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露还挂在稻叶上时,李念就挎着竹篮往田里去了。篮里是刚蒸的玉米饼,裹着粗布巾,还温乎着——李根生天不亮就去翻晒新收的稻子了,说要趁着日头好,把潮气赶赶净。
田埂上的草沾着露水,打湿了她的布鞋,可她走得轻快。远远看见谷场边的晒谷架下,李根生正挥着木锨翻稻子,金黄的稻粒随着木锨起落,像撒了把把碎金子,落在竹席上沙沙作响。他脊梁上的汗珠子滚进粗布褂子,洇出一片深色,却浑然不觉,眼里只盯着稻子的干湿。
“歇会儿,吃口饼。”李念把篮子往石碾上一放,刚要递饼,却被他手腕上的红痕愣了神——那是前几日打稻子时,被稻茬划的,结了层薄痂,还沾着点泥。
“咋不包块布?”她掏出帕子,踮脚要擦,李根生却往后缩了缩,憨笑:“糙汉子皮实,这点伤算啥。你看这稻子,”他抓起一把,凑到她眼前,“颗颗饱实,脱了壳准是好米。今年收成比去年多两成,够给你做两身新棉衣了。”
李念没接话,只顾着用帕子轻轻擦他手腕的伤,帕子角蹭过他的皮肤,他倒红了脸,转身去搬稻捆:“我再搬两捆就歇。”
谷场边的老槐树下,堆着李念绣了一半的嫁衣。月白色的绸面上,她正绣稻穗——用金线勾穗尖,银线描稻壳,针脚密得像撒在地里的种子。旁边放着本翻旧了的绣谱,是她娘留下的,里面夹着片干了的稻叶,还是去年她和李根生一起割稻时捡的。
“你看这穗子绣得像不?”她举起绣绷,阳光透过丝线,稻穗竟泛着微光。李根生凑过来,鼻尖快碰到绣绷了,猛点头:“像!比地里长的还精神!”惹得李念笑出了声,“就你嘴甜。”
正说着,王婶挎着菜篮路过,瞅见嫁衣上的稻穗,首咂嘴:“这手艺!赶得上镇上绣坊的师傅了。念丫头有心,把咱庄稼人的日子绣进衣裳里,比那些花鸟鱼虫实在多了。”她说着,从篮里掏出把红绒线,“前儿赶集买的,穗尖加点红,更喜兴。”
李念接过来,指尖缠着红线往绣绷上绕,忽然抬头问:“根生,你说咱成亲那天,用新打的稻子铺路好不好?”
李根生愣了愣,随即眼里亮起来:“好!我把最的稻子挑出来,铺得厚厚的,让你走在上面,脚底下都是软和的。”他挠挠头,又补了句,“等收完稻子,我就去请木匠打个新衣柜,专门放你的嫁衣和绣活,漆成红的,亮堂堂的。”
日头爬到头顶时,晒谷场上的稻子泛着油光。李念把绣绷放进竹篮,李根生扛起最后一捆稻子,两人并肩往家走。田埂上的露水早被晒没了,留下一串串脚印,混着稻粒的清香。李念看着他宽厚的肩膀,忽然想起昨夜他在灯下磨镰刀的样子——刀刃磨得雪亮,他说要把割稻的镰刀磨快些,明年多收点,给嫁衣再添块霞帔料子。
原来日子的踏实,从来都藏在这些细碎里:他挥汗晒谷的认真,她穿针引线的专注,还有长辈递来的一把线、一句叮咛。就像这沉甸甸的稻穗,每颗米都裹着日光和风雨,攒着攒着,就酿成了最实在的甜。
“你看,”李念忽然停下,指着远处的稻田,“风吹过的时候,稻穗弯腰的样子,像不像在给咱点头?”
李根生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金色的稻浪正一波波涌过来,仿佛在应和着什么。他握紧了手里的木锨,指腹蹭过光滑的木柄——那是他特意磨了三天的,就为了让她以后送饭时,能扶着柄歇脚。
日子就该这样,有稻穗沉在地里的实在,有嫁衣亮在光里的欢喜,才不算辜负这一年的光景。
绑定国运:祖孙俩的乡土路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绑定国运:祖孙俩的乡土路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WXZ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