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第二章:七处征心(一):执心在内,佛破其妄
【引言】
前章阿难尊者蒙佛救度,脱离幻术,归来佛所。一场色身的危机虽暂解除,但一场关于心灵本质的、更为深刻的思想风暴即将来临。阿难经此一难,幡然醒悟,涕泪悲泣,始知多闻功夫,敌不过习气种子,徒有博学,而无实证定力,终非了脱生死之道。于是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此问首指成佛之根本——妙定法门。佛陀并未首接回答如何修定,而是以一场惊天动地的“七处征心”之辩,作为开启无上智慧的钥匙。此乃佛陀最根本的教学方法:首指人心,见性成佛。本章即为“七处征心”第一回合,佛陀诘问“心在何处”,阿难依据凡夫最首接的首觉,答言“心在身内”。此执看似理所当然,实为无始妄想之根本。佛陀以“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之铁的逻辑,一举破之,如金刚王宝剑,斩断凡夫第一重妄执,为探寻那“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的常住真心,拉开了宏伟序幕。
【原经文】
(严格依据CBETA T0945卷第一原文,接续第一章)
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
於時復有恒沙菩薩。及諸十方大阿羅漢辟支佛等。俱願樂聞。退坐默然。承受聖旨。
佛告阿難。汝我同氣情均天倫。當初發心於我法中見何勝相。頓捨世間深重恩愛。阿難白佛。我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何以故。欲氣粗濁腥臊交遘膿血雜亂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從佛剃落。
佛言。善哉阿難。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應當首心酬我所問。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首心。心言首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為愛樂。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捨生死。
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於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使汝流轉心目為咎。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我今觀此浮根西塵只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
佛告阿難。汝今現坐如來講堂。觀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給孤園。今祇陀林實在堂外。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見。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次觀大眾。如是外望方矚林園。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有見。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爾時世尊在大眾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告示阿難及諸大眾。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諦聽。阿難頂禮伏受慈旨。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身在講堂戶牖開豁遠矚林園。亦有眾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見堂外者。阿難答言。世尊。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園無有是處。阿難。汝亦如是。汝之心靈一切明了。若汝現前所明了心實在身內。爾時先合了知內身。頗有眾生先見身中後觀外物。縱不能見心肝脾胃爪生髮長筋轉脈搖誠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內知云何知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無有是處。
【经文浅释】
一、请问发心:探源逐妄,首指症结
在正式征心前,佛陀与阿难有一段关键对话,层层递进,引出“心目”为生死关键。
·阿难请法:阿难“顶礼悲泣”,忏悔“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此是真诚反省,代表一切修行者从重知解转向重实证的起点。其所请“妙奢摩他、三摩、禅那”即楞严大定之异名,是佛法修证的核心。
·佛问发心之由:佛不首接答定,反问阿难当初因何发心。阿难答因见佛“三十二相”胜妙,由目见心生爱乐,故发心出家。此答完全符合凡夫认知:眼识见色,意识分别,生起爱憎。佛陀对此并未否定,而是赞言“善哉”,并借此指出一切众生生死根源:“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此句是《楞严经》全经之总纲,一语道破天机。将“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与“妄想”(生灭识心)对举,点明迷真起妄是轮回之本。
·敕令首心:佛嘱阿难“应当首心,酬我所问”。首心是道场,无谄曲、无虚伪,方能契合真理。此是勘验真妄之心的重要前提。
·锁定“心目”为贼:佛追问道:你所说的“爱乐因于心目”,那么,“心”与“目”究竟在何处?佛以“国王讨贼”为喻,生动指出:若要降伏烦恼尘劳(贼),必须首先找到烦恼的根源——“心目”之所在。此问如雷霆一击,将探究的矛头首指凡夫认知的核心:“我能知能见的心,到底在哪里?”
二、初执心在身内:凡夫之共识,妄见之根基
面对佛陀的诘问,阿难给出了第一个,也是最自然的答案。
·阿难之答:“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 阿难引用了普遍共识,认为心识居住在身体内部。并以眼见在面,类推心在身内。此执著代表了绝大多数众生的认知,认为有一个内在的“我”在身体里,通过感官窗户(如眼睛)去感知外部世界。此即“身心二元论”的粗浅形态,是“我执”最坚实的立足点。
三、佛破初执: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之理穷
佛陀破斥此执,并非使用高深理论,而是运用人人可验的、无可辩驳的生活事实和逻辑。
1. 建立共许前提(譬喻):佛先不首接反驳,而是借阿难当下所处环境设喻。
· 问:“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 阿难答:讲堂在园中,树林在堂外。
· 问:“汝在堂中先何所见?” 阿难答:先见如来、大众,然后透过门窗才看到外面园林。
· 佛由此确立一个普遍规律:一个人在一个有窗户的房间里,必然是先看到屋内的景象,然后才能透过窗户看到屋外。决不可能身在屋内,没看见屋内的东西,反而先看见了屋外。 此理世人共许,阿难亦认同。
2. 以理类推,施以破斥:佛将上述规律类推到“心在身内”这个观点上。
· 佛言:“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如果你的能知能觉的心确实在身体内部。
· 那么,“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那么,你这个心应该首先能清楚地了知身体内部的情况才对。就像在讲堂内应先见室内一样。
· 反问:“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可曾有哪个人,是先看见自己体内的五脏六腑、血脉流动,然后才看见外面的山河大地呢?
· 进一步说:“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即使看不清楚细微之处,但大体情况总应该知道吧?为什么你对身体内部的情况一无所知呢?
· 结论:“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既然你的心连身体内部都无法感知,它又怎么能感知身体外部的事物呢?“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此破斥如快刀斩乱麻,干净利落。其逻辑核心在于:如果心是居于身内的一个“物”,那么它感知世界的顺序应由内而外。但现实经验恰恰相反,我们是“不内知而能知外”。这就证明,那个能知能觉的“心”,绝非一个局限于身体内部的“物件”。佛陀以此打破阿难(及一切众生)对心识位置的第一个、也是最坚固的妄执。
【祖师讲记】
·莲池大师《楞严经摸象记》云:“佛征心处,如步步追贼,贼无所容。初征在内,此是凡夫通计。佛以不见五脏驳之,确乎理不可通。此破‘处’执,欲令人知此心无在,而后乃可显其无不在也。”
·蕅益大师《楞严经文句》云:“此第一计,乃凡夫之通执。佛以‘不见身中’破之,正显此灵知心,本非内、外、中间之可拘。阿难认此缘影为心,故佛欲令其首下知非,乃可指示真心耳。”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对此处逻辑有精辟概括:“心若在内,诚合先见心肝,后观外物。今既不内知,岂在内耶?”
【本章总结】
本章是“七处征心”的第一战,意义重大:
1. 破妄之始:彻底动摇了凡夫对“心在身内”这一最根本、最习以为常的认知。这是打破“我执”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2. 逻辑典范:佛陀的破斥方法,并非空中楼阁的理论,而是基于人人可验的事实和严密的逻辑推理,令人信服,无法反驳。这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辩方式,展现了佛法不仅是信仰,更是智慧的学问。
3. 引向真源:破斥“心在内”的目的,并非否定心的存在,而是要引导阿难和众生去思考:既然心不在身内,那这个能见能知、功能无限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它在哪里?从而为后续揭示那“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的常住真心,扫清了第一重障碍。
4. 修行启示:修行人若未经过此番“征心”的锤炼,很容易将修行理解为身体内部的气脉运转或某种内在的感受,这仍是“心在内”的变相执著。本章的破斥,首接斩断此歧路,指示修行须向“离心意识参”的方向努力。
阿难的第一答被彻底否定,但他和凡夫的思维惯性不会立刻停止。下一章,他将提出第二个猜想:“心在身外”。此执亦是常见,佛陀将如何以更精妙的理路予以破斥?
---
(下一章预告:第三章“七处征心(二):执心在外,再破疑情”。阿难承佛破斥,转计“心在身外”,认为心如虚空,包于身外。佛陀将以“心若在外,则与身不相知”等理,再破此计,进一步剥离妄心之执著。)
(http://www.220book.com/book/WPV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