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来访带来的暖意,像一件无形的旧棉袄,裹着姜威,让他安稳地度过了两天。他刻意减少了网络冲浪的时间,将精力更加集中地投入到评弹项目和新歌的构思中。然而,“平江路的名人”这个身份,却己悄然织入他的日常,无法轻易剥离。
清晨七点,他依旧准时出现在王阿姨的早餐摊。只是队伍里,多了几个看似不像本地居民的年轻人,拿着手机,眼神时不时飘向他常坐的那个角落。当他出现时,能明显感觉到空气中泛起一阵克制的兴奋涟漪。
“小威来啦!”王阿姨嗓门依旧洪亮,但递过包子时,会飞快地低声说一句:“今天有几个小年轻打听你几点来,我没告诉他们准确的。”
姜威感激地笑笑。他的固定早餐座位旁,偶尔会多出一两封包装精致的信,或者一小份包装可爱的苏州糕点。他不再像最初那样手足无措,通常会温和地对放置礼物的人点头致谢,如果对方鼓起勇气要求合影,只要不过分影响他人,他也会尽量配合,但会婉拒掉任何关于沈丽的具体问题。
这种变化是细微而持续的。他去“雅音”琴行教课,会发现教室里多了几个“旁听”的成年人,自称是音乐爱好者。顾老悄悄告诉他,咨询兴趣班的人越来越多了。
最明显的改变,发生在他每日必经的平江路上。
这条千年古街,本是苏州城最具烟火气也最从容的脉络。游客如织,却大多慢悠悠地赏景、拍照、喝茶听评弹。但如今,姜威走在路上,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成了“景观”的一部分。
不再是之前那种突兀的围堵,而是一种更常态化、更渗透性的关注。经常走着走着,就听到身后或身旁传来压低声音的惊呼:“哎,你看!是不是那个姜威?”“对対对!唱《蔷薇巷》那个!”“比视频里帅啊……”接着便是手机摄像头悄然举起的窸窣声。
他开始习惯那些闪烁的镜头和探寻的目光,学会了目不斜视地走路,用平静的表情和无害的姿态来应对这种无死角的审视。他依旧会去熟悉的书店翻书,去茶馆听一段评弹,只是停留的时间缩短了,并且会下意识地选择更靠里、更不引人注目的位置。
店主们对他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除了之前的热情,更多了一份带着善意的“商业智慧”。茶馆的老板会在他听完评弹后,热情地送上新到的碧螺春,并“不经意”地提起:“姜老师,下次带朋友来坐坐啊,给我们这小店也增增光。”绣品店的阿姨会拿着最新设计的苏绣书签送给他,笑着说:“小威,帮阿姨看看这图案衬不衬你们年轻人喜欢的歌?”
他明白,这是一种无声的交换。他享受了这条街的滋养和包容,如今他带来的流量,也理应回馈给这里。他并不反感,只是需要时间适应这种从“街坊小威”到“平江路名片姜威”的身份叠加。
这天下午,他刚从评弹博物馆讨论回来,拐进一条通往回声仓库的僻静小巷,就被一个焦急的声音叫住了。
“请问…是姜威老师吗?”
姜威回头,看到一个背着双肩包、学生模样的女孩,气喘吁吁地跑过来,脸上满是汗水和急切。
“我是。有什么事吗?”他停下脚步。
女孩眼睛瞬间红了,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姜老师,求求您帮帮忙!我同学…我同学她不见了!”
姜威心里一紧:“怎么回事?慢慢说。”
女孩语无伦次地解释。她们是从南京来的大学生,都是姜威和沈丽的粉丝,特意周末来苏州“打卡”。另一个女孩因为特别迷恋姜威,非要找到他视频里出现过的那家“据说很好吃”的生煎店,结果两人在复杂的巷弄里走散了。手机又都没电了,约定好的集合地点也找不到人,她急得团团转。
“我…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就看到您从这边走过…我…”女孩急得快要哭出来。
姜威立刻说:“你别急,那家生煎店我知道在哪,我带你去找。她叫什么名字?大概多高?穿什么衣服?”
他一边问,一边领着女孩往主街走,同时在心里快速盘算着路线。他没有选择人流量最大的路,而是挑了几条更近但稍偏的小巷,尽量避免引起更多注意。
路上,他试着安抚女孩的情绪:“苏州的巷子就是这样,容易绕晕,但不会丢,肯定能找到。”他还顺手在路边熟悉的烟杂店买了两个充电宝,递给她一个,“先给手机充上电。”
女孩感激涕零,连声道谢。
果然,在那家藏得很深的生煎店门口,他们找到了那个同样急得眼圈发红的“失踪”女孩。两个女孩重逢,激动地抱在一起又哭又笑。
“姜老师…真的太谢谢您了!”两个女孩对着姜威不住地鞠躬,拿出刚刚充上电的手机,小心翼翼地问,“我们能…能和您拍张照吗?就一张!”
看着她们惊魂初定又充满期盼的眼神,姜威实在无法拒绝。他笑着点点头,站在生煎店古朴的门檐下,配合地拍了张合影。
“以后出来玩,一定要注意安全,手机电量要留足。”拍完照,他像个学长一样叮嘱道,“平江路很美,但巷子也多,容易迷路。”
“嗯嗯!记住了!谢谢姜老师!”两个女孩小鸡啄米似的点头,脸上的阴霾一扫而空,只剩下满满的兴奋和幸福。
离开时,姜威还听到她们激动的小声嘀咕:“天啊!姜威人也太好了吧!”“还这么贴心!粉对了粉对了!”“快发朋友圈!”
看着她们雀跃的背影消失在巷口,姜威站在原地,心情有些复杂。一方面,他为自己能切实地帮助到别人而感到欣慰;另一方面,他也清晰地意识到,他的个人生活空间正在被这种“名人效应”快速挤压。甚至迷路的粉丝,都会下意识地寻求他的帮助,仿佛他成了这条街上的一个公共坐标。
这种被需要、被依赖的感觉,温暖,却也沉重。
傍晚回到回声仓库,江瀚正对着电脑处理邮件,看到他,挑眉笑了笑:“行啊我们姜老师,都开始街头助人为乐了?事迹都快上同城热搜了。”
姜威一愣:“什么?”
江瀚把电脑屏幕转过来。果然,在同城论坛和微博本地超话里,己经有了#平江路偶遇姜威帮找迷路粉丝#的话题,配图就是那两个女孩发的合影和激动的小作文。评论区一片“人帅心善”、“好接地气”、“路转粉了”的赞誉。
“效率可真高。”姜威无奈地摇摇头,倒不是不高兴,只是觉得有些恍惚。一件在他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被迅速放大、传播,成为了他公共形象的一部分。
“这是好事,”江瀚合上电脑,正色道,“这说明大家喜欢的不仅仅是你的音乐,还有你这个人。这种口碑,比一万篇通稿都管用。只是…”他顿了顿,“你以后出门,估计更没法清静了。”
姜威叹了口气:“我知道。”
演出前,他照例检查设备,调试音响。观众开始入场,他发现台下似乎又多了些新面孔,而且很多人一进来就西处张望,像是在寻找什么。当他登台时,获得的掌声和欢呼声比以往更热烈,还夹杂着几声兴奋的尖叫。
演出间隙,与乐迷交流的环节,提问不再仅仅围绕音乐。 “姜威哥哥,你平时真的经常去王阿姨那里吃包子吗?” “威哥,能给个平江路逛吃攻略吗?” “姜老师,你帮粉丝找路的样子好帅!以后我们迷路了能找你吗?”一个女孩大胆地问,引来一片善意的笑声。
姜威尽量耐心地、幽默地回应着,引导话题回到音乐本身,但能感觉到,大家对他的私人生活抱有极大的好奇。
演出结束后,他在后台休息,喝着水,看着窗外平江路的夜景。霓虹闪烁,游船如织,喧嚣之下流淌着千年的宁静。这条他深爱的街道,正因他而变得有些不同,而他也正被这条街重新塑造着。
手机震动,是沈丽发来的消息。一个链接,正是关于他“街头助人”的那条微博。 「 平江路新任暖心大使?」后面跟了个俏皮的表情。
姜威笑了,回复道:「职责范围扩展得有点突然。」 「习惯就好。」沈丽回得很快,「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蜘蛛侠表情包)」 「我只想对我的音乐负责。」 「你己经在做了。」沈丽的话总是能精准地落到他心上,「而且做得很好。别忘了,你首先是个音乐人,其余的都是赠品。收下赠品,但别让它们压垮你。」
姜威看着这句话,沉思了片刻。 「明白了。谢谢。」 「晚安,大名人。」
放下手机,姜威再次望向窗外。 是的,他是平江路的名人了。这意味着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打扰,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和更少的私密。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再是那个姜威。 他仍然会每天去吃王阿姨的包子,会去教孩子们弹琴,会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他只是需要在这条熟悉的路上,走出一种新的步伐,一种既能接纳“威光”照耀,又能守护内心“丽影”的步伐。
夜色渐深,窗外的平江路依旧灯火通明。姜威深吸一口气,拿起吉他,轻轻拨动了琴弦。 无论外界如何喧嚣,最终,他还是要回到这里,回到他的音乐里。 那才是他唯一的,也是最终的归宿。
(http://www.220book.com/book/WY42/)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