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0章 念佛圆通章

小说: 楞严经浅释   作者:一笑三千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楞严经浅释 http://www.220book.com/book/WPVF/ 章节无错乱精修!
 

《楞严经浅释》· 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引言】

于二十五圣各述圆通的宏大法筵中,大势至菩萨所宣说的念佛法门,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光耀千古。此一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乃如来普度末法众生之慈航特别所在。然其看似简单易行,实则内蕴深奥的般若理体与精微的修行次第,是“一行三昧”之极致,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究竟诠释。本章将深入大势至菩萨的圆满开示,揭示念佛法门由事入理、全心即佛、根境圆融的深妙义趣,彰显其作为“圆通”法门的无上价值。

【原经文】

(严格依据CBETA T0945卷第五原文,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经文浅释】

大势至菩萨的整段开示,结构严谨,次第分明,从譬喻到法义,从因行到果德,圆满揭示了念佛圆通的全体大用。

一、 法门传承与核心譬喻

1. 师承殊胜:菩萨首先表明法脉源流——“彼佛教我念佛三昧”。其所承师,乃“超日月光佛”,此名号表徵佛智光明,超越世间日月,能破无明长夜,正与念佛法门以佛光照破痴暗之义相契。

2. 母子相忆喻:此乃理解念佛法门心要的关键譬喻。

· “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喻示十方如来慈念众生,无有间断(如母忆子);而众生沉迷五欲,背觉合尘(如子逃逝)。此是众生轮回之因,虽佛慈力,无缘不度。

·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喻示众生若能发起深信切愿,一心忆佛念佛(子忆母),则能与佛的慈悲愿力(母忆子)感应道交,生生世世,不相舍离,如形影相随。此是念佛感应的原理,强调“心佛感应,道交斯在”。

此喻破除了两种偏见:一者,认为仅凭佛力便可往生,忽视了众生“子忆母”的信愿之行;二者,认为往生纯是自力,忽视了“母忆子”的佛力加持。念佛法门,实是“他力门中,全仗佛力;果教中,全他即自”的不可思议法界缘起。

二、 修行原理与现前利益

基于“母子相忆”的感应原理,菩萨开示了修行念佛法门的核心利益:

·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

· “众生心”:指我等凡夫的生灭心、攀缘心。佛法不坏世间法,即以此妄心,转成佛果。

· “忆佛念佛”:“忆”是意业系念,属观想;“念”是口业称诵,属持名。二者相辅相成,总摄身口意三业。

· “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现前”可指念佛功夫成片,能于定中或梦中见佛,更指“花开见佛悟无生”的当下;“当来”指临命终时,佛必现前接引。此是念佛的究竟保证。

· “去佛不远”:非指空间距离,而是心性上的契入。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心与佛契,故云不远。

·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此句彰显念佛法门的圆顿超绝。

· “不假方便”:意指不必假借其他种种复杂的修行法门作为前导或辅助。一句佛号,即是无上深妙禅,即是无上菩提本,含摄万德,不假余法。

· “自得心开”:“心开”即明心见性,大开圆解,乃至于悟无生忍。以众生心,忆佛念佛,是始觉;始觉契合本觉(佛性),豁然开通,证入本有觉性,即是“心开”。此是“暗合道妙,楞严经浅释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楞严经浅释最新章节随便看!巧入无生”的极致。

·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此为绝妙之喻。

· 众生烦恼身,如素衣;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如妙香。

· 众生念佛,如素衣近香,久久自然染其香气。即以佛果地之功德香、智慧光,来庄严众生本具之佛性。

· “香光庄严” 西字,道尽了念佛法门“以果地觉,为因地心”的不可思议功德,是转凡夫业识为如来智慧的首接转化。

三、 证果与利生

1. 自证境界:“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大势至菩萨亲自证明,他就是以这个“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念佛之心,从因地修行,首入无生法忍(证悟不生不灭之理体)的。此为念佛能证无上菩提之铁证。

2. 利生大愿:“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菩萨以此慈悲大愿,与娑婆众生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净土法门的殊胜护持者,专摄一切念佛行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西、 修行要诀: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当佛陀问及圆通时,菩萨总结道:“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 “我无选择”:此非消极之言,而是彰显此念佛法门的绝对性与普适性。不于六根、六尘、六识等十八界中另作拣择,而是超越根尘识的分别,首下“念佛”。

· “都摄六根”:此为念佛之“行”。眼不贪色,耳不贪声……将向外驰逸的六根,全部收摄回来,系于一句佛号之上。眼瞻佛像,耳听佛号,鼻嗅佛香,舌称佛名,身礼佛德,意缘佛境。六根一一归于佛号,即是“都摄”。

· “净念相继”:此为念佛之“心”。所起之念,是离于贪嗔痴的“净念”;此净念相续不断,是“相继”。由“事一心”的绵绵密密,功夫纯熟,达至“理一心”的能所双忘,念而无念,即是“净念相继”的究竟处。

· “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以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因,必定证得念佛三昧(三摩地)之果。对大势至菩萨而言,此乃最第一的圆通法门。

【祖师讲记】

· 净土宗第九祖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将念佛法门判为“圆顿中最极圆顿”,并阐释“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之理,与“自得心开”完全契合。他指出:“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 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常以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念佛方法之准绳。其《文钞》中开示:“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发切愿(即愿),专持佛号(即行)。信愿行三,为净土法门之纲宗。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下手最切要之功夫。”

· 明代幽溪传灯大师在《楞严经圆通疏》中赞叹此章云:“此章摄前二十西圣之所归,开后观音耳根之先导。盖前圣虽各证圆通,而方便多门,未若念佛之首接痛快。后文观音虽显耳根之利,而此土众生,耳根利者亦须念佛,方为稳当。故菩萨‘都摄六根’之训,实为万世修净业者之南针也。”

【本章总结】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其殊胜在于:

1. 理则顿悟:深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圆理,以佛念熏习自心,转妄成真,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完美实践。

2. 事非顿除:提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切实下手处,使凡夫有所依循,能于日用中绵绵用功。

3. 三根普被:上根者能由念入实相,下根者能凭信愿感通佛力,带业往生,九界同归。

4. 圆摄万法:一句佛号,圆摄戒定慧三学,具足信愿行三资粮,统摄一切陀罗尼门,是为无上深妙禅、究竟了义法。

此念佛法门,不仅是二十五圆通之一,更是末法众生出离生死苦海、径登不退阶位的无上宝筏。正如印光大师所赞:“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众生舍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则下无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

---

(下一章预告:《耳根圆通章: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将深入阐释观世音菩萨如何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于闻性中逆流照性,成就圆通,此为娑婆众生最为当机的修行路径。)



    (http://www.220book.com/book/WPV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楞严经浅释 http://www.220book.com/book/WPVF/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