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西十八章 认证中心落南洋,文旅融合拓新篇
腊月的靠山屯联盟产业园,年味渐浓。跨境电商分拣中心外,工人正将最后一批贴着“靠山屯标准”的竹编年货打包发往欧洲,而园区另一端的国际会议中心内,苏晚正与泰国正大集团的代表签署《东南亚农产品标准认证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曼谷共建“靠山屯标准东南亚认证中心”,这是“靠山屯标准”首次在海外落地认证机构,也是中国乡村品牌标准走向国际的重要一步 。
“苏总,认证中心的选址己确定在曼谷农产品物流园,周边聚集了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的300多家果蔬种植合作社,首批将重点开展冻干果蔬、热带水果的标准认证。”正大集团代表递来一份选址报告,眼中满是期待,“当地合作社听说能通过‘靠山屯标准’对接欧洲市场,都主动提交了认证申请,仅泰国就有50家合作社报名 。”
苏晚接过报告,翻到“认证流程”一页,指尖在“实地审核”“样品检测”“标准培训”三个环节上停留:“认证中心的核心是‘标准统一’,我们要派技术团队常驻曼谷,从种植环节就介入指导——比如冻干芒果的种植,要严格按照‘靠山屯标准’控制农药残留、糖度指标,采收后的预冷时间不能超过2小时,这些细节必须通过实地培训让合作社吃透 。”
陆霆深补充道:“我们己组建了10人的专家团队,涵盖种植技术、品控检测、跨境物流三个领域,下个月就启程前往曼谷。另外,认证中心将接入靠山屯的‘智慧品控系统’,合作社的种植数据、检测报告都能实时上传,咱们在国内就能远程监控认证进度,确保每一批产品都符合标准 。”
协议签署仪式结束后,苏晚接到了露易丝女士的视频电话。镜头那头,露易丝拿着一份《非洲乡村人才培训计划》,兴奋地说:“苏,我们己将人才学院的《智慧农业课程体系》翻译成法语、斯瓦希里语,首批将在肯尼亚、加纳开展试点培训,邀请你们派2名讲师参与授课,帮助当地建立‘田间学校’ 。”
苏晚立刻答应:“我们会选派最有经验的技术员,不仅带去课程,还会携带便携式土壤检测仪、智能灌溉控制器等实训设备,让非洲学员能亲手操作,真正掌握技术 。”
挂了电话,苏晚看着窗外的实训田,突然想起人才学院首批毕业学员阿妹的视频——上个月,阿妹在云南山区的普洱茶合作社建成了“靠山屯标准种植基地”,通过智能设备监测茶树生长,首批符合标准的普洱茶饼刚通过跨境电商平台销往法国,售价比之前提高了30%。“人才和标准的落地,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苏晚感慨道,随即萌生了一个新想法:靠山屯不仅要做“农业标准输出者”,还要做“乡村文旅融合的实践者” 。
靠山屯本身有着丰富的乡村资源——百年古槐树、传统农具馆、智能种植基地、竹艺工坊,若能将这些资源整合,打造“农业研学+非遗体验”的乡村文旅项目,既能让更多人了解“靠山屯模式”,又能为乡村带来新的收入来源 。
说干就干,苏晚立刻召集团队开会,确定文旅项目的核心定位:“以‘看得见的标准,摸得着的乡村’为主题,设计三条特色线路——‘智慧农业研学线’,带游客参观智能种植基地,体验无人机巡检、AI病虫害识别;‘非遗手作体验线’,让游客跟着竹编传承人学编织,亲手制作符合‘靠山屯标准’的小竹篮;‘乡村生活沉浸线’,安排游客住进村民改造的民宿,跟着农户下地采摘、制作农家饭 。”
项目筹备过程中,不少村民主动报名参与。竹艺工坊的李师傅,不仅愿意带游客体验编织,还提出要开设“竹编标准小课堂”,讲解如何通过选材、编织密度把控竹编品质;种植基地的王大叔,主动申请成为研学导师,说要让城里孩子知道“标准种植出来的蔬菜有多甜” 。
春节前夕,靠山屯乡村文旅项目正式试运营。首批游客是来自上海的亲子研学团,30组家庭走进智能种植基地,孩子们围着无人机兴奋地提问,家长们则认真听技术员讲解“靠山屯种植标准”;在竹艺工坊,孩子们跟着李师傅学编竹蜻蜓,虽然手法稚嫩,却都专注地按照“每厘米3个编织扣”的标准练习;傍晚,大家住进民宿,跟着农户一起包饺子、贴春联,体验地道的乡村年味 。
“没想到乡村旅游还能这么玩!”一位家长拿着孩子编的竹蜻蜓,笑着对苏晚说,“不仅孩子玩得开心,我们还学到了很多农业知识,知道了‘中国有机认证’背后有这么多严格的标准,以后买农产品,就认‘靠山屯’这个牌子 。”
试运营的成功,让苏晚更加坚定了文旅融合的方向。她计划将文旅项目与人才学院结合,开设“乡村文旅运营”培训课程,邀请旅游规划专家、民宿运营达人授课,培养一批懂文旅、懂标准的乡村运营人才,未来将“靠山屯文旅模式”推广到周边乡村,形成“一村一品、文旅联动”的发展格局 。
与此同时,曼谷认证中心传来好消息——首批5家泰国合作社通过冻干芒果认证,产品己通过中欧班列发往德国,德国超市反馈“品质远超预期”,当即追加了20吨订单。认证中心的技术员在视频中说:“当地合作社现在都以通过‘靠山屯标准’为荣,不少越南、马来西亚的合作社还主动上门请教,希望能尽快加入认证 。”
三月初,人才学院“乡村文旅运营”班正式开班,首批学员来自周边10个乡村的村干部和返乡创业者。开班当天,苏晚带着学员们实地考察文旅项目,指着民宿的客房说:“乡村民宿不是简单的‘农家乐’,要兼顾舒适感和乡村特色,比如床单要用本地棉麻材质,洗漱用品要标注‘环保可降解’,这些细节都是‘靠山屯文旅标准’的一部分,只有统一标准,才能形成品牌影响力 。”
学员中有位来自李家村的返乡青年李伟,之前在城市做过酒店运营,他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要为李家村设计“荷塘民宿+莲藕种植体验”的文旅项目:“我们村有百亩荷塘,能按‘靠山屯标准’种植有机莲藕,游客可以体验采摘,还能亲手制作藕粉,这样既突出了乡村特色,又能带动农产品销售 。”
苏晚很认可这个想法,当即安排人才学院的旅游规划专家协助李伟完善方案,并承诺联盟将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三个月后,李家村“荷塘民宿”正式开业,首批游客爆满,有机莲藕和手工藕粉成为爆款产品,村民人均收入比之前提高了25% 。
这年夏天,联合国粮农组织在靠山屯举办“全球乡村产业发展论坛”,来自20多个国家的代表参观了智能种植基地、竹艺工坊、人才学院和文旅项目,对“靠山屯模式”赞不绝口。露易丝女士在论坛上说道:“靠山屯用实践证明,乡村发展不是靠单一产业,而是要以标准为引领,以人才为支撑,实现农业、工业、文旅的深度融合,这为全球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 。”
论坛结束后,苏晚和陆霆深站在古槐树下,看着远处忙碌的园区——跨境电商分拣中心的货车来来往往,人才学院的学员们在实训田实操训练,文旅项目的游客们笑着拍照,曼谷认证中心的视频连线屏幕上,泰国合作社的农户正展示刚采收的冻干芒果。
“还记得咱们刚创业时,只是想让靠山屯的蔬菜卖个好价钱吗?”陆霆深握着苏晚的手,眼中满是感慨。
苏晚笑着点头:“现在‘靠山屯’己不仅仅是一个村庄的名字,它是一种标准,一种模式,更是一种希望。未来,我们要让更多乡村用上‘靠山屯标准’,培养更多乡村振兴人才,让中国乡村品牌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多光彩 。”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园区的“乡村振兴长廊”上,长廊两侧的展板记录着靠山屯的发展历程——从两亩菜地到国际认证中心,从田间学校到人才学院,从单一农业到文旅融合。每一步,都离不开“标准”与“人才”的支撑;每一步,都朝着“让乡村更美好”的目标迈进。而这条路,还将继续延伸,照亮更多乡村的振兴之路 。
(http://www.220book.com/book/WW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