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丽的世界,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更加璀璨,也更加遥远。她的名字越来越多地与“国际”、“顶级”、“巨星”这样的词汇联系在一起。新闻里是她出席高奢品牌晚宴、与好莱坞制片人会谈、在权威音乐颁奖礼上斩获重要奖项的消息。她的社交媒体下,挤满了来自全球各地粉丝的崇拜留言。她仿佛一架开启了加力燃烧室的战机,呼啸着冲向了普通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姜威偶尔会看着那些光鲜亮丽的报道出神,心里为她感到高兴,但也清晰地意识到,他们之间,隔着的己不仅仅是才华的差距,更是一整套庞大而精密的商业机器和行业地位所构筑的鸿沟。那种在艺圃午后、在深夜连线时曾有过的平等和贴近感,正在被一种仰视的距离感所取代。
然而,与外界的喧嚣和沈丽的极速升空相比,姜威自己的生活内核,却并未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依然住在那个租金不高的出租屋里,每天醒来第一件事是练声。他依然会去“雅音”琴行教孩子们弹琴,享受那种纯粹传授音乐的快乐。他依然会和周凯、唐果他们在回声酒吧小聚,吐槽生活,回忆往昔。他最重要的创作基地,也依然是那个堆满设备、略显凌乱的回声仓库。
音乐节的欢呼与失误,唱片公司的橄榄枝与合约陷阱,这些外部的波澜似乎并未真正改变他的本质。他依旧是那个姜威,那个从小巷里走出来、因为热爱而一头扎进音乐里的年轻人。他对“成名”本身没有太大的渴望,那更像是努力做音乐后可能带来的副产品,而非终极目标。他期待的,始终是做出更好的音乐,被更多人真心喜欢,仅此而己。
但这种“不变”,在汹涌而来的关注度下,却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成了被利用的焦点。
在江瀚的精心筛选和安排下,姜威接受了第一家正式媒体的独家专访。来的是国内一家颇具影响力的音乐生活类杂志,以深度和格调著称。姜威为此特意准备了很久,希望能聊聊《巷陌夜声》的创作理念、融合探索,以及自己对未来音乐的思考。
采访在一个布置雅致的咖啡馆包间进行。女记者看起来很专业,问题起初也围绕着他的音乐展开。姜威渐渐放松下来,认真地分享着自己的想法。
然而,聊着聊着,他察觉到了一丝异样。记者似乎对他关于技术和艺术的阐述兴趣缺缺,反而频繁地将话题引向他的个人经历。
“听说你以前是在酒店工作的?” “做服务生辛苦吗?那段经历对你现在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从服务生到登上大音乐节舞台,感觉像做梦吧?” “平时生活中是不是还挺‘接地气’的?还会去以前常去的地方吗?”
问题开始变得狭窄而具有导向性。姜威尽量礼貌地回答,但心中那份接受采访的初衷渐渐冷却。他试图将话题拉回音乐本身,但记者总能巧妙地再次绕回他的“过去”。
采访结束后,他心中隐隐有些不安。
几天后,杂志出刊。封面标题赫然写着——「从宴会服务生到音乐才子:姜威的逆袭人生」
巨大的封面照片上,他抱着吉他,眼神被处理得略带忧郁和故事感。而内页长达数页的专访文章,更是将“服务生”这个标签运用到了极致。
文章用大量篇幅渲染他过去工作的“辛酸”和“平凡”,刻意对比现在的“风光”和“成功”,精心编织了一个迎合大众口味的“底层逆袭”的励志故事。对他音乐本身的探讨被压缩成了点缀,那些关于编曲、融合、艺术思考的深度内容,大多被删减或简化成了“热爱音乐”、“坚持梦想”之类的空洞口号。
真正刺痛姜威的,是文章里甚至引用了某些他完全不记得说过的、极具煽情效果的“金句”,刻意强化那种“逆袭”的戏剧性。
杂志一出街,立刻引发了新一轮的传播和讨论。“服务生歌手”的标签被进一步固化、放大,甚至成为了一种快速识别他的符号。很多路人因此对他产生了兴趣,但这种兴趣,更多地是投向他那被媒体精心包装过的“人设”,而非他的音乐本身。
姜威看着那本杂志,看着网络上那些围绕着“服务生”话题的热烈讨论,感到一阵强烈的不适和被冒犯。
他不是厌恶过去的经历,那是他真实生活的一部分。他厌恶的是被标签化,被简化,被当成一个迎合市场的“故事”来消费。他的努力、他的思考、他对音乐全部的真诚和探索,在这些猎奇的、充满刻板印象的叙事里,被轻轻抹去了。
他感觉自己像一个被贴上了醒目价签的商品,人们只讨论价签上的数字和故事,却少有人真正关心商品本身的价值。
“别往心里去,”江瀚试图安慰他,语气却带着一丝无奈,“媒体就是这样,需要抓眼球的故事。‘服务生逆袭’就是最好卖的梗。有了关注度,以后慢慢再扭转形象嘛。”
道理姜威都懂,但那种不被真正理解和尊重的感觉,像一根细刺,扎在肉里,不致命,却持续地带来隐痛。
他拿起吉他,想用音乐排遣这种郁闷,却发现心情浮躁,难以进入状态。那些关于“服务生”的讨论,像背景噪音一样干扰着他的思绪。
他忽然格外想念沈丽。不是那个星光熠熠的巨星沈丽,而是那个会和他讨论开放调弦、会精准指出他编曲问题、会理解他创作意图的音乐伙伴沈丽。
他鬼使神差地给她发了一条消息,没头没尾:「他们只关心我是从哪里来的,却不关心我要往哪里去。」
他没想到沈丽会立刻回复。也许她正在某个通告的间隙。 她回了一段语音,点开来,背景有些嘈杂,但她的声音清晰而平静: 「这说明他们还在看你的背影。继续往前走,走得足够远的时候,他们会转过身,看到你要去的方向,而不是你起跑的位置。」
姜威反复听着这段话,心中的郁结似乎被一点点熨平。
是啊,标签是别人贴的,但路是自己走的。 他无法控制媒体如何书写他,但他能控制自己下一步写出什么样的音符,奏出什么样的旋律。
他将那本杂志扔进角落,重新坐回控制台前。 屏幕上是未完成的编曲工程,耳机里是等待被雕琢的声音。 外界的声音依旧喧嚣,标签依旧醒目。 但在这里,在这个属于他的声音世界里,他还能守住那份最初的、不为成就、只为热爱的—— 本色。
风小草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WY42/)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