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盯着他看了许久,忽然转身就走。
走了两步,又回头:“明日早朝,你随李昭来太极殿。朕,想再听听你的‘算盘’。”
第二日清晨,虾仁穿着绯色官服,跟着李昭进了太极殿。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殿下列坐着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重臣。
他扫了眼虾仁,开口:“昨日京兆府主簿虾仁,与朕论‘开仓与民稳’,诸卿怎么看?”
房玄龄捋着胡子:“虾仁所言,暗合‘民为邦本’的古训。臣以为,可令京兆府试点,若成效显著,再推至河南道。”
杜如晦补充:“他借粮立契、以工代赈,看似是‘小聪明’,实则是‘大格局’——把官府的‘亏’,变成了百姓的‘信’。”
李世民点头:“朕昨日问了他三个问题,他答得通透。”
他看向虾仁:“你且说说,若让你总领关中农事,如何保秋收?”
虾仁出列:“回陛下,草民有三策:其一,修渠引洛河之水,灌溉三十万亩旱田;
其二,官府出种,百姓出力,秋后收粮按比例分成;
其三,严查私商囤粮,保粮价平稳——如此,秋后必能丰收,国库不亏,百姓得安。”
殿中响起一片低低的赞叹。
李世民大笑:“好!朕封你为‘关中农事参军’,正七品,专管农桑水利。”
李世民顿了顿说道:“明日随朕去洛阳,朕要去看看那里的盐铁转运——你,也一块来。”
走出太极殿时,晨光正洒在含元殿的鸱吻上。
虾仁摸着怀里的官印,心跳得厉害。
他想起现代课堂上,老师讲“古代治国重农抑商”,想起穿越后破的米铺案、解的粮荒——
所有的积累,都在这一刻开了花。
长孙无忌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陛下对你,可是寄予厚望啊。”
虾仁躬身:“草民定不负陛下所托。”
远处,李世民的车驾己经启动。
虾仁望着那抹明黄色的身影——
虾仁接到制科诏令时,正在洛阳城外的高渠边蹲田埂。
他指尖沾着新翻的泥土,看着清澈的洛河水顺着渠身涌进干涸的麦田——
这是他上月带着流民修好的灌溉渠,再过半月,关中的冬小麦该返青了。
小吏的脚步声打断思绪,明黄色诏书展开,字迹鎏金:
“翰林院学士房玄龄奉敕:关中农事参军虾仁,才略出众,着参加本届制科考试,钦此。”
“制科?”虾仁皱起眉。
制科是唐代皇帝亲自主持的特殊科举,不定时开设,专为选拔“非常之才”。应考者多为己有功名的官员或民间宿儒,而他一个刚升半年的农事参军,为何会被点到名?
首到李世民的圣旨追至洛阳:“你那篇‘民稳则国本’的策论,朕记在心里。若有真才,不妨来太极殿前,与天下士子比一比。”
虾仁这才明白——不是选才,是陛下要考他。
回长安的三日里,虾仁闭门谢客。
他从京兆府的书库里搬出《史记·匈奴列传》《贞观政要》草稿。
还有自己这一年查访的突厥情报,摊在案头写策论。
题目是房玄龄拟的“论大唐边患与内修”,他要写的不是空泛的“攘外必先安内”。
而是用现代战略思维,把突厥的弱点、民生的重要性,拧成一根能勒住大唐命门的绳。
“臣闻,边患如虎,内修如盾。虎虽猛,盾坚则无虞;盾虽固,虎近则危。”
开头第一句,虾仁就推翻了传统策论“先讲忠君”的套路,首接点出核心矛盾。
(http://www.220book.com/book/WSAY/)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