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纂的过程,像熬一锅老汤——要慢,要细,要把每一味“料”都炖透。
虾仁成立了“修书局”,召来了一批老臣与书吏:
房玄龄带着《太宗实录》的草稿,翻出当年均田制的奏疏:
“当年你和陛下争了三天,说‘豪强占田,等于挖大唐的根’,这句话要写进‘治民篇’。”
魏征抱来一摞弹劾他的奏章:
“科举改制时,有人说你‘坏了祖宗规矩’,你写了二十份草稿,反驳说‘祖宗规矩是让百姓活,不是让世家活’,这份坚持,要写进‘用人篇’。”
长孙无忌拿来当年的“巡考使”名单:
“水利工程时,你斩了张彪,我帮你压下了御史台的弹劾。这事,要写进‘吏治篇’——敢斩贪官,才会让百姓信你。”
虾仁还派书吏去各地采访:
去华阴县找那个分了八亩地的老农:
“请您说说,均田制后,您的生活变了啥?”老农说:
“以前靠借粮,如今能存下麦种,还能给娃娶媳妇!”
去幽州找刘杰贵:“您中进士时,最想感谢谁?”刘杰贵挠着头笑:
“军师大人,他让我知道,卖豆腐的也能当将军!”
去漠北找阿史那社尔:“您觉得,镇北可汗的职责是啥?”
社尔摸着金印说:“守着漠北的草原,不让叛军进来,不让大唐的百姓受苦!”
这些真实的细节,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贞观盛世”的记忆闸门。
虾仁把它们整理成一个个案例,写进书里——
不是干巴巴的条文,是有温度的故事。
半年后,《贞观政要》的初稿完成。
全书分十卷:
《君道》:记录李世民的治国心得,比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君之道,先存百姓”;
《政体》:讲朝廷的制度,比如三省六部的运作,“宰相要分权,不能一人独大”;
《任贤》:写用人之道,比如“用能臣,不管出身;远小人,不管情面”,重点提了刘杰贵、阿史那社尔;
《治民》:讲均田、水利、科举,“让百姓有田种,有饭吃,有书读,比什么都重要”;
《边疆》:写突厥、吐蕃的应对,“以夷制夷,不是灭了他们,是让他们归心”。
书稿送到李世民案头时,皇帝熬了三个通宵,逐字逐句修改。
他在《治民篇》加了一句:“朕尝见百姓饥寒,寝食难安。为君者,若不能让百姓吃饱,要这天下何用?”
虾仁看后,眼眶发红。
这不是什么华丽的辞藻,是李世民藏在龙袍下的良心——
他们做的所有事,都是为了让百姓活好。
李世民穿着衮服,站在殿中央,手捧书卷:
“此书,是朕与虾仁,与满朝文武,与天下百姓一起写的。它不是‘圣旨’,是‘家书’——
告诉后世子孙,大唐的江山,是怎么来的。”
虾仁上前,接过书卷:“陛下,臣只是做了些整理的事。”
李世民笑了,指着书里的《君道》:
“不,你是把朕的心里话,把百姓的日子,都写进去了。此书,可保大唐百年太平。”
虾仁摇头:“陛下错了。能保大唐太平的,不是这本书,是陛下的仁德——
是您愿意听百姓的苦,愿意改祖宗的规矩,愿意让寒门子弟入仕。臣只是把您的仁德,变成了具体的事。”
殿外,阳光正好。百姓们举着鲜花,喊着“陛下万岁”“军师千岁”。
李世民望着人群,对虾仁说:
“你看,这就是书里的‘百姓’——他们记着你的好,记着大唐的好。”
书成后,很快传遍了天下。
长安的书肆里,百姓排队买《贞观政要》,说书先生拿着书讲:
“你们看,这书里写的就是咱们的日子——分地、考科举、修水渠!”
地方的官员,把书当成“治政指南”,说:
“按书里的‘均田篇’做,百姓就不会造反;按‘用人篇’做,就能找到好官。”
后来的宋朝皇帝,读了书里的“君道”,说:“这才是明君该学的!”
明朝的官员,看了“治民篇”,说:“原来让百姓活好,才是最好的治理。”
虾仁传大唐神探军师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虾仁传大唐神探军师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WSAY/)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