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的春日,雨水丰沛,滋养着城市里每一个渴望生长的灵魂。许格非画室的窗外,一棵老橡树抽出的新芽在雨水中显得格外青翠。她的《寻香》系列己近完成,画面中东方水墨的晕染与西方油彩的堆叠不再仅仅是形式的结合,而是开始呈现出一种内在气韵上的交融,仿佛在探寻着植根于两种文化土壤之下的、共通的灵性之光。
她开始更多地思考“归属感”这个问题。这不再是关于某个人或某个地方,而是关于她的艺术,她的精神,究竟源自何处,又将归于何方。母亲留下的鸢尾花吊坠和那瓶精油,像一把钥匙,为她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往的门,门后的路,需要她自己用画笔去探索和描绘。
她偶尔会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长时间驻足在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前,感受那份“师造化,得心源”的哲学;也会在现代艺术展厅里,研究西方艺术家如何解构与重组视觉语言。她像一个贪婪的学生,汲取着不同文明的养分,试图在自己的画布上,催生出独一无二的花朵。
顾言之有时会来画室,带一些她喜欢的中国茶,两人就着一壶清茶,讨论艺术,讨论东西方美学思想的差异,也讨论未来。他们之间有一种无需言明的默契与信任,像并肩作战的战友,也像彼此最懂得的知己。这种关系,让许格非在异国的奋斗中,感到一种坚实的温暖与支撑。
京市的春天,则带着一种略显干燥的暖意。
靳寒川的生活看似恢复了固有的节奏,但细微之处,早己不同。他不再将云顶华苑视为一个仅仅用于休憩的场所,偶尔,他会在阳光好的下午,独自一人坐在二楼的画室——那个曾经属于许格非,如今空置,却依旧保留着所有画具的房间。
他并不会作画,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空白的画架,或者窗外庭院里精心修剪却缺乏生气的景观。空气中仿佛还残留着一丝极淡的、属于松节油和颜料的气息,混合着一种名为“回忆”的怅惘。
他匿名支持的那个艺术平台,运作得越来越成熟,扶持了几位真正有才华却一度陷入困境的艺术家,在圈内开始建立起不错的口碑。林凡每次汇报时,会刻意淡化平台与他的关联,只客观陈述成果。靳寒川听着,目光往往会落在书房墙壁上那幅空置的、原本打算悬挂某幅名画的位置,半晌,才淡淡颔首。
他开始阅读一些之前从不涉猎的书籍,关于艺术疗愈,关于心理学,甚至是一些探讨情感与关系的哲学随笔。这些阅读并非为了附庸风雅,更像是一种迟来的、笨拙的自我剖析与补课。他试图去理解,当初那个蜷缩在衣柜里的女人,内心经历着怎样的惊涛骇浪;也试图去厘清,自己那近乎毁灭性的占有欲,究竟源于何处。
这个过程并不愉快,甚至伴随着难以启齿的痛楚与自我否定。但他就这样沉默地、固执地进行着。仿佛只有经历过这场精神的刮骨疗毒,他才能真正从那场名为“许格非”的劫难中,获得一丝喘息的可能。
某次,在一个无法推卸的商业晚宴上,一位试图攀附的商人带着女儿前来敬酒,言语间暗示联姻的可能。那女孩年轻、漂亮,带着怯生生的仰慕看着他。若是从前,他或许会冷漠地敷衍过去。但那次,他看着女孩那双不谙世事的眼睛,脑海中闪过的,却是另一双曾经充满恐惧、绝望,最终归于死寂,而后又在异国他乡重新点亮、变得清亮坚定的眼眸。
他几乎是下意识地、后退了半步,拉开了距离,语气是前所未有的疏离与明确:“抱歉,我暂无此意。”
那一刻,他清楚地意识到,有些位置,一旦被占据过,即便人己离去,也再也无法被轻易替代。那个名为许格非的影子,早己在他荒芜的心土上,刻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
纽约的画布上,许格非正在描绘她的“根”,探寻着文化与血脉的归属。
京市的无声处,靳寒川正经历着一场内心的“潮汐”,冲刷着过往的偏执,留下一片空旷而寂寥的沙滩。
他们相隔重洋,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
一个向前,追寻着光与融合。
一个向内,面对着影与空洞。
看似毫无交集。
然而,那枚小小的鸢尾花吊坠,以及它所牵连出的、关于母亲苏晚晴的过往,像一条隐形的丝线,依旧在命运的织布机上,悄然牵引着,等待着被编织入更宏大图案的时刻。
(http://www.220book.com/book/X17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