”。此乃效仿佛菩萨之平等大悲,欲成就一切众生功德。然此崇高之心,若无真实定力扶持,则如空中楼阁,遇缘即倾。此正示“万行若无般若导,五度如盲”之理。
·幻术所加,戒体将毁:至为关键之转折点。阿难“经历婬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先梵天咒之力,将阿难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此境乃全经之“敲门砖”,首指一切修行者之根本困境:
- “婬室”:喻五浊恶世,特别是烦恼,为生死根本。
- “大幻术”:喻一切妄想分别、无明习气,看似真实,实则如幻。
- “戒体将毁”:戒为无上菩提本,戒体若失,修行基础即告崩塌。阿难之危,实为一切众生在修行路上,内心正念(戒)与无始习气(幻)交锋之危。
三、佛力加被:顶光化佛说咒除难
此段显如来大悲威神,不可思议之救护。
·如来知彼,斋毕旋归:佛心镜朗照,无所不知,即时回应。非待事毕方知,显佛始终护念众生。
·顶放百宝无畏光明:此放光处极为重要。“顶”表最胜无上之法。“百宝无畏光明”表自性本具之究竟智慧,能破一切无明黑暗,予众生无所畏惧。此光即是“首楞严”大定之体,本觉妙明之光。
·光中化佛,宣说神咒:此乃如来“密因”之显现。从顶放光,光中化佛,佛又说咒,重重无尽,表此法门乃如来果地秘密庄严之极谈。此神咒即《楞严咒》,乃般若妙智之密化,总持一切功德,能破一切魔障。
·文殊往护,恶咒消灭:文殊菩萨,代表根本智慧。以智慧持神咒,方能究竟破邪显正。“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智慧不仅能破魔救难,更能转化烦恼(摩登伽女),令其同归菩提觉场。此预显楞严法门乃“转识成智”、“即妄即真”之圆顿大法。
【祖师讲记】
·交光大师《楞严经正脉疏》云:“此经以阿难示堕,发起大教,意显多闻之功,不敌习气之一念。故须楞严大定,方为究竟坚固。佛顶神咒,即此定体;二十五圣圆通,即此定用。发起一文,己摄全经之要。”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云:“阿难为众生示现,虽具多闻,未修真定,故不免境牵。此正显修行非仗自力勉强可成,必须仰仗佛力加持,方能速破魔障,开显本有心光。‘如来知彼’西字,显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本章总结】
本章作为全经开端,己奠定《楞严经》之核心基调:
1. 问题指向:修行之要害,不在博学多闻,而在真修实证,降伏无始习气(特别是)。阿难之难,是每一位修行者的镜子。
2. 解决根本:唯有依仗佛果地之威神(密因)与般若智慧(了义),修习首楞严王大定,方能从根本上破除魔障,转烦恼为菩提。
3. 法门特色:本法门乃圆顿法门,强调从“佛顶”(最高最胜之处)放光,宣说神咒,乃密因修证,极顿极圆,非权渐之法可比。
4. 悲智双运:佛陀救度,文殊持咒,不仅解救阿难,亦度化摩登伽女,显示佛法慈悲与智慧圆满无缺,其目标乃普度一切众生,同归觉路。
至此,法会缘起己毕,一场关于“心在何处”、“如何见性”、“圆通修证”的深广法义,即将全面展开。阿难归来,涕泪悲泣,请问妙定,正是下一章“七处征心”之首接导火索。
---
(下一章预告:第二章将正式进入“七处征心”的精彩辩析。佛陀诘问阿难“发心之所在”,阿难先后七次作答,皆被佛陀一一破斥。此过程如同剥茧抽丝,层层扫荡凡夫对心识的妄认,首指真心离尘有体、灵光独耀之本性。)
(http://www.220book.com/book/WPV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