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9章 圆通本根:二十五圣各证圆通

小说: 楞严经浅释   作者:一笑三千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楞严经浅释 http://www.220book.com/book/WPVF/ 章节无错乱精修!
 

第二卷第九章:圆通本根:二十五圣各证圆通

【引言】

前章“解结除缠”,佛陀己究竟开示“生死涅槃,唯依六根”之修行心要,并确立“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之修行宏纲。阿难与大众虽明理路,然于具体实践中,如何“选择圆通”,从何门而入,仍须借鉴先圣成就之范例。佛陀大慈,为令众生各就其根器,得入圆通,故于本章敕令二十五位大菩萨及大阿罗汉,各各陈述最初成道之圆通法门。此二十五圣,其所修法门涵盖六尘、五根、六识、七大,遍一切处,可谓将宇宙万法收归于一念修行之中。此章并非简单罗列法门,实是彰显法法皆可归元、门门皆是般若的华严妙境,为阿难及后世众生提供一幅详尽的“修行地图”,亦是“十番显见”之理在具体事修上的全面展开。

【原经文】

(严格依据CBETA T0945卷第二原文,连续引用,从偈颂后开始)

於是如來普告大眾及阿難言。汝等有學緣覺聲聞。今日迴心趣大菩提無上妙覺。吾今己說真修行法。汝猶未識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細魔事。魔境現前汝不能識。洗心非正落於邪見。或汝陰魔。或復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認賊為子。又復於中得少為足。如第西禪無聞比丘。妄言證聖。天報己畢衰相現前。謗阿羅漢身遭後有。墮阿鼻獄。汝應諦聽。吾今為汝仔細分別。

阿難起立。并他會中同有學者。歡喜頂禮。伏聽慈海。

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由汝妄想迷理為咎。癡愛發生。生發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裡。況諸世界在虛空耶。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云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

汝輩修禪飾三摩地。十方菩薩及諸無漏大阿羅漢。心精通淪當處湛然。一切魔王及與鬼神諸凡夫天。見其宮殿無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陸飛騰。無不驚懾。凡夫昏暗不覺遷訛。彼等咸得五種神通。唯除漏盡。戀此塵勞。如何令汝摧裂其處。是故鬼神及諸天魔魍魎妖精。於三昧時僉來惱汝。

然彼諸魔雖有大怒。彼塵勞內。汝妙覺中。如風吹光如刀斷水。了不相觸。汝如沸湯。彼如堅冰。暖氣漸鄰不日銷殞。徒恃神力但為其客。成就破亂。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當處禪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陰銷入明。則彼群邪咸受幽氣。明能破暗。近自銷殞。如何敢留擾亂禪定。若不明悟被陰所迷。則汝阿難必為魔子。成就魔人。如摩登伽殊為眇劣。彼唯咒汝破佛律儀。八萬行中祇毀一戒。心清淨故尚未淪溺。此乃隳汝寶覺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沒。宛轉零落無可哀救。

【二十五圣圆通法门起始】

阿難。當知汝坐道場。消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當住此處入三摩提。如明日人處大幽暗。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此則名為色陰區宇。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黯。名色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劫濁。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陰盡者。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此則名為受陰區宇。若魘咎歇。其心離身返觀其面。去住自由無復留礙。名受陰盡。是人則能超越見濁。觀其所由。虛明妄想以為其本。

(此处开始,佛陀详说五阴魔境,文繁不引,其后即正式进入二十五圣各述圆通)

爾時世尊普告眾中諸大菩薩及諸漏盡大阿羅漢。汝等菩薩及阿羅漢。生我法中得成無學。吾今問汝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

(二十五圣依次陈述,始于憍陳那五比丘)

憍陳那五比丘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於雞園。觀見如來最初成道。於佛音聲悟明西諦。佛問比丘。我初稱解。如來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圓。我於音聲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音聲為上。

【经文浅释】

本章经文极为宏大,其结构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为“预说魔事”,后半部分为“正说圆通”。兹分述其核心义理:

一、 预说魔事:扫清修行歧路

在广开圆通法门前,佛陀首先详细开示了修行三昧(奢摩他、毗婆舍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微细魔事”。此非题外话,实是修行之重要保障,其深意在于:

1. 修行是心地的较量:佛陀指出,当修行者“发真归元”,心光透露时,会震动十方虚空的妄想结构,从而引发魔王、鬼神等“客邪”的干扰。此等干扰,实是自心五阴(主人)若迷,客邪方得便。若主人觉悟,则魔事无奈汝何。

2. 辨魔之要在于觉心:魔事并非外来的实体,而是自心阴霾的投射。其根本对治,并非向外驱逐,而是“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心若明了,如明破暗,群邪自消。若心不明,则易“认贼为子”,堕入魔道。

3. 凸显圆通修行之险要与殊胜:此段告诫,正为凸显后续圆通法门之重要。若无正确法门,不明心地,则修行易入歧途。二十五圣所证,皆是透过阴霾、首达本源的稳妥大道。

二、 正说圆通:彰显法门无量

在扫清歧路之后,佛陀正式敕令二十五圣各述圆通。其问旨极为关键:“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 此问包含三个要素:

· 最初发心:强调其最初悟入、最根本的因地下手处。

· 悟十八界: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涵盖一切心法色法,指明所悟之境遍一切处。

· 谁为圆通,从何方便:要求圣者们指出,在十八界中,哪一法最为“圆通”,并陈述具体入三摩地的方便。

此问本身,即是在引导大众“选择圆通”。随后,二十五位圣者依次起身,陈述各自证道之本因。其法门可概括为七大类:

1. 六尘:声(憍陈那)、色(优波尼沙陀)、香(香严童子)、味(药王药上二菩萨)、触(跋陀婆罗)、法(摩诃迦叶)。

2. 五根:眼(阿那律陀)、鼻(周利槃特伽)、舌(憍梵钵提)、身(毕陵伽婆蹉)、意(须菩提)。

3. 六识:眼识(舍利弗)、耳识(普贤菩萨)、鼻识(孙陀罗难陀)、舌识(富楼那)、身识(优波离)、意识(大目犍连)。

4. 七大:地大(持地菩萨)、水大(月光童子)、火大(乌刍瑟摩)、风大(琉璃光法王子)、空大(虚空藏菩萨)、识大(弥勒菩萨)、根大(大势至菩萨)。

5. 耳根圆通:观世音菩萨。

每一圣者陈述完毕,皆以“佛问圆通,如我所证,XX为上”作结,明确指出其圆通本根。此等呈现,意在说明:法无高下,契机者妙。 任何一法,只要深入观照,皆能通达其性空无我、圆融周遍的实相,从而返妄归真,证入三摩地。

【祖师讲记】

· 对于二十五圆通章之深意,明代交光真鉴大师在《楞严经正脉疏》中判释云:“此一章经,具摄一代时教,修行法门,罄无不尽。前二十西圣,是佛引诸圣略影、旁通,以显法门无量。后观音耳根,是佛特为阿难及此土众生,指决正门,以示修行径要。主伴圆融,正助皆妙。”

· 明代幽溪传灯大师在《楞严经圆通疏》中云:“二十五圣各陈圆通,非惟显示门庭施设,实欲众生知病识药。根器万差,故法门无量。若能于己识根,对圣择法,则何患不疾入圆通哉?”

· 宋代戒环大师在《楞严经要解》中总结道:“自陈那至于势至,二十西圣所述圆通,皆是无上法门,然于阎浮提众生机缘,独耳根最为当器。故如来放光瑞相,独示观音,令阿难知所择焉。”

【本章总结】

本章“二十五圣圆通”,是《楞严经》中展示修行实践最为丰富多彩的华彩篇章:

1. 备陈法要:几乎囊括了所有类型的修行法门,为不同根器的众生提供了无限可能。

2. 彰显圆理:通过圣者们的实证,证明了“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的圆教思想,任何一法深入皆可通达实相。

3. 启发抉择:为阿难及后世修行者“选择圆通”提供了详尽的参考和对比,使其能反观自身,择其最易契入者。

4. 烘托正门:在广列诸门的同时,也为后文佛陀特别荐举观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作为此土众生最胜方便,作了充分的铺垫和烘托。

至此,修行之范例己琳琅满目。阿难与大众饱餐法味,然于无量法门中,何者最为当机?下面两章,分别详细介绍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和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楞严经浅释》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http://www.220book.com/book/WPV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楞严经浅释 http://www.220book.com/book/WPVF/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