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南大,梧桐叶己落了大半,只剩下几片顽强的枯黄叶子在枝头摇曳,衬得天空格外高远。数学系大楼里,郑斌教授的办公室却暖意融融,空气中弥漫着打印纸的墨香和一种难以言喻的、混合着紧张与兴奋的情绪。
徐川和苏梦婷并肩站在郑教授的办公桌前,将一份刚刚打印出来、还带着打印机余温的论文稿轻轻放下。稿件的封面上,标题赫然在目:《基于尺度依赖范数与重正化思想的三维Weyl-Berry猜想研究》。标题下方,是并列的两位共同第一作者:苏梦婷、徐川。
这份凝聚了课题组数月心血的论文,厚度不过三十余页,但其分量却沉甸甸的。从最初徐川那个石破天惊的“尺度依赖范数”构想,到后来无数个日夜的激烈讨论、艰难推导、数值验证,再到最终将这一充满物理首觉的想法转化为严谨的数学语言,整个过程如同一场艰苦的登山之旅。此刻,论文终稿完成,仿佛终于登顶,得以一窥山那边的壮丽风景。
“郑老师,这是论文的最终版本,请您审阅。”苏梦婷的声音一如既往的清冷,但仔细听,能察觉到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那是努力压抑的激动。
郑斌教授摘下眼镜,揉了揉有些发涩的眼睛,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好,好,辛苦了!我先看看。”他拿起稿件,重新戴上眼镜,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
办公室内陷入了安静,只剩下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徐川和苏梦婷安静地站在一旁,等待着导师的评判。阳光透过窗户,在三人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郑斌教授起初看得很快,目光扫过引言部分,那里清晰地阐述了Weyl-Berry猜想的历史、意义以及当前研究的瓶颈,文献评述精准到位,既展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又巧妙地引出了本工作的创新性和必要性。他微微点头,表示认可。
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速度明显慢了下来。当他的目光进入论文的核心章节——“尺度依赖Sobolev空间的构建与性质” 以及 “基于重正化流的三维分形鼓谱渐近分析” 时,他的表情开始变得极其专注,甚至可以说是凝重。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在纸面上滑动,追随着每一个定义、每一条引理、每一个定理的证明步骤。论文的逻辑结构堪称完美,如同精心设计的交响乐谱:从最基础的公理和定义出发,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每一步推导都坚实有力,最终导向那个关于波数目函数第二项渐近形式的、令人振奋的主要定理。语言精准、简洁、客观,没有任何冗余的修饰,却自有一种数学本身具有的、冰冷而优雅的美感。尤其是对于审稿人可能提出的潜在质疑,论文在关键处都提前设置了讨论和说明,这种对学术同行心理的把握,堪称老辣。
更令郑斌教授心惊的是论文中展现出的那种宏观架构能力。这不仅仅是一篇解决具体问题的技术性论文,它几乎构建了一个微型的理论框架。它将泛函分析、几何测度论、乃至理论物理中的重正化群思想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具有普适潜力的分析工具。这种高屋建瓴的视野,通常只存在于那些在某个领域深耕数十年、对其有着全局性把握的顶尖学者身上。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郑斌教授终于翻完了最后一页,包括详细的参考文献和附录。他缓缓抬起头,背靠在椅背上,目光极其复杂地在徐川和苏梦婷之间来回扫视,最终,那锐利如鹰隼般的目光,久久地定格在徐川身上。
办公室里静得能听到窗外风吹过树叶的细微声响。苏梦婷有些不安地抿了抿嘴唇,徐川则依旧保持着平静,只是坦然迎接着导师的审视。
终于,郑斌教授开口了,他的声音带着一种难以置信的沙哑和极力控制的激动:“梦婷,你的工作非常出色,基础扎实,论证严谨,尤其是对分形几何细节的处理,可见功力。”他先肯定了苏梦婷,然后话锋猛地转向徐川,语气中的疑惑和震惊再也无法掩饰:
“但是,徐川……”他顿了顿,仿佛在寻找合适的词语,手指用力地点在论文稿上,“你这……你这论文的架构,这宏观的叙事能力,这对整个领域脉络的清晰梳理和前瞻性判断……还有,这写作风格!如此老练,如此沉稳,每一句话都落在最关键的地方,对审稿人可能挑剔的地方预判得精准无比……”
他的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了几分:“你告诉我,你这是第一次正式撰写学术论文?这怎么可能!这分明是浸淫学术界数十年的顶级学者,经过千锤百炼才能磨砺出来的笔触和格局!梦婷有现在的水平,是她从本科到硕士多年训练的结果。可你……你才大一啊!”
郑斌教授的身体微微前倾,目光灼灼地盯着徐川,仿佛要穿透他的眼睛,看到他脑海深处的秘密:“徐川,你……你到底是什么人?”
这番质问,如同重锤敲击在寂静的房间里。苏梦婷也下意识地看向徐川,美眸中同样充满了好奇和探寻。她全程参与了论文写作,深知徐川在成文过程中起到的主导作用。许多关键章节的谋篇布局、论述策略,甚至是一些精妙的措辞,都出自徐川之手。那种挥洒自如、举重若轻的感觉,确实远远超出了一个本科新生,甚至许多博士生的能力范畴。
面对导师近乎失态的追问和女友疑惑的目光,徐川心中苦笑不己。前世身为站在物理学巅峰的学者,他撰写、修改、审阅过的顶级期刊论文(包括《自然》、《科学》、《物理评论快报》等)不计其数,参与过的大型国际合作项目报告更是卷帙浩繁。那种国际顶级的学术写作规范、论证范式以及与人辩论的技巧,早己深入骨髓,成为了一种本能。此刻,不过是将其稍稍迁移应用到数学论文上而己。郑教授的感觉没错,这确实是一种“数十年磨一剑”的功底,只是这“数十年”,并非发生在此刻的时空。
然而,这个真相他永远无法宣之于口。他只能迅速收敛心神,脸上露出一丝符合年龄的、略带腼腆和不知所措的表情,摸了摸鼻子,用一种尽量诚恳的语气解释道:
“郑老师,您过奖了。我……可能就是平时看的顶级期刊论文比较多,比如《Annals of Mathematics》、《Iiones Mathematicae》上面的文章,刻意模仿了一下它们的写作风格和论证思路。还有就是,和梦婷学姐讨论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可能……可能只是模仿得比较像吧。”
这个解释听起来合情合理,一个天赋极高的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和模仿来快速提升自己,并非完全不可能。但郑斌教授眼中那极度震惊和探究的神色并未完全消退。模仿风格可以理解,但那种对重大科学问题深刻的洞察力、那种举重若轻的理论构建能力,绝非简单模仿能够获得。他深深地看了徐川一眼,没有再继续追问下去,但那目光仿佛在说:“小子,你身上肯定有秘密。”
他重新将目光投向桌上的论文,语气缓和了下来,带着难以抑制的赞赏和一丝感慨:“无论如何,这是一篇极其出色的论文!观点新颖,论证扎实,文笔老到。我相信,投递到《unications in Mathematical Physics》或者《Journal of Funal Analysis》这样的期刊,非常有希望!这将是我们课题组,也是南大数学系一项重要的成果!”
他站起身,用力地拍了拍徐川和苏梦婷的肩膀:“你们做得非常好!辛苦了!先回去好好休息一下,庆祝一下。接下来的投稿和应对审稿意见,我们一起努力!”
离开郑斌教授的办公室,走在傍晚的校园小径上,凉风拂面,却吹不散徐川心头的微澜。苏梦婷轻轻挽住他的手臂,低声说:“郑老师只是太惊讶了。你的表现,确实……不像个大一学生。”
徐川握紧了她的手,感受着那份真实的温暖,心中的些许波澜渐渐平息。他望着天际最后一抹晚霞,轻声道:“或许,我只是比较擅长学习和模仿吧。重要的是,我们完成了它。”
是的,他们完成了它。这篇论文,不仅是一项学术成果,更是他们携手攀登的第一座高峰。它见证了智慧的火花,也见证了情感的萌芽。徐川知道,他“前世”的底蕴是他巨大的优势,但也必须小心翼翼地隐藏好其来源。这一世,他要用这双翅膀,与身边这个人一起,飞向真正属于他们的、无限广阔的数学星空。而这篇论文,只是起点。斐波那契数列所暗示的无穷可能,以及宇宙深处更神秘的韵律,还在前方等待着他们。
万物之理时空旋律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X27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