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合上卷宗,抬头看向李昭:“大人,开仓放粮是下策。”
“哦?”李昭挑眉:
“你倒说说,什么是上策?”
“以工代赈,加开仓放粮限时令。”虾仁往前凑了凑,声音里带着自信:
“大人,流民要的不是白给的粮,是能活下去的本事;
您让他们去修洛河的灌溉渠,每天给两升米,既能让他们有饭吃,又能修复水利——
等秋天下雨,渠道能引水灌田,比首接放粮管用十倍。”
李昭的眉峰动了动:“以工代赈?你倒会说新词。可那些流民懒散惯了,肯干活吗?”
“肯的。”虾仁拿过桌上的笔,在纸上画了幅简单的渠道图:
“您告诉他们,修完这条渠,每人能领五斗米,还能分到渠边的荒地——
秋后种了粮,就是自己的,谁偷懒,就没有粮,人心都是趋利的,他们会愿意干。”
李昭盯着图纸看了半天,又问:“那开仓放粮限时令呢?”
“大人,现在粮价高,是因为有人囤积。”虾仁敲了敲卷宗里的粮行账册:
“您让衙役盯着粮行,每户每天只能买三斗米,超过就罚;
这样大家不用抢,粮商也囤不住——
反正卖得快,他们反而得赶紧进货。”
“可粮商要闹啊!”李昭皱眉:
“他们是长安的大户,惹不起。”
虾仁笑了:“大人,他们囤积的粮,大多是从外地运来的。
您查他们的粮车,要是发现有超过规定的存量,就罚没一半充公;
反正那些粮也是从灾民手里赚的黑心钱;
再告诉他们,要是配合,等渠道修好,官府会优先采购他们的米;
利弊权衡,他们肯定会选配合。”
三天后,京兆府的告示贴满了长安的大街小巷:
“凡城内外流民,皆可至洛河岸边修渠,每日领米二升;
修满十日者,额外赠五斗米,分予渠边荒地十亩;
另,所有粮行每日只许售卖三斗米于民,违者罚没存量之半!”
告示刚贴出来,就有流民围过来看。
一个光着脚的汉子挠着头问:“真能领米?还要修渠?”
旁边的差役大声喊:“京兆府的令!骗你们是小狗!今天先去登记,明天开工!”
汉子眼睛亮了,拽着身边的人就往洛河跑:“走啊!修渠领米!总比饿死强!”
粮商那边也没闹起来。
李昭按照虾仁的主意,先抓了个囤积的粮行老板——
那老板家里藏了五百石米,全是高价从外地收来的。
李昭当街罚没了两百石,剩下的三百石分给了流民。
其他粮商吓得腿软,当天就开始清理库存,按限额卖粮。
半个月后,洛河岸边的渠道己经修了半里地。
虾仁蹲在堤坝上,看着流民们扛着锄头挖土,嘴里哼着不成调的歌。
旁边的李昭端着茶,笑着走过来:
“你这套办法,真管用。现在米价跌了,一斗米只要一百八十文。流民也安分了,没人再闹事。”
虾仁擦了擦额头的汗:
“大人,这才刚开始。等渠道修完,能灌溉三十万亩地,秋天肯定能丰收。到时候,粮价自然就稳了。”
李昭点头说道:
“本官己经写了奏折,把你的事上报朝廷。对了,昨天陛下派了内侍来问,说想见见你这个‘有经世之才’的小捕快。”
虾仁愣了愣:“陛下?”
“是啊。”李昭笑着说道:
“陛下最近在关注关中的旱情,听说你解决了粮价危机,特意让内侍来召你去太极殿。”
(http://www.220book.com/book/WSAY/)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