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鸢尾之忆”展览的成功,像一阵温暖而持久的春风,进一步稳固了许格非在国际艺术界的地位。邀约和合作纷至沓来,但她并未迷失在赞誉之中。她很清楚,艺术生命的维系在于不断突破与真诚表达。
她减少了商业性活动的出席,将更多时间投入在纽约艺术学院的高级研修班和个人的深度创作中。教授的指导、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同学的交流,不断拓宽着她的视野。她开始尝试将东方水墨的写意与西方油画的厚重感进行融合,探索一种更具个人特色的、跨越文化界限的艺术语言。
画室里,新作的草稿铺满了地面。有些尝试是成功的,画面充满了灵动的气韵与扎实的结构;有些则显得生涩,但她乐于沉浸在这种探索的乐趣中。那瓶鸢尾花精油依旧放在手边,但不再仅仅是母亲的象征,更成了她探寻内在感知与外在表达的一个媒介。
偶尔,在深夜独自创作时,她会停下笔,看着窗外纽约不眠的灯火。内心是充实的,却也难免会掠过一丝身处异国的、文化上的疏离感。这种疏离感并非痛苦,更像是一种清醒的认知,促使她更努力地在创作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连接东西方的独特根系。
顾言之依旧是那个最可靠的伙伴。他理解并支持她的探索,为她筛选掉那些纯粹商业化的干扰,确保她拥有安静的创作环境。他们之间的关系,在共同的理想和深厚的信任基础上,愈发显得牢固而纯粹。外界或许有猜测,但他们彼此心照不宣,维持着这份超越了友情、却又并非传统爱情的美好默契。
京市,靳氏集团顶层办公室。
靳寒川的生活似乎恢复了他遇见许格非之前的模式——忙碌、高效、冰冷。他依旧是那个决策果断、令对手生畏的商业帝王。
但只有最亲近的如林凡等人,才能察觉到那细微的变化。他不再像过去那样,将全部精力投入无止境的商业扩张中。他会准时下班,甚至会空出完整的周末。虽然大部分时间他仍是独自待在云顶华苑,或是在私人俱乐部处理一些事务,但那座别墅于他而言,似乎不再仅仅是一个居所,更成了一个需要独自面对内心空洞的……空间。
他书房的桌子上,多了一些关于艺术史、艺术评论的书籍,甚至还有一些基础的绘画理论著作。他看得缓慢而认真,不像是在浏览,更像是在……研读。没有人知道他为何突然对这些感兴趣,林凡也不敢问。
有时,他会让林凡调取一些由他匿名资助的那个艺术平台筛选出的、受扶持艺术家的作品资料来看。他看得很仔细,目光长久地停留在那些充满生命力与独特视角的画作上,眼神复杂。他似乎在通过这些陌生的作品,努力理解着某个他曾经拥有却从未读懂的世界。
他再也没有试图去打探任何关于许格非的具体行踪。关于她的消息,他只在公开的艺术媒体报道中获取。看到她的新作获奖,看到她在某个国际论坛上发表演讲,他会沉默地看完报道,然后关闭页面,继续处理工作,脸上看不出任何情绪。
只是有一次,林凡在例行汇报那个匿名艺术平台的运营情况时,无意中提到平台近期关注到一位在纽约的华裔艺术家,其融合东西方美学的探索非常独特,平台委员会正在考虑是否将其纳入下一批重点观察名单。虽然林凡没有提及名字,但靳寒川握着钢笔的手,几不可察地停顿了数秒。
然后,他头也没抬,只是淡淡地说:“委员会觉得有价值,就按流程办。”
他没有干涉,甚至没有流露出丝毫额外的关注。仿佛那真的只是一个与他无关的、陌生的艺术家。
但林凡退出办公室后,靳寒川却放下了笔,起身走到落地窗前。他看着窗外京市灰蒙蒙的天空,脑海里不受控制地想象着她在纽约的画室里,对着画布凝神思索的模样,想象着她笔下那些他或许永远无法完全理解的、斑斓的色彩。
一种极其微妙的、混合着遥远欣慰与更深失落的感觉,在他心底蔓延。
他曾经以为,拥有即是全部。
现在才明白,有时放手后的遥望,才是真正理解的开始。
尽管这理解,来得太迟,也……太过无力。
他转身,目光掠过书房一角那个依旧空荡荡的、定制的大型衣柜。
衣柜深处,是一切错误的开始。
而如今,那里面空无一物,如同他此刻的心。
只是这“空”,不再仅仅是因为她的离去,更掺杂了一种对自身过往的反思,与一种……连他自己都无法准确定义的、沉默的转变。
纽约与京市,两个灵魂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
一个在光下积极探索,拓展着生命的广度与深度。
一个在影中沉默转变,咀嚼着失去的滋味与迟来的领悟。
平行,似乎己成定局。
但内心的潮汐,却从未真正平息。
(http://www.220book.com/book/X17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