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千恩万谢、仿佛重获新生般的林薇,王浩然站在窗边,看着楼下那个瘦小的身影撑起伞,小心翼翼地踏入积雪的街道,每一步都走得无比坚定。她心中那份混杂着希望与重担的情绪,如同窗外纷飞的雪花,久久盘旋。
他坐回办公桌前,没有耽搁,立刻打开了林薇留下的那个厚厚文件袋。里面除了“星耀智能”提交的部分证据复印件外,还有林薇自己整理的徐明工作笔记摘录和一些家庭照片。照片上的徐明戴着黑框眼镜,笑容腼腆,眼神清澈,确实是一副典型技术人员的模样。
王浩然泡了一杯浓咖啡,驱散冬日的倦意,开始逐页审阅那些对他当事人极度不利的证据材料。
卷宗里的内容,冰冷而严密,几乎构筑了一个无懈可击的“数字牢笼”:
· 服务器访问日志:清晰显示,在案发当晚(凌晨一点至两点之间),使用徐明的个人密钥和密码,通过公司内网,多次访问了标记为“天枢”的核心算法库,并下载了超过50G的关键数据包。登录IP地址追踪到徐明家中的网络。
· 内部通讯记录:截取的内部聊天软件记录显示,徐明在案发前一周,与一个备注名为“李工(锐进科技)”的账号有过数次短暂交流,内容涉及“技术探讨”、“资料分享”等模糊字眼。“锐进科技”正是“星耀智能”在相关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
· 网络流量监控:公司网络安全部门提供的报告指出,在案发时间段,监测到从徐明家中IP向一个境外加密服务器地址发起了异常的大流量数据上传行为,该服务器后被证实与“锐进科技”有关联。
· 人事与动机陈述:公司方面声称,徐明因其负责的项目进展缓慢,面临绩效考核压力,且其对薪酬待遇心存不满,具备作案动机。
· 徐明的“沉默”:在最初的几次问询中,徐明情绪激动地否认指控,但无法对上述电子证据做出合理解释,后续变得沉默寡言,表现符合“罪行暴露后的典型心理反应”。
每一项证据都像一块沉重的砖石,严丝合缝地垒砌起来,将徐明牢牢地困在“监守自盗”的罪名之下。电子证据的客观性、与竞争对手的隐秘联系、可能的作案动机、以及当事人无法自辩的“沉默”……这一切,在不懂技术的普通人,甚至在一些司法人员看来,几乎是铁证如山。
王浩然的指尖停留在那份服务器访问日志的打印件上。时间、密钥、IP、操作内容……每一项都记录得清清楚楚。若这些记录真实无误,徐明几乎没有任何脱罪的可能。
然而,林薇那句关于“权限不足”的质疑,和他从徐明心中捕捉到的对“逻辑陷阱”的恐惧,像两根细小的刺,扎在他的思维中。
他再次仔细查看访问日志。操作时间集中在凌晨,这个时间点本身就有些反常。一个心怀鬼胎、意图窃密的人,会选择在自己家中,使用容易被追踪的个人设备和网络进行操作吗?这更像是一种……肆无忌惮,或者说,是一种对自身隐匿性极度自信的表现。
还有那个与“李工”的通讯记录。内容过于模糊,更像是被截取出来的、缺乏上下文联系的片段。“技术探讨”在程序员之间本是常事,“资料分享”也未必就是指核心算法。
王浩然闭上眼,尝试在脑海中重构整个事件。一个性格内向、技术至上的程序员,一个看似完美的电子证据链,一个咄咄逼人的大型科技公司……
他睁开眼,目光落在林薇整理的那些徐明的工作笔记复印件上。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算法推导、代码片段和调试记录,字迹工整,逻辑清晰,透露出主人对技术的专注与热爱。这样一个将毕生热情投入技术世界的人,真的会为了一点绩效压力或薪酬不满,就铤而走险,背叛自己的职业信仰,去从事他最可能鄙夷的商业间谍行为吗?
这其中的“人设”与“行为”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不协调感。
王浩然知道,要打破这个“数字牢笼”,他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些纸面证据。他需要更深入地了解“星耀智能”的内部技术架构和权限管理体系,需要找到技术上的专家支持,更需要去会见那个被困在牢笼中心、却无法有效为自己辩白的当事人——徐明。
他需要亲耳“听一听”,在那片由代码和恐惧构筑的沉默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下一个目标,他必须去见徐明,同时,开始着手寻找能够破解这“铁证”的技术钥匙。
作者“芸河的梦”推荐阅读《心证大神律师王浩然》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WYR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