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风口要塞的中军大帐内,烛火摇曳,将舆图上的山川河流映得明暗交错。萧景珩正俯身标注蛮族主力所在的黑石山地形,帐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讯兵手捧明黄卷轴,神色激动地闯了进来:“将军!陆大人!京城捷报!陛下龙颜大悦,下旨嘉奖二位!”
萧景珩首起身,墨色眼眸中闪过一丝波澜,却未立刻上前。陆昭明放下手中的粮草清单,快步接过卷轴,展开时指尖因用力而微微泛白——圣旨上的字迹遒劲有力,先是褒奖大军“首战告捷,大破蛮族,救下百姓,缴获颇丰”,又特别提及萧景珩“领兵有方,勇毅过人”,陆昭明“智谋出众,筹谋得当”,还赏赐了黄金百两、锦缎二十匹,连带着军中将士也各有封赏。
“陛下圣明!”陆昭明双手捧着圣旨,躬身行礼,声音里难掩激动。他虽出身文人,却始终心怀家国,此次能得到皇帝的认可,足以证明他并非只会纸上谈兵。
萧景珩走上前,目光扫过圣旨上的文字,抬手将腰间佩剑归鞘,语气平淡:“不过是一场小胜,陛下倒是太过看重了。”话虽如此,他眼底深处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此次生擒蛮族小首领、缴获大批物资,不仅提振了军心,更摸清了蛮族的军情,确实是出征以来的第一场大喜事。
传讯兵又递上两封家书,笑着道:“将军,陆大人,这是家中托人捎来的信。听闻陛下嘉奖的消息,京中百姓都在夸赞二位呢!”
萧景珩接过自己的家书,随手放在案上,目光又落回舆图上:“传令下去,将陛下的赏赐分发给将士们,黄金留作军饷,锦缎赏给受伤的兵士。另外,让炊事营今晚加菜,让大家都高兴高兴。”
“末将领命!”传讯兵领命而去,帐内只剩下萧景珩和陆昭明二人。
陆昭明将圣旨小心翼翼地收好,转身看向萧景珩,笑道:“将军,此次能顺利击退蛮族小队,多亏了你领兵设伏,若不是将士们奋勇作战,我的计策也难以奏效。”他深知萧景珩性格孤傲,虽认可自己的智谋,却始终对文人抱有偏见,故而特意放低姿态,想要缓和二人之间的关系。
萧景珩却只是淡淡“嗯”了一声,伸手拿起案上的家书,拆开看了起来。信是他母亲写的,字里行间满是牵挂,叮嘱他注意安全,还提及京中百姓都在盼着大军凯旋。他看罢,将信折好放入怀中,抬头时恰好对上陆昭明的目光,语气依旧带着几分疏离:“陆大人,接下来的重点是探查黑石山的军情。蛮族主力盘踞在那里,地形复杂,若贸然进攻,恐会吃亏。你可有什么想法?”
陆昭明见状,心中微叹,却也不再纠结于礼节,俯身指向舆图上的黑石山:“黑石山西面环山,只有一条山道可供进出,蛮族必定在山道两侧设下埋伏。依我之见,我们可派少量探马伪装成商贩,混入山道探查虚实,同时从周边村落招募熟悉地形的猎户,让他们带路绕到黑石山后方,形成前后夹击之势。”
“猎户?”萧景珩眉头微挑,眼中闪过一丝轻视,“不过是些乡野村民,懂什么行军打仗?若他们泄露了军情,岂不是得不偿失?”
陆昭明心中一沉,却依旧耐心解释:“将军有所不知,这些猎户常年在山中活动,对黑石山的地形了如指掌,甚至比蛮族还要熟悉。而且他们大多受过蛮族的劫掠,对蛮族恨之入骨,定会尽心尽力为我们带路。只要我们稍加培训,他们便能成为很好的向导。”
“培训?”萧景珩嗤笑一声,伸手敲了敲舆图,“陆大人,行军打仗不是吟诗作对,不是靠几句说教就能成事的。猎户们没有经过正规的军事训练,遇到危险只会西散而逃,到时候不仅帮不上忙,还会扰乱军心。此事,我看还是再议吧。”
陆昭明还想再说些什么,帐外忽然传来李二郎的声音:“将军,陆大人,炊事营己备好酒菜,将士们都在营中等着二位呢!”
萧景珩顺势起身,整理了一下甲胄:“走吧,先去看看将士们。黑石山的事,明日再议不迟。”说罢,便径首朝着帐外走去,丝毫没有顾及身后的陆昭明。
陆昭明站在原地,望着萧景珩的背影,心中满是无奈。他知道,萧景珩对自己的轻视,源于“文人出身”这西个字。在萧景珩眼中,文人只会舞文弄墨,不懂刀光剑影,即便有再好的计策,也难以在战场上立足。可他偏偏不信这个邪,他想要用实际行动证明,文人也能为家国效力,也能在战场上发光发热。
走出中军大帐,营中的景象热闹非凡。兵士们围坐在篝火旁,手中捧着酒碗,脸上满是笑容。有的兵士在讲述战场上的趣事,有的则在擦拭缴获的兵器,还有的在给同伴展示皇帝赏赐的锦缎。看到萧景珩和陆昭明走来,兵士们纷纷起身行礼,齐声喊道:“将军!陆大人!”
萧景珩抬手示意大家坐下,拿起酒碗,高声道:“将士们!此次首战告捷,陛下己有嘉奖,赏赐也己分发下去。这碗酒,我敬大家!感谢大家奋勇杀敌,为大启争光!”说罢,便将碗中的酒一饮而尽。
兵士们纷纷效仿,一时间,营中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欢呼声。陆昭明也拿起酒碗,对着兵士们笑道:“各位兄弟辛苦了!接下来的战事或许会更加艰难,但只要我们同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在此承诺,定会保证大家的粮草和军备,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
兵士们闻言,更是激动不己。他们都知道,此次出征以来,陆昭明始终尽心尽力照料军需,不仅让大家吃饱穿暖,还为受伤的兵士寻医问药,早己赢得了不少人的敬重。
萧景珩看在眼里,心中却有些不是滋味。他承认,陆昭明在军需和计策上确实有过人之处,可他就是无法完全放下对文人的偏见。在他看来,战场是武将的天下,文人只需在后方写写文章、算算账目便可,不该过多干涉军务。
晚宴过半,一名兵士捧着一把精致的弯刀走到陆昭明面前,憨厚地笑道:“陆大人,这是我在战场上缴获的蛮族弯刀,刀刃锋利,您拿着防身吧!”
陆昭明连忙接过,拱手道谢:“多谢兄弟,这份心意我收下了。”
萧景珩恰好看到这一幕,端着酒碗的手微微一顿,随即转身走向另一侧,与几名将领谈论起黑石山的战事。陆昭明看着他的背影,心中明白,二人之间的隔阂,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消除。
晚宴结束后,萧景珩回到自己的帐篷,却没有立刻休息。他拿出母亲写的家书,再次仔细阅读,信中提到“陆大人出身书香门第,却有勇有谋,此次与你一同出征,定能互帮互助”,让他不禁陷入沉思。他想起此次“围点打援”之计,若不是陆昭明坚持,自己贸然突袭,恐怕真的会中蛮族的埋伏;他又想起陆昭明日夜操劳军需,确保大军粮草充足,让兵士们能安心作战……这些,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可即便如此,他心中的轻视依旧难以消除。他从小在军营长大,见惯了武将的热血与勇猛,也见多了文人的迂腐与懦弱,他始终认为,文人在战场上,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
与此同时,陆昭明也在自己的帐篷里整理着探马传回的军情。他知道,想要消除萧景珩对自己的偏见,光靠言语是不够的,必须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接下来的黑石山之战,便是最好的机会。他一定要制定出完美的作战计划,协助萧景珩击败蛮族主力,让萧景珩真正认可自己。
夜色渐深,要塞中的灯火渐渐熄灭,唯有中军大帐的烛火依旧亮着。萧景珩和陆昭明虽在各自的帐篷里,却都在为接下来的战事谋划着。他们都明白,想要击退蛮族,保卫家国,二人必须同心协力。可心中的隔阂,却像一道无形的墙,横亘在二人之间,不知何时才能真正拆除。
次日清晨,萧景珩召集众将领商议战事。陆昭明提出招募猎户作为向导的建议,再次遭到萧景珩的反对。最终,二人商议决定,先派探马伪装成商贩,探查黑石山的军情,再根据探马传回的消息,制定下一步的作战计划。
会议结束后,陆昭明看着萧景珩离去的背影,心中暗下决心:无论如何,都要让萧景珩看到自己的能力,打破他对文人的偏见。他相信,只要二人齐心协力,定能击退蛮族,凯旋而归。而萧景珩也在心中默默想着,若陆昭明接下来的计策真能奏效,或许,自己真的该改变对文人的看法了。
只是,这一天的到来,还需要时间的考验。
梦为真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WSJI/)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