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生产队的上工钟就“当当当”地敲响了,沉闷而急促,不容置疑。
谢衣跟着父亲谢保国走出家门。谢保国是个沉默的汉子,脊背被长年累月的劳作压得有些佝偻,只是默默地将一把锄头递给儿子,眼神复杂地看了他一眼,低声道:“跟着我,少说话,多干活。”
田埂上,己经聚集了不少社员。看到谢衣,各种目光投射过来——有漠然,有好奇,更多的是毫不掩饰的讥诮。
“哟,文化人也来下地了?别累坏了你那拿笔杆子的手。”一个膀大腰圆的青年咧着嘴笑道,他是生产队长的儿子,叫谢大牛,向来是嘲讽原主的积极分子。
谢衣没说话,只是握紧了锄头。前世他为了体验生活也下过工地,但那种强度与这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原始农耕,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一天的劳作,几乎是对他这具尚未完全适应身体的极限考验。锄地、挑粪,汗水浸透了粗布衣裳,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皮肤,手掌很快磨出了新的水泡,火辣辣地疼。
但他咬着牙,一声不吭。考古学的田野经历锻炼了他的韧劲,他知道,在这个环境里,任何的抱怨和娇气只会引来更多的嘲笑。他必须用最首接的方式,先在这里站稳脚跟。
休息的间隙,社员们三三两两坐在田埂上喝水、抽旱烟。谢衣则独自走到一边,从怀里掏出那本手抄的英语单词本,默默地记忆。这个举动,自然又引来了谢大牛几人的嗤笑。
“装模作样!”
谢衣充耳不闻。作者“琉璃的暖暖”推荐阅读《声鸣1978》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他的大脑在高速运转,不是在背单词,而是在思考如何改善他的“乐器”。尼龙线的音色和张力都太差,他需要金属弦。这个年代,金属丝并不罕见,但合适的材质和规格需要寻找。
他的目光扫过田野,最终落在不远处废弃的几圈铁丝上——那是以前用来拉篱笆的,生锈了,但材质似乎尚可。
傍晚下工,谢衣己是筋疲力尽。但他没有立刻回家,而是借口解手,绕到那堆废铁丝旁,悄悄掰下了几段粗细不一、韧性较好的,仔细揣进怀里。
晚上,柴房。
就着煤油灯,谢衣开始了他的“乐器改造工程”。他用小刀仔细刮掉铁丝上的铁锈,比对着原有尼龙线的长度进行裁剪。没有调弦钮,他只能依靠在琴头木棍上手动缠绕固定来调节松紧,这极其考验耐心和手感。
“吱嘎……嘣!”
一根铁丝因为受力不均崩断了。他没有气馁,换上一根更细的,继续尝试。
这个过程缓慢而枯燥,但谢衣却沉浸其中。这不仅仅是在改造一件乐器,更像是在这个匮乏的时代,亲手为自己搭建一条通往精神世界的桥梁。
当第六根铁丝勉强绷紧,达到一个近似于标准音高的 E 音时,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虽然音准依然粗糙,调音极其困难,但手指拨动时,那一声清越(尽管带着生涩的金属摩擦声)的“铮”鸣,与之前尼龙线的沉闷己是天壤之别!
这声弦响,如同一道微光,刺破了柴房的黑暗,也照亮了他心中些许的阴霾。
(http://www.220book.com/book/WYP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