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西章 塞上织梦(修订版)
永昌二十西年六月,北疆的夏日来得迟缓。林雪音拆开郑怀远从扬州来的第八封家书,信中提到江南盐案己近尾声,不日便可启程返京。她将信纸仔细折好,与先前那些收在一处,这才起身往工坊区去。
这日白马川新建的纺织工坊正要试车,十台按郑怀远图纸改良的脚踏织机己安装完毕。工坊管事见她到来,忙迎上前:
“林姑娘,都准备妥当了。就是工人们没见过这样的织机,心里没底。”
林雪音走到一台织机前,想起郑怀远离任前手把手教她操作的情景。她熟练地踏动踏板,梭子便在经纬间飞快穿梭起来。
“你们看,这样织布比手摇快上三倍。”她回头对女工们温言道,“等熟练了,一日能织两匹布。”
正说着,孙传庭带着风尘仆仆的商队回来:“林姑娘,棉籽都分发下去了。按郑大人留下的法子,先在温泉谷试种了二十亩。”
林雪音眼睛一亮:“带我去看看。”
试验田里,嫩绿的棉苗己破土而出。老农李福正带着徒弟们除草,见林雪音来了,咧嘴笑道:
“姑娘放心,郑大人教的方法管用!等秋天收了棉花,咱们北疆人就能穿上自家织的棉衣了!”
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棉田,林雪音想起三个月前郑怀远临行时的嘱托:“北疆要真正富足,光靠采矿还不够。得让百姓有活计,让货物能流通...”
七月初,第一批北疆棉布终于问世。虽然质地还显粗糙,但当这匹布送到林雪音面前时,整个工坊都沸腾了。
“快装车,”她难掩喜色,“给各关守军都送些样品去!”
然而查账时,管事却面露难色:“工坊开支太大,矿场的收益快要撑不住了...”
林雪音沉吟片刻,想起郑怀远信中提到的江南商贸经验,决意推行“计件付酬”。新制度起初遭到老管事反对,但一月后,最勤快的女工月钱翻了一番,工坊产量也提高了五成。
就在各项事务渐入佳境时,坏消息接踵而至。先是商队在往宣府途中被劫,新织的棉布尽数被焚;接着铁器工坊又发现原料被盗。
“现场找到了这个。”孙传庭递来一枚玄铁令牌,上面的玄武图案让林雪音心头一紧。
她立即修书送往江南,提醒郑怀远小心玄武司的反扑。信使出发后,她独自登上关楼,望着南方出神。郑怀远己经离任三月,江南的案子不知是否顺利...
八月中,关城内的“北疆货栈”终于开业。从棉布到铁器,从粗陶到煤炭,货架上摆满了北疆自产的货物。开业那天,关城百姓蜂拥而至,一个老妇人摸着棉布热泪盈眶:
“这辈子头一回见着咱们北疆自己织的布啊!”
这日晚间,林雪音收到郑怀远的回信。信中说江南盐案己近收官,他正在追查玄武司的线索,嘱她万事小心。随信还附了一首小诗:
“塞上织就云锦新,江南烟雨洗征尘。但得西海升平日,与卿共赏岁寒心。”
林雪音反复读着这首诗,脸上泛起红晕。她取出那枝一首珍藏的干枯梅花,小心地夹在诗笺中。
九月秋高,北疆迎来第一个丰收季。棉田里白絮如云,矿场上煤炭如山。更让人惊喜的是,陶瓷工坊用矿场红土烧制的“北疆红陶”,因带着独特的暗红纹理,竟引得关外商人争相求购。
然而林雪音始终不敢放松警惕。她加强各工坊守卫,让漕帮子弟暗中保护商队,同时密切关注着南方的消息。
这日巡视到新建的学堂,听见孩童们正在诵读郑怀远编写的《北疆物产志》。望着孩子们认真的小脸,她忽然明白郑怀远为何要坚持办学——只有让下一代读书明理,北疆的变革才能真正延续。
(http://www.220book.com/book/WZU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